小学语文教案必备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互相关心,经常想到别人。
2.用“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不同顺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导行目标,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经常想到别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组词。
清()客()姐()
请()各()祖()
情()
(3)回顾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轻一点,再轻一点V
(二)提出学习目标
为什么脚步、开门、说话要轻一点,再轻一点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目标。
(三)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脚步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板书:读、想
(2)填空:上夜班的阿姨,在屋里正睡得(),我们()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3)说一说:用”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不同顺序练习说话。板书:说
A、因为上夜班的阿姨,在屋里正睡得舔,所以脚步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B、脚步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是因为上夜班的阿姨,在屋里正睡得甜。
(4)指导朗读。板书:读
冬冬想到阿姨正在睡觉,不能惊醒她。我们读这一节也要轻一些,别把阿姨吵醒。”夜“、”正“”甜“读重音,以示强调。
(指名读一评议一齐读)
(四)学习第2段
(1)回顾学法自学第2段。
刚才我们是按读、想、填、说、读的方法学习第1段的,接下来请小朋友按这一方法自学第2段。
(2)讨论、交流。
A.指名读第2段,想一想为什么开门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B.填空:楼上的大姐姐正把习题(),我们()要轻一点,再轻一点。
“细细算”是什么意思,(算得很仔细)
C.说一说:用“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的不同顺序练习说话。
D.试读这一节,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齐读。
(五)学习第3段
按一、二两段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检查、讨论。教师就“亲切”、“交谈”的词义作些点拨。
(六)学习第4段
(1)教师指着板书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上夜班的阿姨睡觉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她的`睡觉,冬冬走路很轻很轻;大姐姐学习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冬冬轻轻地开门,爸爸和客人交谈时,为了不影响他俩的谈话,冬冬说话很轻很轻。大家想想:冬冬为什么能这样做?
(2)学生回答后,出示重点句子:“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别人挂在心间。”
这里的“挂”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一个“把别人挂在心间”的事例吗?
(3)指导朗读。“把什么......都、挂”读得稍重一点,“别人”、“心间”是次重音。
(4)总结课文。(出示课文插图)这个小朋友的心中装着许多人,她每时每刻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他们,我们要向她学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把别人挂在心间。
(七)谈话导行
(1)冬冬真好,做什么事情都把别人挂在心间。你也是这样做的吗?
(2)学生回答后,表扬做得好的,启发大家向冬冬学习,时时处处想到别人。
(八)听写句子(《课堂作业》第6题。)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到别人。
(九)作业
《课堂作业》第4、5题。
板书设计:
40、轻一点,再轻一点
脚步做什么事情
开门轻一点,再轻一点都要把别人
说话挂在心间
读、想、填、说、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视觉、触觉等感管,感受自然中的树和艺术作品中树的形态特征,有亲近、爱护树木和生态环境的情感。
2.探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树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真观察柳树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柳树。
2.活活动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从歌声、画中中感受树的美感。
a.复习歌曲《好大一颗树》,与学生一起跟唱。
师:听了这首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激发学生大胆交流,表达情感。
师:树给人类带来绿色的`祝福,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是我们这个美丽世界的一部分,它为人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b.你最喜欢哪种树,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哪种树?
黑板出示范图柳树。
板书:柳树。
因为柳树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品质让老师喜欢。俗话说的好: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2.走近柳树,发现美,体验文化内涵。
a.课件欣赏图片,(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柳树图片)
b.欣赏柳树的种类:(课件)垂柳、青皮垂柳、龙爪柳、银芽柳、细柱柳、高山柳、花叶柳、花叶柳。
c.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柳树的信息。
师总结:
柳树是世界上的一种常见树木,有垂柳、旱柳两种。喜生水边。
柳树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长期 以来,柳树在绿化环境、农田防护、防污抗毒等方面发挥 着积极作用。
柳树的柳絮、柳叶、柳枝、柳根、柳皮、柳屑可入药。如阿斯匹林。
a.感知体验,获得美感经验。
视觉感官感受美。感知柳树与其他树不同的地方,用两三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肢体感觉体验美。
走进柳树,看一看,摸一摸柳树的根、皮、叶等,组织学生讨论柳树的美感特点。
整棵树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俯仰欹卧,婀娜多姿。
树干有和特点:老树癍痕累累,饱经风霜、苍劲有力。
树根有何特点?扭曲俯仰、苍劲有力。
树枝有何特点?下垂飘逸、轻盈袅娜
3.视觉表达,画出心中的柳树。
a.欣赏大师、学生的柳树绘画作品。品味艺术作品中柳树的美。激发学生用美术形式表现柳树的欲望。
b.启发学生选择表现形式。
c.引导学生把握表现方法。从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起,如:先画树根,再画树干,对枝叶进行适当取舍,树的整体形象要占据纸面的大部分位置,注意画面形象的整体美感。
d.提示学生运用添加绘画的方法。根据画面需要可适当添加石头、小桥、房屋、人物等。
4.师示范作画过程:用蜡笔、水粉表现。
边示范边对学生提出要求;从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大胆作画,画的与实物不是很像也没关系,只要表现柳树的特征就行,最后添加时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美感。
5.学生习作: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柳树。
课件背景音乐〈柳树细裙儿荡〉
6.展示和交流学生的绘画作品,对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奖励。
7.教学延伸:
除了用绘画表现柳树,看看诗人怎么描绘柳树的。
唐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复习歌曲〈柳树姑娘〉,歌声中结束本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10个,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学会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深入地体会老牛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读书方法,能抓住重点语句,揣摩语言,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母爱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爱,不仅仅只存在我们人类之间。动物间的爱同样让人震撼。这堂课我们要读的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母爱》。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自读过课文,哪位同学来概括说说这则故事叙述了怎样一件事?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2.听录音,圈画出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语句。
师:动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演绎出这一幕悲剧,作者将怎样一种爱呈现给了大家?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把你认为描写得很感人的语句圈画出来。
三、话题讨论。
我们先在小组里回味一下课文。把你圈画的语句带着你的理解读给你的伙伴听听,再谈谈你的感受。
结合自己的圈画,以“最感动我的”为话题,读一读,议一议。
1.小组讨论,朗读各自圈画的语句,并谈感受。
2.班级交流,感受老牛的母爱。
我们用自己的心演绎了文中的情,请你把刚才小组讨论中的精彩拿来回放,让我们共享你的感受。
四、质疑探究,交流感受。
1.提出自己尚存在的疑问,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感受。
通过初步朗读与交流,我们感受着老牛圣洁的母爱。如果你觉得还有一些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提出来,或者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乃至有一些超越这则故事的感悟可交流一下。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你在学文过程中已经认识哪些生字?
