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阅读单元求知这一话题,以读书为主线,设计了看名人怎样读书、七嘴八舌话读书、网上阅读大家谈和与书籍结伴而行四个活动。通过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愿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2.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并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和负责学习机制。
4.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学生对照自己的读书实践,找出自己在读书习惯、方法和对书籍的选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写出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活动过程:
一、成立合作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给出例子,回答学生的质疑。
2.有效合理的分组。
(1)小组人数: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理解)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接近最好,以便于沟通交流。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3.调查小组成员读书情况,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学生可参照第五单元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介绍)
二、活动步骤
(一)课外合作学习部分
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利用社区资源访问身边的有关人士,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
3.组织一次组内的名人读书故事会。
活动二:读书大家谈
讨论话题包括: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看待网上阅读?(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其感兴趣的话题)
1.由各小组根据其小组成员的意向确定研讨的话题。
2.学生参与活动的步骤是:
(1)联系实际,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支撑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可以引用名人包括身边名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兴趣、方法、习惯、对书籍的选择)。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
(3)认真听取同样的意见、观点。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组意见的材料,并选择一名组员准备参加班级内的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思考、解释、倾听、综合和分析,并领悟一些读书的心得)
活动三:与书籍结伴而行
读: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开展组内阅读,以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话题)
听、说:与小组成员交流,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摘录、体会、改写、缩写、部分内容扩写、文章续写等),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表达,同时要求他们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经过小组内1~2位组员的校订(包括错别字、词语的使用、病句等的订正,对文章构思、材料的选择等的建议),并在文后签下校阅同学的名字。
建立相对固定、较为长期的读书小组:确定成员、拟订保障制度。
(二)课堂活动部分
导入:Flash音乐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显示几则关于书的名言: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收获:1.开卷有益;2.有益之书多读广泛读。引用培根的《谈读书》中名言:照应此主题──喜好读书,读有益之书。
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1.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2.听故事、说感受。(有可能的话,放录音、看录像;听电台、电视台讲名人读书故事──了解故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动,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完后,请其他组学生谈听后感。形成班级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讲一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
板块二:读书大家谈
1.各小组派出同学阐释对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处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如何看待网上阅读?等问题的看法(可引证身边名人的观点),开展班级内的讨论交流。
2.同学们向被邀请的教师或作家、计算机行业人员等,进行现场的访谈和咨询,请他们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板块三:我们怎样读书
1.小组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
2.读书的故事(学生作文展示)。
3.好书推荐(两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向同学推荐本组建立和拟建的中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小结:
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
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展示学生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⑵指名朗读。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 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 ji系鞋带xi关系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 (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难点】
1、理解“江南鱼米香”、“画中游”。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之美,文字之美,江南水乡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拼音学得可好了,是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们认识它们的汉字朋友。(出示:竹排)看着字儿你们再来读读。
师:小朋友看见过竹排吗?猜一猜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出示竹排的图片瞧,这就是竹排,把一根根的竹子排好队,捆扎起来,就成了“竹排”。看,一条条竹排就像一只只小船,载着人们飘荡在平静的河面上。今天咱们要学的课文就跟这竹排有关,题目是《小小竹排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
2、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2)自学检查。
师:抽4位小朋友每人读一段。其他小朋友来当小医生,拿起铅笔,把他们读错的字圈出来。
师:4个小朋友读完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毛病呀?谁来说一说。
师:这个字你会读吗?你来读。请读错的人再来读。一起读。
(3)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认读生字“口-日-中”,认识笔画横折和横折钩并书写。
(4)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字,引导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5)读一读: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6)描红、书写,教师给予指导,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四、扩展运用
在生字卡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或几句话。想想江南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自己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作文 花与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的。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动笔成文
二、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三、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究报告的主体。
四、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
五、抄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⒉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
⒊置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
四、课文分析
㈠析“病梅”
⒈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
明确: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 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⒉“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哪些人是罪魁祸首呢?
明确:
① 文人画士――品梅标准:曲→欹→疏
② 鬻梅者――摧残梅花:斫→养→删→夭→锄→遏
⒊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内心感到万分悲痛,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
现象,作者是什么表现?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明确:泣→疗→贮
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具体措施怎样?
明确:纵→顺→毁→埋→解→复→全→贮
作者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
㈡析“托物言志、借梅议政”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咏史》这样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
斫、删、夭、锄、遏、养
统治者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人才遭到严重钳制
新生力量惨遭扼杀
忠良耿直之士咱到清洗
蛮横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
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之心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 、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五、全文小结
本文以“病梅”为话题,以“疗梅”为中心,针对的则是人才问题。表面上文章句句说梅,实际上以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思想,追求个性解放。近代·王文濡《续古文观止》卷五评:“清代文法繁重,束缚人民,无微不至,而民益病。正直而守法者,一不自检,易触刑网。邪曲而玩法者,反得逍遥于法外。文似有感而作,姑借病梅以鸣不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幼龟离巢奔向大海的过程,理解揭示的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教学难点:
对文章最后作者感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人与家庭之间会有冲突,今天,让我们随美国的伯罗蒙塞尔走进大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吧!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边板书,边提示学生注意“秘密”的写法。)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寻找秘密
小组合作学习: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提示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叙述这个秘密的语句画出来,并作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3.每组的2号同学读找出来的语句,1号进行概括。(海龟是有自己的生存办法的)
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投这句话。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 (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如果 它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三、品读课文,解读秘密
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呢!指名读第一段,我们是谁?想干什么?
我们弄明白幼龟是怎样离巢入海了吗?可是在弄明白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
1、理解蠢事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请同学们读读句子说一说。
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板书“愚” “蠢” 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来由虫子蠕动时笨笨的样子引申出愚笨、笨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读——
2、品读救龟
现在我们就是那些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10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
学生汇报
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若无其事:若(好象)其事(指什么事?)学生汇报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