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7 11:43: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经典】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7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笋芽儿的可爱、勇敢以及春光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收集有关笋芽儿的图片、实物等信息材料。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叫──笋芽儿。大家都很喜欢笋芽儿,是吗?那你们回去以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构建角色

  1、老师也很喜欢笋芽儿,我回去后画了一幅画,出示图片(笋芽儿睡觉图),你看到了什么?

  2、是啊,春天已经到了,可是笋芽儿还在泥土里睡觉,这可把春雨姑娘和雷公公急坏了,你们听他们正在呼唤笋芽儿呢!

  播放课件:

  雨声 雷声

  3、你们想不想像春雨姑娘和雷公公那样去唤醒笋芽儿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学谁呢?

  学生自由读书1~3段。

  4、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一、三自然段:

  ⑴ 你喜欢谁?为什么?

  春雨姑娘。

  ⑵ 你为什么喜欢雷公公?

  练习用粗重的嗓音读好第三段。

  ⑶ 指导学生想象雷公公的话。

  三、朗读品味,进入角色

  1、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笋芽儿醒来了,你们瞧:

  播放笋芽儿的成长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也向我们描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呢?请小朋友们去读一读,找一找。

  3、你最喜欢哪里的笋芽儿?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继学习课文)

  娇气的笋芽儿(2节):

  郎读──评议。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撒娇的`样子、动作、神态,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节。

  勇敢的笋芽儿(4节):

  抓住“扭着身子,一个劲儿”体会笋芽的勇敢与向上,朗读指导。

  高兴的笋芽儿(6节):

  钻啊,钻啊,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此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6小节。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春天的美丽表现出来。

  小组合作。

  引读:

  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哪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快长大!”

  课件演示竹子的拔节。

  师范读:

  看,笋芽儿脱下一件件衣裳,长的多快啊!他已经从一个娇气的笋芽儿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你们觉得谁最适合来演这株健壮的竹子?

  从学生形体理解“健壮”,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四、小结升华、拓展角色

  1、笋芽儿从一个娇气的孩子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他站在山冈上,心里多么自豪啊!此时此刻,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不能忘记春雨、太阳、妈妈对他的帮助)

  2、是啊,笋芽的成长离不开春雨姑娘的滋润、离不开太阳公公的爱抚,更离不开妈妈的照顾与关怀。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他才成长的这么迅速与健壮。

  3、在你们的成长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关心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五、作业超市

  从下面的作业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题去完成:

  1、我会写:

  小朋友,你能接下去写几句吗?春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画:

  笋芽儿是怎么长成一株竹子的,你知道了吗?请你接下去画一画。

  (别忘了给每幅图取个名字哦!)

  3、我会背: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会把他背下来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背的正确熟练有感情!

  你得了几颗星:☆☆☆☆☆

  你的同桌得了几颗星:☆☆☆☆☆

  你喜欢老师为你准备的作业吗?你还想做什么呢?快快行动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⑴ 自由发言。

  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发表见解:你认为王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找优点

  1、小组内互相说说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

  4、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四、句子训练

  1、课件出示: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2、学生练习读。

  3、仿照例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小明是我的`同桌。

  4、学生练习。

  五、学写生字

  1、小组讨论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一些。

  2、集体交流,互相提醒,教师范写点拨。

  3、学生描红仿写。

  【板书设计】

  爱劳动

  王宁 有礼貌 我选我

  关心集体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识字放在熟读课文之后,学生掌握较好。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也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从效果上看,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应适当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后的读读说说,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同学有时会出错,应多加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运用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在查阅、搜集、考察等活动中,意识到太阳与地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活动中,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准备

  1.水三态变化、岩石风化和风的形成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岩石风化的实验器材。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列举地球上的物质变化现象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其他物质的变化与太阳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你所想到的这个现象有什么根据说它是物质变化现象?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上列举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提出给这些现象制定分类标准的要。

  5.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后汇报。

  6.教师引导大家选择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一标准分类,并阐述分类结果。

  7.提问: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给这些现象分类,那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现象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8.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这些现象都是形态发生了改变这个角度进行总结。

  二、认识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这些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这些物质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这些现象分别是怎样产生的,其中有哪些现象与太阳有关系呢?如果这个现象与太阳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落脚到关注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这些现象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5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并小结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三类自然现象在失去了太阳热量之后的浅层次变化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以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为例,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这些现象没有太阳最终的变化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5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1.聚焦现象,引发思考

