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7 12:17:3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书课题并简析:

  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

  1、范读:

  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

  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

  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

  3、思考:(幻灯)

  (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

  (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课堂责疑:

  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5)其妻献疑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让丈夫充分认识到移山的复杂与艰巨。

  4、分小组讨论

  5、集体讨论:

  6、归纳小结:

  八、课堂责疑: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默写《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字:

  惩_险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龀_反_ 2、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_。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_。

  (3)杂然相许。翻译: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翻译: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终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艰巨性主要体现为:_/_/_。

  4、愚公之妻献疑的出发点是:_。

  5、强调"孀妻"、"遗男"的目的是_。

  三、预习完成:

  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讲)

  执教:行宫中学黄玉中

  一、检查作业:

  二、齐读第一、二段:

  三、导课: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艰巨性、原因以及邻人的帮助,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愚公移山坚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对课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阅读,了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结果;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3、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五、对课文第三段进行理解性阅读:(幻灯)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幻灯打出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集体翻译:

  4、幻灯打出思考题,分组讨论:

  (1)"笑"与"长息"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从两个人的对话来看:两个人分别从哪一个角度看问题?分别是怎样的人?--愚公:发展/是一个有长远目光和坚定意志的人

  --智叟:静止/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4)这场争论最终以谁的失败而告终?(理由是什么?)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应)

  (5)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分析两人的态度的不同。

  --两个人虽然都反对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从"献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于关心与担忧;而智叟的目的则完全是嘲讽愚公移山之举。

  (6)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对本段还有什么高见或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5、集体讨论:

  6、归纳:

  六、对课文第四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翻译课文:

  2、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本段借助深化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

  3、讨论回答:

  4、归纳:

  七、课堂责疑:

  八、归纳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穷匮_亡_汝之不惠_ _

  陇断_冀_一厝朔东_ _

  二、解释加点字:

  笑而止之_毁山之一毛_虽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献疑曰_穷匮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彻_汝之不惠_

  三、阅读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毛"应解释为:_,用该字该意组一个成语:_。

  (二)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_通_解释为:_ 2、_通_解释为:_

  (三)本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部分,大意为:_。

  (四)选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笑"表现了智叟_;

  "长息"表现了愚公_。

  (五)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有_语气。但愚公先斥责智叟的"固不可彻",后_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六)请默写出愚公之妻"献疑"的一段话:

  _ _

  (七)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谈谈它们的异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长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鲜果飘香”“洋溢”“允许”“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巨人的花园》故事原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英国的《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巨人的花园》(师板书课题)堪称“完美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无穷魅力吧!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品读全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好吗?

  二、初读感知

  (一)出示自读要求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

  (二)学生自由读书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让其在没有约束的情境下自主阅读,获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训斥”“凝视”等词语。

  3.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理解词语的。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标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

  (一)学生勾画,教师巡视。

  (二)学生汇报。

  四、指导书写

  师:本课有许多难认、难写的字,同学们快找一找,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出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增强爱护大自然、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意识,激发探索生物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教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的大意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的形式,并通过比较各组所画的生态金字塔,理解:什么是生物世界的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是怎么回事?

  它有哪几个营养级?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在对生态金字塔有了准确了解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世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

  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2.画出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第2题“读一读,比较带点词的异同”放到这个环节,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去寻找相关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段落:

  第一、二、四、五自然段,讨论探究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每段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它与前面句子有什么联系,从而感悟作者

  在布局谋篇上的独特。这也是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办法。

  三.畅谈感受,发出倡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段,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想象人类将遭到大自然哪些方面的惩罚,或谈谈人类应该为保持生态金字塔的平衡作出哪些努力。最后,可以班级的名义,向学校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写出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