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8 15:07: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华]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10篇[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c.朗读指导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思路:以我校创新教育策略和方法的理论为载体,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创新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独特的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利用多种形式并逐次提高要求,从而让每名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在诵读中感悟,并创设情景,在随文阅读中识字,联系生活学会运用生字,实现与文本高层次的对话,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初步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联系四川地震说出此时同学们的责任是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寓意,并教育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地震,关注生活。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能读通句子,在简单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能读出相应的语气,并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出示课文第一幅画面),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的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麻雀吗?(与众不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我们来学习第11单元的第二课文《与众不同的麻雀》,(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生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1、想知道在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吗?请你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画出文章的自然段落。

  3、这只麻雀怎样的与众不同,现在我们来当麻雀,风从窗口刮来,麻雀们怎样站着,谁愿做那只与众不同的麻雀?他这样站着,你会对它说些什么?你们这样意见不一地说个不停,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___(生接答“七嘴八舌”)

  三、以疑入文,随文识字

  1、麻雀们七嘴八舌地说些什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面对小麻雀的做法,麻雀们会感到___(生接答“不理解、生气、奇怪等”)

  2、师引读:(麻雀们生气地说:____________)

  3、麻雀们感到很生气,那只小麻雀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学习“妨、碍”,妨碍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做什么事会妨碍别人?

  4、师引读:是啊,我又没有妨碍你们,为什么要管我呢?小麻雀满不在乎地说:____________(生读小麻雀的话)

  5、可是就是这样一只喜欢与别人站的不一样的麻雀,它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评。大家是怎样批评它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6、大家都在批评它,文中哪个词是批评的意思?(学习谴、责)指导书写“责”。你怎样记住这个字?你认为什么样的事应该受的谴责。这个“责”是哪个“责”,你认为在四川地震发生之后,什么是我们的责任。(师及时、教育)

  7、你认为此时经过劝说依然和别人相反站着的麻雀,大家会非常生气。生气可以换成哪个词?(师引读)学习“群”,它在书中是哪个词?哪些东西可以称为一群?

  8、面的指责,小麻雀改变了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学习“丝、毫”,你在哪个地方见到过“毫”这个字。

  9、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师读旁白。

  10、正在这时,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你们看__(出示第二幅图)齐读第四自然段。大花猫要干什么?请你把大花猫要来干什么,悄悄告诉给你的同桌。随机学习“悄”(换部首识字)

  11、为什么麻雀们没有发觉?自由读一读四、五自然段。学习“刮”写这个字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点什么?

  四、想象训练,拓展思维

  那只与众不同的麻雀发现后是怎样做的?(学习“救”,指导书写)假如此时你就是那只小麻雀,你的心情怎样?(师引读)所以小麻雀着急大叫到:_猫来了!_猫来了!____

  五、换位思考,落实目标

  假如此时,你是那群麻雀中的一只,你还会批评、谴责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吗?你会对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说些什么?

  六、巩固识字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游戏猜字

语文教案 篇3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2个生字,能正确地认读“洋溢、允许、围墙……”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学生回答)通过你们的回答,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读童话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世界,一起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妙与神奇。齐读课题:9《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得既流利又准确。

  2、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

  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增添训斥覆盖凝视冷酷愉快拆除

  凋谢喧闹叱责火辣辣

  a先自己练习读

  b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小组开火车领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你能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们真聪明,再这些词语中还有一组近义词看谁的眼睛亮最先找出来?(训斥和斥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记住这么多的词语,老师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回读得更加精彩!

  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片课文主要写什么?

  师:你们把课文读得既流利又准确。那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反问老师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4指名回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回答(板书:自私、任性、冷酷、知错就改)

  三精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自私任性冷酷以及知错就改的?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圈点出有关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汇报。

  a.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大屏幕出示有关语句)

  (1)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我们一起读巨人的话。体会一下此时巨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气愤愤怒)

  师:闭上眼睛想象以下巨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找同学表演并带着这种表情与动作试着朗读巨人的话)

  (2)指导朗读(用更加强烈的语气读以下巨人的话)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b.继续汇报巨人知错就改的一面。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体会一下巨人此时的心情(懊悔、悔恨、幡然醒悟)指导朗读

  4观察屏幕上的四段文字,想一想:作者在刻画巨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语言)

  5那么,作者在描写巨人态度转变时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对比)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把它也体现在你的作文当中。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巨人态度变化的同时,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变化,是哪?(花园)

  6你能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吗?(边读边找)

  7全班交流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

  8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是怎样变化的?(美丽---荒凉----美丽)

  出示板书

  9你能看着板书说一说巨人与花园之间的联系吗?