  ①演示:老师手里拿出两块大理石,一块高温烧过,一块没烧过。推荐一位班级中力气最大的学生上讲台,把没烧过的给学生。学生使劲捏之后,没任何反应,教师捏自己手中的大理石,很轻松的把大理石捏碎。

  ②提问:是不是老师是大力士?学生猜疑岩石里面有文章,必定提出要求交换大理石。

  ③演示:交换岩石重新实验,结果现象相反。

  ④谈话:虽然都是大理石,但是岩石结实的情况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

  2.探究奥秘,寻求证据

  ①谈话: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假设——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③提问: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

  ④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⑤视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按照点燃酒精喷灯——坩埚钳夹住大理石(原先没有处理过的那块)在酒精喷灯上加热1分钟——放到水里冷却的步骤,重复两到三次。

  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3.反思结果,理清认识

  ①提问: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②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灯的热量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中受到风化的岩石,没有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失去太阳热量影响的岩石。

  ③教师总结:自然界的岩石也会在太阳热量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是时间是比较慢的,我们把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发生地形缓慢变化的第一步,它为坚硬的岩石最终形成生长植物的土壤提供了重要保证。当然,如果失去了太阳,也就没有这样的变化,地球也将保持岩石地表的风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6.布置作业: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定的用处,千万不能不动脑筋,盲目地模仿和跟从别人的道理。

  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图,问:小朋友们喜欢猫吗?喜欢它什么呢?猫会抓老鼠的本领和它身上的器官是分不开的,你能说一说吗?

  2、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对猫可真了解。可是有一只爱美的小化猫,竟然学着自己的主人刮起了胡子,结果在一次抓老鼠的行动中撞得头破血流,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在只可爱的小化猫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小猫刮胡子(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再读两遍。

  2、给每个自然段编上序号。

  3、选择自己最爱读的自然段,读给全班听。

  4、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课文。

  6、教师范读,学生听,听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字

  1、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后,开火车认读。

  3、出示词语让学生读:刮胡子、肥皂、干干净净、镜子、狡猾、脑袋、追捕、鼻青脸肿、耐心、头破血流

  四、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8个生字,学生认读,拼出拼音。

  2、给这8个生字组词。

  3、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的好办法识记生字。

  4、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范写,重点注意:干、血、净、脸、旁

  6、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7、教师讲评。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到第二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以下词语:两腮、聚精会神、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齐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认真。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赶快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然后齐读。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8、齐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为什么小花猫会鼻青脸肿呢?

  3、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原因。

  4、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花猫为什么学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掉了?它错在哪里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边表演边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童话的魅力。

  2、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感知童话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媒体再现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撰写了《启蒙读本》,共373篇,其中有许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

  (二)我说你说: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觉得本文除了可以用《七颗钻石》作为标题外,以下标题也适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结合本文分别说说这三个标题的妙处。

  (1)神奇的水罐

  (2)爱心行动

  (3)大熊星座的传说

  明确:(1)文中的“水罐”很神奇:

  自己装满水——摔下来水一点也没洒掉——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一股水流

  (2)揭示变化的原因:(爱心)孝心、爱心、母爱、博爱。得出结论:爱能创造奇迹。

  (3)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扉。

  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2、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标题适用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3、说说原标题的好处。

  结构: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首尾呼应

  内容:更能表现出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更能突出本文童话的特点。

  (三)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让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你读我读:

  1、看视频,评论朗读的优缺点。

  2、怎样读童话?

  用童声来读读出故事味 读出文中情

  3、教师示例:朗读第一段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气:震惊、感伤

  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因为第一段写旱灾爆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起因)。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给别人喝作了铺垫。

  (五)我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情节、写法、语言等方面来谈)

  例如:小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章什么主题感染了你。

  情节一波三折,特别吸引人。

  文章有着丰富的想象。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

  (六)布置作业:

  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语速;快速、中速、缓慢

  语气:低沉、高亢

  语调:好奇、赞叹、震惊、激动

语文教案 篇7

  ⒀夫战,勇气也。

  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乃入见”) 。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

  :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长勺( )辙( )轼(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 ⑤可以一战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点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⑨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⑩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⑿既克,公问其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