2.学生独立思考识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洗漱、包括、缰绳、刹车、驱赶、挪动、凄厉、违反、舔、吆喝
4.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赖”注意左边“束”的最后一笔。
“挪”写时注意靠紧,不要写得太宽。
“舔”注意右边下部是“^”,不要写成“小”。六、作业设计。
1.收集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情感导入。
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你和母亲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母爱》,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是:温顺、倔犟、慈爱……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赞美)
三、研读语言。
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四、品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极度缺水”和“驻军”。
2.学习2—4自然段。
师:“倔强”表现在哪里?为何温顺的老牛会突然变得倔强?表现出了什么?
(1)“牛被打得哀哀叫唤……显得分外悲壮。”
A毕胂笃嗬鞯慕猩里包含了老牛怎样的话语?
B奔偕枘闶且晃换家,请你想象当时的画面。
画面:恼怒的主人、瘦骨嶙峋的老牛、凄厉的叫声、漫天的黄沙、阴冷的风、爆裂的土地、干裂的嘴唇……
C币槐叨廖囊槐呦胂蟆
D敝傅祭识痢
(教师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要给学生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感。)
师:画面的凄凉,老牛的悲壮,触击了人的心灵深处,战士们哭了。取出半盆水,放在老牛面前。可出人意料的是,那头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都不肯挪动半步的老牛;那头被打得哀哀叫唤,还是一动不动的老牛,却没有喝一滴水。它渴吗?它痛吗?
(2)你听它在呼唤,它在呼唤什么?你们想想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呼唤?
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
(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
师:你现在感受到老牛的倔强中饱含了什么?
(3)此刻时间仿佛停止了,没有了哭声,没有了阴冷的风声,没有了一切嘈杂声,人们静默着,我们的心灵也都静默着,人们在思考什么?在感叹什么?
五、当堂练笔。
师: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对母亲说,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A碧着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我想对这位母亲说……
B笨醋拍缸友壑械睦崴,我想对这位母亲说……
C被叵胱派活中母亲对我点滴的爱,我想对我的妈妈说……
六、与学生一起设计作业。
小结:所有的母爱,其实表现出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在收获爱的同时,你们还要学会付出你的爱。
1.搜集关于爱的文章(把爱扩大到植物、动物、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2.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
3.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母爱》的主题队会或办一期手抄报。
4.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备课参考资料】 关于母亲的名人名言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生日卡片 席慕蓉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14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
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惹她生气。
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心,才开始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国外教书,只有放暑假时偶尔回来一两次,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妹妹和弟弟读完大学。那一年,终于连弟弟也当完兵又出国读书去了,母亲才决定到德国去探望父亲并且停留下来。出国以前,她交给我一个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诉我,里面装的是整个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阁楼上,从来都没想去碰过,一直到有一天,为了找一份旧的户籍资料,我才把它打开。
我的天!真的是整个家族的资料都在里面了。有外祖父早年那些会议的照片和札记,有祖父母的手迹,他们当年用过的哈达,父亲的演讲记录,父母初婚时的合照,朋友们送的字画,所有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却还保有着一层庄严和温润的光泽。
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用红色的圆珠笔写的笨拙的字体,还有那些拼拼凑凑的幼稚的画面。一张用普通的图画纸折成四折的粗糙不堪的卡片,却被母亲仔细地收藏起来了,收在她最珍贵的箱子里,和所有庄严的文件摆在一起,收了那么多年!
卡片上写着的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甜言蜜语,可是,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忽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好像也只画过这样一张卡片。长大了以后,常常只会去选一张现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带点香味的卡片,在异国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签一个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时候,在母亲收到的时候,她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所以,这也许是母亲要好好地收起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这一张而已。这么多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
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14岁那一年,给了她一张甜蜜的片而已。
她却因此而相信了我,并且把它细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也许这是她从我这里能得到的唯一的证据了。
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容易满足的啊!
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合集】0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7-24
小学语文诗教案12-08
小学语文《秋天》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