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2 07:39: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合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安]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②查工具书;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获取语文知识外,最终还是要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三、拓展学习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三篇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有助于今后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巩固学习

  在三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欧阳修高尚的精神境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作者、背景介绍。

  三、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利用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文章结构)

  (1)提问:欧阳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师鲁疑问,但解答疑问一直到哪一段才出现?

  明确:第五段

  (2)提问:那么开头那一大段文字主要写什么?

  明确:叙家常。

  (3)可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四、学习1-4段

  (1)1-4段重点字词分析

  (2)生诵读1-4部分体会欧阳修对朋友友情的珍重。

  (3)提问:前面四段记叙二人别后情形,作者为何大段叙述家常琐事?(对上半部分的理解和对后部分“思考”作铺垫。)

  明确: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5—8段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归纳大意: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问题探究: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总结;循循渐进中理解作者的精神品格)

  (1)阅读文章第5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2)对于尹师鲁对作者与高若讷关系的误解,作者怎样予以解释的?

  明确: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

  (3)对于四人被贬,而招致的众口议论,作者怎样看待?

  明确: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4)临别前,尹鲁曾怎样嘱托作者?作者又是怎样做的?

  明确:益慎职,无饮酒。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5)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

  明确:“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三、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对全文精髓的总结)

  明确: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他泰然面对被贬,不悲观不放纵,振作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信的开头详述了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失约而遗憾,对行程中无法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急于打听师鲁的情况,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四、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

  提示:鉴赏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行文朴实,如述家常。

  五、课堂练习(重点体现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及用法的掌握,以及对“西”“陆”“诧”“日”“职”等字的词类活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适当加以补充讲解。)

  六、课后练习:

  假如你是尹师鲁,就信中的情况(如临别前,尹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给欧阳修回信。

  板书设计:

  情(亲切、充满人情味) 理(理智冷静)

  欧阳修

  (1-4)对朋友的挂念 (5-8)被贬后的理想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 (王岱)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理解:

  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介绍或叙述了有关鸟儿的知识和特点,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翠鸟》、成语故事《惊弓之鸟》、阅读课文《一只小鸟》和自读课文《鹰》。

  2、 学习生字33个,写字26个。

  3、 让学生了解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通过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4、 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揭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鸟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观察翠鸟,了解翠鸟。(揭示课题)

  二、课文初读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①读准字音。

  ②读一读:

  f 腹部 jí 疾飞 dǎi 逮住 jǐn 尽管 鲜艳

  s 饲养 陡峭 小巧玲珑 荡漾 逃脱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三、学习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预习。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点语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指名读句子。

  ②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④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⑤出示图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指导朗读

  1、自读。

  2、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描写,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二、学习交流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②指名读句子。

  ③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

  ③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 )开苇秆,像箭一样( )过去,( )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 ),水波还在( )。

  这两句写出翠鸟 。

  ④讨论括号里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小鱼是那样( ),只( )地把头( )出水面来( )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 )翠鸟( )的眼睛。

  这一句写翠鸟 。

  锐利:a.目光尖锐 b.锋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又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 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鲜艳 荡漾 陡峭 小巧玲珑

  3.试着用以上词语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 ),( )能乘着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亲眼看到孔雀开屏,可是今天在百鸟园等了半天也没看到,真让人( )。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弄清引文和正文的关系。

  2、理解文章中心。

  3、体会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体会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肃穆荒谬稚嫩呵护发泄

  杀戮屹立盟誓憧憬韵律

  缭绕不绝放逐反驳赤裸裸血腥

  2、解释词语: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记。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中充满的是爱的笑脸和亲切的关怀呵护,可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我们在第二课中曾经提到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分子屠杀人民的罪行似乎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对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造成的巨大伤害。

  三、快速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概括课文四部分的,说说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中心: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文章中的引文是哪些?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在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结合课文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沉重”是说纳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小孩,这对人们来说是“沉重”的.。而“美丽”是说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

  4、你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在哪?说说理由。

  四、揣摩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表达一种沉重的心情。既是描写天气,又渲染人们的悲痛、沉重的心情。

  2、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告诉人们不能忘记雪耻,不能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受害者,让“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西德作家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是因为他诚恳的态度,他面对历史和现实表达自己的内疚、愧意,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五、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生交流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语言的揣摩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复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的意思,积累描写郁金香形状与颜色的好词佳句。

  2、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通过变换句式的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可以使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真挚。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中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以及花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性。

  4、能仿照课文第3节或第4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典型事物描写方法,并仿照课文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等;

  2、查找资料,了解荷兰、郁金香等资料;

  3、收集“中国的花”相关资料,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八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荷兰具标志性代表图片——郁金香、风车、木屐等,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国家?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荷兰。

  2、学习课文第一节,自由轻声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交流并板书:沧海——桑田

  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交流补充关于荷兰的资料,荷兰人从大海里掏出了这千顷土地,因此对于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深沉爱。在这片新垦的土地上,荷兰人中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

  补全课题:8、荷兰的花 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正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课文中。有一种花被誉为荷兰的国花,你们知道是哪种花吗?(郁金香)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介绍郁金香的?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姿态、种类

  荷兰人对它的痴迷

  由来与栽培

  [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读课文不仅让孩子在合作中读正确课文,与此同时,让学生们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讲述理清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课文,互动交流。

  1、荷兰人为何如此喜爱郁金香?读读第三节,找找答案。

  生交流,媒体出示: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2、指名朗读,交流:形状、颜色

  随后媒体出示郁金香的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请大家再看着图来读一读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3、师生配合朗读,师引语: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郁金香的形状、颜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看文中将郁金香的外形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有一种叫“斯巴达克”的郁金香像(烈焰般织热鲜红),有一种叫夜皇后的郁金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被誉为中国女性的郁金香(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同时也看出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迷。

  [说明:此节的教学还是以“读”代讲,通过同桌合作读,教师的引读、学生合作读感悟 、加深郁金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充分领略它的美艳,进而理解“秀姿天成”的意思,水到渠成。]

  4、其实在鲜花王国中还有许多娇艳美丽、值得夸耀的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姿态、种类;出示花文字介绍,了解各类花的讯息;请大家模仿这一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其他的花,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

  学生写段,交流,评点与指导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组织等。

  5、沉浸在花的海洋中,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荷兰人陶醉在这花的海洋中,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引读第4节,了解两个具体事例,这事例的'选取是为了说明?

  6、那么多的花为何荷兰人独独喜欢郁金香呢?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媒体出示: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了。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请男生读好.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对郁金香的热爱)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心翼翼、轻轻抚弄)

  7、引导质疑,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惑?

  预设:为何形容这花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引导解疑:联系上文内容,对于这郁金香姿态的介绍,完成填空

  郁金香艳丽夺目,_________________;

  郁金香秀姿天成,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后指导朗读。

  8、了解郁金香的由来,引读,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

  9、爱花的荷兰人,用神奇的手,创造着美,媒体出示:荷兰鲜花图片及句子

  荷兰城市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谁能将这句话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10、处处是美,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呢?读读7、8、9小节,说说你的理解。

  师:多美的一座城市啊!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的生活能不美吗?媒体出示: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弛神往的美. (理解“心驰神往”,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1、学到这,能说说荷兰人与荷兰花的关系吗?

  交流要点:是荷兰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土地,进而培育了这美丽的鲜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说明: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郁金香姿态、种类、由来等方面的学习、朗读、交流与讨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体味着作者对于荷兰人与荷兰花的赞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怎样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句话?请你写出自己的看法。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抓典型事物描写的方法,以《中国的花》为题,完善课堂练笔,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