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16 17:00:32 教案 我要投稿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实用15篇】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重点写好“画、报、候、奖”等生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15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玲玲端详一幅

  评奖催促叭

  脏乱报纸另外及时

  懒虫并且糟糕肯定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回顾: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用彩笔画出来吧。

  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引导学生带着自信,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三、品读赏析

  1、课件出示: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预设:玲玲对自己画的画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预设:一个“又”字说明了什么?

  已经不是一次了,说明爸爸对玲玲的疼爱;也从侧面说明玲玲画这幅画花了很长时间。

  3、课件出示: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预设:玲玲为什么哭了?如果你是此时的玲玲,你会怎样?

  4、课件出示: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预设:“仔细地”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你觉得画什么合适?

  5、课件出示: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预设:能不能把“想了想”这个词去掉?为什么?玲玲会想些什么?

  玲玲为什么要画小花狗?你觉得玲玲的做法怎么样?“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

  6、课件出示: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预设: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

  7、课件出示:

  预设: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爱因斯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四、拓展延伸

  1、我会说。

  我想对玲玲的爸爸说:“__________。”

  我想对玲玲说:“__________。”

  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

  2、我会做。

  遇到下面的事,你会怎么做?

  (1)下课的时候,新买的衣服不小心被钉子钩破了。

  (2)我和小朋友在家里玩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洒了一地。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玲玲的画》”,一起来闯关吧!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①读正确。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出会认字的读音。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字,再把拼音盖上看看自己还会读吗?全班反馈,出示词语认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复习会写字字音。

  2、出示汉字:和柱谁块岁站

  (1)把生字按难易程度分成二类,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学生进行认字比赛。

  谁块站和柱岁

  (2)学习曹冲我最棒!记字形比赛现在开始!

  (3)第一轮:看谁记得准又快。

  教师每次出示一个生字,学生看清后,教师将字卡放下,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字后,同桌两个人互换。教师再次出示字卡,学生进行核对。写对的同学站起来说:嘿!嘿!我最棒。

  (4)第二轮:谁能一次记住三个字。

  余下的三个字,学生自己进行字形记忆。然后教师快速出示字卡,闪现字形后,进行听写。三个字都写对的同学获得“优秀”。

  (三)巩固练习。

  1、在写字本上练习。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3.本课中你还喜欢哪些词语?摘录在“我的词语库”中。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新课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探究新知

  (一)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当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③出示一组新词,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怎样描写的?自己练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连起来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2)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人们所遭遇的痛苦。

  相机评价,预设如下:

  ①“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长,让人觉得时光倒流,回到几千年以前。

  ②读到“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着重强调了“无数的灾难”,听得出你们很为那些百姓难过、担心呢!

  (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本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灾、难”二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说说写好这两个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师范写“难”字,发现“隹”与“住”的区别,书写时四横等距,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2)学生描红、临写: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3)反馈评价: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

  2.出示“洪、认、被”。

  (1)先整体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书写时需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讲述“治水前”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并用上以下词语说一说洪水带来的灾害。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怎么治水?结果怎样?(稣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的方法。(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结果怎样。

  (2)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本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谁?怎么治理?结果?

  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

  禹、继续治水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年。这()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治水时间之长、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

  (1)创境朗读:禹治水13年,13个365天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挂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到处奔走”。

  (4)说一说:读到这里,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13年里,禹3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读文,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4)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安居乐业”。

  (1)指名读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从洪水泛滥到乖乖地听话,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

  小结:人民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五、讲述故事

  过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借助板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述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

  2.展示,相机评价。

  3.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

  六、写字指导

  七、推荐阅读

  在我国历,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建议课后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稣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大禹治水(九年、继续)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安居乐业)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水,交流图画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们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家画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说明】课前画水,不管画的画简单还是复杂,那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某些孩子思维没有拓宽,学完课文之后,他可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某些孩子画的水比较复杂,思维很独特,学习课文时他就会更加自信,学完之后再去画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多的想象。

  二、猜谜,认识水1、范读,猜谜。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猜“我”是什么。2、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生字词。

  会认字

  晒、极、傍、管、越、滴、溪、奔、坏、淹、没、毁、屋、猜会写字

  变、极、片、傍、海、洋、作、带、给3、自由读课文,认识水。

  (1)师: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云雨雹子雪

  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

  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温和暴躁(2)动动脑

  师:小朋友,我们给每一项起个题目,好吗?例:“我会变”“我的`家”“我的活动”“我的脾气”

  【说明】这是对整篇文章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文章,简单了解水的多种表现形式。“动动脑”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三、朗读,赞美水1、自选题目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对水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你最想了解水的哪一部分?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项和第三项合并为一项来学。2、自主合作学习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1)认真读一遍自选部分。

  (2)画出自己不会的字或词,借助拼音或请教他人去认读。(3)用心读每一句话,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句子读好?(4)读给你的朋友听,互相提一提建议。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提示:以下是预设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进行的,以下的顺序可以改变。“我会变”

  (1)“我学会了字词”“漂浮”、“碰到”、“雹子”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填空:

