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8 08:46: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书写3个生字,并掌握多音字“量”,在读文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在读中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识字、表达、想象的能力,并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 法】讲解、引导

  【学 法】朗读、感悟、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

  1、欣赏古诗《小池》,会背的请来一起读背,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是啊,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多彩多姿的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说说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教师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想,让他们说,引导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夏天说出来。)

  3、孩子们说得真好!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眼中的夏天都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迷人的夏天吧!(板书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题目。说说你觉得“夏”字哪儿最容易写错,再写一遍。重点强调“夏”字。

  二、展示目标(2分)

  师生齐读目标,明确本节内容。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整体感知。(13分)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夏天的?那就赶快打开课本来读一读吧。

  你准备好读书了吗?读书方法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去认识它。

  2、学生互助学习,共同解决难认的字词,重点强调:

  肴 冰淇淋 荫 钓 熟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

  a.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b.通过听,看能不能帮你再认识几个字?

  (鼓励孩子们在文中认字,把培养识字与听的`能力有机结合。)

  4、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可有些生字宝宝非常调皮,它从课文中蹦了出来,想来考考我们班同学,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出示课件)

  5、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问题:

  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_5___个自然段,每一段都是围绕着一句话的意思来写的,这个句子叫做中心句,请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文中画出来。

  1.__________2.__________

  3.__________4.__________

  (2)课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句子,你能用横线画出来吗?多读一读。(出示课件)

  6、指名发言,在班上交流。老师时机指导。

  四、总结(3分)

  我们这节课了解到夏天是美丽的,那这么美的夏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将它留在身边,你准备怎样把它留下来?(熟读课文、背会课文、画画、写小诗、日记、照相……)那同学们下课以后就赶快行动!

语文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学生看清洁值日打扫卫生的场面。然后教师叙述:每天晨扫值日生总是把一满桶垃圾运到垃圾池;早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晚上又满地垃圾了。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出示垃圾桶模型,里面有五样垃圾,教师让学生说说垃圾的来源。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而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身边的垃圾入手,指导学生有话可说)

  二、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不错。你们常常会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当作垃圾处理掉。一天大家就产生了那么多垃圾。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就更多了。

  1、看录像片:

  场面一:

  小镇上,人们把易拉罐、食品袋、包装盒、烟头扔到垃圾桶内。

  场面二:

  在家里,一家人吃饭后,姐姐把剩饭、剩菜倒进小盆去喂猪。

  场面三:

  在家里,爸爸把玻璃瓶敲碎,在路边挖了小坑倒在小坑里深埋。妈妈把小草刀子羊圈里做绿色发肥料。

  这一教学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看一看,亲眼目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对生活中垃圾的处理不会观察得很仔细,通过让学生看录像能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回忆,并展开想象。

  2、过渡语:刚才录像里面的情景和你们平时看到的一样,生活中的垃圾真多。他们这样处理垃圾的方法号吗?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处理垃圾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集体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提示:声音更响亮一点,语句更通顺一点就好了。

  3、教师结语:

  随地乱扔垃圾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不断污染了环境,而且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三、激活思维设疑交流

  1、我们学校前面的集镇上,人们都把垃圾倒在前面的小河里,造成白色垃圾一条河,水质受到污染,合理的小鱼儿都快死完了。大家说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然后建议环保部门建垃圾坑,并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怎样使校园的环境洁、齐、美呢?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举手发言,给答对的同学讲给小红花。这样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3、把所有的垃圾倒入一个垃圾箱好不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课件。

  过度语:我们看看知心姐姐是怎样告诉大家分类处理垃圾的知识的。

  师述:同学们听了知心姐姐的介绍,老师设计了一个环保型垃圾桶箱,出示一个正方形纸折学生专用垃圾箱。此箱分三格,垃圾箱表面标有“果皮类、塑料类、废止类”。果皮可作绿色肥料,塑料、废纸可卖给收废站,是节约的好方法。同学们有更好的处理垃圾的好方法吗?

  小学级学生,知识水平受年龄限制,他们对垃圾的有关知识了解得很少,通过“知心姐姐”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一教学环节,为绘画设想奠定了基础。

  4、小组合作:

  学生可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四人一组,把大家的想法画出来。

  让学生设计科学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互相启发,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使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

  5、作品展示:

  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进行介绍。教师激励评价,掌声鼓励。展示结果,评出最佳设计组,奖给小红旗。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他们的成果得到了赏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总结提高养成习惯

  教师小结:

  看了小朋友们设计的各种环保型垃圾箱,老师真为大家的作品感到高兴,因为你们太棒了,太出色了。长大了你们的奇思妙想就会变成现实。人人保护环境,环境就越来越美。地球妈妈一定会感谢你们。

  【教学设想】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三》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我身边的垃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垃圾从哪来?二是怎样处理垃圾?说说自己的想法。三是小组合作,把你的想法画一画。

  在教学设计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口语交际与行为习惯相结合,知行统一。为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垃圾的来源和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并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合作学习,画一画处理垃圾的方法,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和别人交际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学的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良好德行为习惯。

语文教案 篇4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读课文:

  21、《古诗三首》 22、《寓言二则》 23、《西门豹》

  略读课文:

  24、《三过家门而不入》

  语文实践活动6

  二、单元教学目标: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

  三、重点分析:

  本单元要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四、难点分析: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以前学生都接触过,此单元需要继续学习,掌握方法。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还需要练习。已经掌握了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的方法,但还要多练习。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但字词方面上比较多,还应交给学生方法。

  七、课时分配:

  《古诗三首》 2课时 《寓言二则》 2课时

  《西门豹》 2课时 《三过家门而不入》 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6 3课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

  1.生齐读课题。

  2.师:从课题来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从这个“那”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极度喜爱、赞美的语气再次读课题。

  感情强烈点,再读一次!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初游周庄。

  2.交流汇报:日暮时分,作者来到周庄,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2到4自然段。

  1.开书自由读课文,再游周庄,想象画面,感受周庄的美景。

  2.指导交流、说话:你刚才游览了周庄的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东西最可爱,最想跟别人说一说?

  3.找出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如:

  (1)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沉稳”、“坚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桥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果说桥成就了周庄的美,那么,河升华了这种美。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学习过渡句:“如果说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游人的,那么夜呢,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夜色中的周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夜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2.学生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句子写出了夜色中周庄的美?用“﹏”划出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周庄的喜爱?

  3.交流汇报,结合汇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1)①当太阳从黑黑的屋顶上沉下去,天变得昏暗时,在河上滑行了一天的船就像归巢的鸟儿一样,密密地挤在一起,或在桥洞下,或在小树边,互相依偎着,躺在静静的河上入睡了。

  ②河水不再是墨绿色,而是漆黑的了,就像一块极平滑的大理石,给人以冰凉的感觉。

  ③于是,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水边,一个在水里。

  ④桥,不再是静静的、兽脊样的了。它在河水的倒映下,在灯光的合作下“动”了起来。桥上的每一块石砖,每一条缝隙,每一级石阶,都呈现出不同的韵律。

  (2)人散尽了,灯笼却还亮着,像慈祥的老母那样,用柔和的光。抚摸着那桥,当那河,那船……

  4.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五、全文。

  1.说一说,学这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