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2 15:07:5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

  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板书正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

  (三)教师范读。

  (四)细读。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读第一小节时,应弄清“漫长的岁月”“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具体指什么,并抓住“撕断肠”“……为之怒号”“……为你悲伤”“企盼”等词语体会所含情感。

  2.读第二小节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沧桑史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饱尝痛苦和耻辱”等诗句;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世界第一”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等诗句。

  3.读第三小节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提出“一国两制”的有关资料,并由教师作简明概述,帮助学生理解“……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等诗句。还要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并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构想已作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

  在理解每小节诗的内容、情感时,要结合指导朗读,做到能有感情地去读,并把第三小节背诵下来。

  4.组织学生赛读,教师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

  (五)练读。

  训练学生掌握朗诵技巧,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六)谈话导练:

  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另一首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

  香港明天更美好

  归家,归航。

  沐过世纪的风雨,一个信念伴随一个民族走过了百年沧桑。

  长久的期待,苦苦的渴望,今夜紫荆花以一瞬的盛开凝聚了一个世纪的守望。

  千紫万红是花,万紫千红是人。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至西域,延至五洲四洋,花千树,星如雨,狮龙舞。亿万颗心灵为这一时刻歌唱。

  香江——长江——黄河,当归家的女儿带一路征尘,踏入家门时,迎接她的,是亲人最真的笑脸,最醇的问候。

  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狮龙竞舞。任何欢乐的字眼都无法尽述中国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

  归家的日子,香江为温情亲情陶醉。

  一个民族用无比的欢乐向世界宣告:香港回家了,香港明天更美好。

  (七)作业布置

  通过各种手段收集香港的历史和今天的香港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明天刚刚辉煌》

  ——献给香港回归值日

  忆往昔,盼归航

  寻发展,血脉连

  绘航向,望未来

  表达了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

  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象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1—4),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第二段(5—6),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第三段(7),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本课6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字词的预习情况利用早读等时间解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二、络查找加深体验

  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学生用“ɡooɡle、百度”搜索器,输入“杨利伟太空之旅视频”观看上的自拍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3.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习课文彰显个性

  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示课文)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课文,感悟语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四、课外拓展解决疑问

  1.教师:除了课文的信息,你还想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况?

  2.学生提出问题,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一起上查找资料,进行。

  3.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飞向月球

  知道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他们……

  2.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有机会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愿意的同学请举手。

  3.那么,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入队仪式,全体起立,“欢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我们鼓掌表示通过”。——请坐下。

  4.现在就有一个飞行任务交,跟着课文中的三名宇航员一起——飞向月球(生读课题)。临行前,老师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否把旅行中有趣的经历认真地记录下来,带回地球,跟我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5.那我们准备出发吧,穿上价值三十万美元的宇航服,登上“阿波罗11号”飞船,准备发射,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升空!(音乐起,学生开始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有趣的见闻)。

  二、精读体悟

  1.现在,老师已收到部分队员发回的信号,请求飞回地球。

  2.很高兴,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不知道你们带回了什么有趣的见闻,能否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但建议作适当引导,避免先讲第六自然段后面的文章)

  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

  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第六自然段(提前要求阅读飞向月球助读第141—143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5.听了大家的设想,老师信心倍增,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一起努力吧!

语文教案 篇5

  大阅兵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早在公元前,中国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次举行盛大的阅兵,接受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以示庆祝、致敬,展现部队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振军威,鼓士气。阅兵包括阅兵式和分列式。有时只进行一项。阅兵式是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的仪式。分列式是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检阅的仪式。

  阅兵意义

  大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阅兵史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中国建国至今共举行过14次重大阅兵仪式,分别是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84年,1999年, 大阅兵VCD 20xx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我国举行的.第14次大阅兵

  20xx年是我国国庆大阅兵60周年,相比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1999年国庆阅兵给我们留下一个辉煌而震撼的昨天,但是在新世纪的第一次重大国庆阅兵绝对值得我们铭记。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忽而、面临、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庞然大物、古往今来、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

  3、默读课文4~6自然段,填表:

  特点作用说明方法

  4、灰尘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好处?从灰尘的危害与好处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练习提纲

  1、抄写目标1中的词语。

  2、以《假如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二、指导自读自悟4~6自然段,从填表中弄明白灰尘的特点、用途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思维,明白道理

  1、延伸课外,说说灰尘的优劣。

  2、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讲述中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