  云在天空中。

  一只小船在水上着。

  师:请小朋友想象云彩在空中飘浮和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情景,想一想,“漂浮”和“飘浮“有什么区别?指名回答。

  师出示雹子的图片,让学生对雹子有直观的认识。

  (2)“我是小小朗诵家“

  指导读第1~2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很活泼。第二自然段,“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雪花飘下来”这三句话的感觉是不同的,应读出“落”、“打”、“飘”的不同意思。指名读,评价,练读,再指名读。(3)师:想一想,我还会变成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冰霜“我的家”、“我的活动”重点指导朗读

  师:现在小朋友都很累了,请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吧。

  师:好,该“起床”了!刚才,小朋友们睡觉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乱动,也没有一个人讲话,这就叫做──生:安静。

  师:对!叫安静。那咱们去看看池子里的水安静不安静,好吗?生:好!

  师:(出示池水的图片)大家看看,这里的水好像正在睡觉,安静吗?生:安静。

  师:那谁能把这句话读得让大家觉得很安静?(出示“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生:读课文。

  师:大家再想一想,它在小溪里散步时的样子。谁能说说它是怎样散步的?生:慢慢地散步。

  师:对呀!看谁能读出水在慢慢散步的语气。(出示“在小溪里散步”)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想想,水在江河里是怎么奔跑的,在大海里是怎么跳舞、唱歌的。现在,我想请一位小朋友读课文,要读得让大家感觉到水在奔跑,在跳舞,在唱歌。谁能?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师:课文第三段有个词语写大海里的水很多很多,看谁能找到这个词语,而且要说说为什么。

  生:这个词语是“开大会”。因为开大会时人很多。

  师:你真会动脑筋!请你把这句话读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水在大海里开大会的样子。生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得向你学习!好,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把第三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的家还在哪里?我还有哪些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稻田里水杯里水管里天上飞舞慢跑

  【说明】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点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朗读指导和识记字词。第1、2自然段比较活泼,也比较容易读。难点是第三自然段,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声音不同、气势不同,所以读的感觉也不同。通过出示图片和练习生活实际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体会和比较中,慢慢感受到朗读的技巧,学会阅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内容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我是什么》,文中的一些新朋友大家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指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评价。二、了解“我的脾气”1、“我学会了字词”(1)出示词语:

  温和暴躁灌溉机器帮助淹没庄稼冲毁灾害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水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

  引导学生联系水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理解“温和”“暴躁”两个词语。(2)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灌溉”“淹没”“冲毁”。

  (3)填空:有时候,我很,有时候,我很。我既给人们带来,又给人们带来了。引导学生从以上词语中选择填空,理解“帮助”与“灾害”。2、“我是小小朗诵家”

  由以上对词语和图片的感受,直接过渡到读。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水的温和和暴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齐读。3、“展开想象的翅膀”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的脾气还会怎样?学生回答。

  【说明】这一自然段中,生字生词特别多,所以,运用联系前后文,看图片来直观感受,理解记忆字词。当对词语理解到位了,对水的“温和”和“暴躁”直接感受到了,读好这一段也就轻而易举了。三、我自信,我能背

  1、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来评一评这篇文章写得怎样?指名回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选择自己认为写得的、最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3、“展示我自己”(1)自由背诵。

  (2)对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3)教师选择背诵的部分,邀请学生帮忙一起背。

  【说明】由读通课文,到读好课文,再到朗诵课文,这是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优美的文字应该靠背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四、我要写好字

  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五、小小作家

  师:请同学们模仿“我是什么”,用几句话写一样东西。写好以后同桌互相读一读,让别人猜猜你写的是什么。

  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说明】文中的语言很美,句式很整齐,如:“有时候有时候”“我会变,变成变成”“我在在在”这样的句子,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仿写在低年级是训练写话能力的很好方式。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就会对写话产生兴趣,慢慢养成写的习惯。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我会变:云雨雹子冰霜

  我的家: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稻田里水杯里水管里天上

  我的活动: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飞舞慢跑我的脾气:温和暴躁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2.学习书写10个汉字。

  3.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4.认识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读生字,认识事物

  1.认读“滴、溪”。

  (1)出示图片:水滴、小溪。这是什么?谁认识?“滴”和“溪”有什么共同点?

  要点:偏旁一致,都是“氵”;都与水有关。

  (2)课文里还有哪些字的偏旁也是“氵”,请你找一找,圈一圈。它们也和水有关吗?

  要点:“汽、江河、海洋、灌溉、淹没”等。

  (3)偏旁是“氵”的字,都与水有关。但是有些字偏旁虽然不是“氵”,但也和水有关。比如“雨”,你还能找一找带有“雨字头”的字吗?

  要点:“雹、雪、雾、露、霜”等。

  (4)你能为这些表示水的字再组个词吗?看谁能组得最多。

  2.整体认读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提示: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板块二朗读课文

  1.教读长句。

  (1)指导朗读长句: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要点:教师范读,一种没有重音,一种带有重音,让学生辨析哪种朗读更好听;让学生听读,标出老师语气加重的词语“无数、极小极小、一片、飘浮”;学生模仿读。

  (2)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变化。你来听,哪些地方的`词语被老师重读了?