  (当巨人自私、任性、冷酷的时候花园是荒凉的,当巨人知错就改时花园又变得美丽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春风融化冰雪,暖语滋润心田,当巨人懂得与大家一起分享花园时,美丽的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身边。

  师:你能想象一下,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吗?(指名说)

  10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要不,我们一起到巨人的花园去瞧一瞧好不好?(出示花园的图片配乐欣赏)

  师:你们觉得此时的巨人他快乐吗?他幸福吗?让我们带着快乐与幸福,一起大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四返顾整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指名说)

  2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吗?你是怎样与大家分享快乐的?(自由说)

  师:对,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懂得与别人一起分享,那么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与此同时,你会感受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3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一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来与大家分享?(指名读、各种形式地读)

  五布置作业:

  a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b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同时以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要求

  1?学会“沙、发、报、纸、台、灯、电、视”八个汉字。

  2?认识“氵扌火纟礻”五个偏旁。

  3?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4?在识字中,培养口头表达、合作学习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并能将实物与表示它们名称的词语相联系。

  教学准备

  物品模型、吹塑纸底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1?课前给每张课桌发一个“宝盒”,盒子里装着“电视”“沙发”等物品的模型。

  2?谈话激趣:小朋友们,课前老师给你们发了“宝盒”,快打开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通过触摸、观察、交流,初步认识电视、电话等物品。

  二、反复引导,认读词语

  1?教师引导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那些物品吗?能借助模型上的文字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2?同桌合作,借助拼音认读物品名称。(可以由一个同学出示物品,另一个同学认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方法。)

  3?反馈:

  A?谈话:谁能把自己认识的物品大声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B?学生到讲台前举着模型大声读或领读。

  C?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点击出示相应的汉字及图片。

  评价并表扬学生的自学情况。

  4?齐读屏幕上的词语。

  三、师生合作,学习偏旁

  1?多媒体出示“发”“沙”,引导学生比较两字在字型上有什么不同。

  A?同桌讨论。

  B?学生自由发言。

  C?教师小结:“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偏旁,叫“三点水旁”。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偏旁。

  A?教师引导:你们还认识哪些偏旁?(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偏旁及一些相应的汉字。)

  B?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偏旁的?(从父母、书上、电视等生活中学习生字,处处留心。)

  C?教师小结引导: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很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3?学生没有说出的偏旁,教师介绍。

  4?巩固练习。游戏方法:发给学生带字的头饰,根据老师的口令,同偏旁的字迅速排队,看哪队排得又对又快。

  四、自主探究,识记字形

  1?小组合作,识记汉字。

  2?反馈: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自编顺口溜、编儿歌等方法识记字形。(奖励识记方法好,记得多的同学。)

  五、联系生活,了解特征

  1?多媒体演示一组录像。

  内容:在整洁美观的房间里,小朋友坐在沙发上认真地看书,在台灯下专心地做作业,在电视前观看精彩的节目……

  2?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电视、电话等用品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3?全班交流。引导用“(什么)能(怎么样)”的句式练习说话,也可以请学生讲讲关于这些物品的小故事。

  六、自选物品,训练表达

  1?过渡谈话:电视、电话等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很喜欢他们。

  2?从所给模型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几件,说一段话。(先同桌练习,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

  1?在“智慧迷宫”里识字。(多媒体课件)

  2?小制作:设计我的家。

  方法:每人发一张吹塑纸底板,按底板上的文字提示贴图(每张底板的提示不同)。

  选取贴得又快又好的,放到前面展示。

  八、作业

  材料制作:用所给的模型进行创造性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并在作品后附文字或拼音说明,下节课开展览会。

语文教案 篇6

  绽开 舒展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第 二 课 时

  板书设计 14 蜜蜂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形近字组词。

  二、 读读背背

  1、导入:不同的'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

  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我们在《花钟》一课中,了解了鲜花开放的规律,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歌谣就揭示了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比赛。

  8、拓展延伸:你能说出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月份开放的花朵吗?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生长跟时间有关吗?你能试着编一编歌谣吗?

  三、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三行词语,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体的器官,这些字都带有“月”字,从而得出结论:带有“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些器官有关。

  3、这7个字扩词。

  4、说出你了解的带有“月”的生字,并组词语。

  四、宽带网

  1、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其实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语文教案 篇8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出示插图,看图并引导叙述图意。

  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和燕子的性情特点的句子。

  (2)、讨论解答。

  (3)、练习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名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习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1、学生对燕子外形描写接受较快。

  2、对课文学习感情浓厚,掌握了描写燕子外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康拉德劳伦兹。

  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

  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

  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