  提示:教师可示范朗读“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等语句;学生听读,标出老师停顿和语气加重的地方;学生模仿读。

  2.教读短语连缀式语句。

  (1)出示短语:

  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谁会读?

  要点:词组和词组之间要注意停顿;每个短语中也有重音,例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

  (2)同样是水,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状态就不一样呢?

  教师:和池子、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有关;教师可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

  (3)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好听。

  提示:教师可用不同方式朗读,让学生辨析。第一种,节奏无变化;第二种,节奏有变化。朗读“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时语速放慢,声音轻柔;朗读“在江河里奔跑”时语速加快,声音高昂;朗读“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时语调轻快,其中“开大会”舒缓一些。

  (4)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节奏该怎么变化呢?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富有节奏感。

  提示:读到水做的好事是开心的,骄傲的,读的时候语速是轻快的;做坏事时心情是低落的,语速是缓慢的,声音是低沉的;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板块三迁移运用

  1.说说水的变化。

  (1)说“我会变”。课文中水发生了几次变化?找一找,水变成了什么?你能把它们都圈出来吗?谁能用“我是水,我会变成……”来把你找到的变化说一说?

  提示:“我是水,我会变成汽”等;只要学生能说一个单句即可。

  (2)提供句式接着说。水有那么多的变化,请你用“我是水,我会变。有时候,我……;有时候,我……”说一说水的变化。

  提示:可以说水形态的变化,比如云、雨、冰雹、雪花等;可以说水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比如在池子里睡觉,而在小溪里散步等;可以说水性格的变化,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这一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借用句式复述课文。

  2.准确运用动词。

  (1)出示句子: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小水滴怎么掉下来?小硬球怎么掉下来?小花朵怎么掉下来?

  要点:发现动词“落、打、飘”。

  (2)同样是从上往下,为什么要说“小水滴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呢?都换成同样的动词行吗?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水滴、硬球、雪花轻重的不同,发现水的形态不同,掉落下来的样子也不相同,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与准确性。

  (3)请你来填一填。

  秋天到来,我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下来了。

  突然间下雷雨了,一个个豆儿大的雨点()在树叶上啪啪的响。

  不知道是谁,撒了一把碎纸屑,它们像羽毛一样从空中()下来。

  (4)这样的句子,你还会填吗?

  一阵狂风吹来,把妈妈晒在衣架上的衣服()了下来。

  瀑布从高高的山上,一()千里,非常壮观。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动作词表示从上而下的动作。

  板块四结构分类,学写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变、极、片、傍、海、洋、作、给、带、坏。

  (1)生观察字形结构,尝试归类。

  左右结构:极、傍、海、洋、作、给、坏;上下结构:变、带;独体字:片。

  (2)生交流左右结构类字的书写要点:注意左窄右宽。

  2.重点教学:变、带、片。

  (1)生观察字形,找关键笔画。

  “变”下半部分的“又”要托住上半部分,横撇和捺脚要稳。“带”中间的横钩要舒展,为下半部分留出足够空间,拖住上,盖住下。“片”写好关键笔画“竖撇”,要站稳。其中“变”和“带”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重心要稳。这三个字都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居中。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价。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其中待为多音字)。结合上下文或运用

  工具书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

  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3自然段,学习生字:故、事、级、粉、板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红马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点读、齐读

  板书课题,学习生字“故、事”书写,事的笔画。

  2、预习交流(15分钟)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都读了几遍课文了,也都认读了字词了,那老师再给你一个时间大家再去把课文读一读,准备准备,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的预习收获。老师想听你们读课文,听你们怎么教大家字词。(预习准备:我会认会写,自己学习字词,在家勾画勾画,你要嘱咐大家哪些字音、哪些字形,教一教大家。我会读会说,提问:为什么同学们都喜欢美术课啊?老师的画妙在哪里啊?规定课文读几遍,读熟,读流畅,最后一遍读给家长听)5

  你们想嘱咐同学们什么字需要注意什么啊?

  我想提醒大家(学生读字)

  3、教师强调重难点

  (1)、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都读了几遍,你们读懂了什么啊?你预习有读这篇课文时,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自由讲)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拢一拢。什么收获,可以跟我们讲一讲吗?(学生自由讲)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师:为什么我们都那么喜欢上美术课呢?老师的画画得很妙,画得非常好,那好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第1-3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

  师:老师的画画得怎么妙?为什么我们都这么喜欢上她的课?他的画到底画得有多好啊?大家先自学,先去找一找关键的词句。学生寻找圈画,(3)、小组交流: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上美术课啊?老师的画画得有多妙全班交流,小组自由起来说。啊?妙在哪里啊?小组里面读一读,说一说,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句子。

  师:你们本小组还有没有人补充啊?你们都说得这么好,小组里有没有人愿意读一读啊?其它组有没有为他们补充的啊?其它组有没有也想读一读的啊?(评:这一组的同学都在举手,其他组也要加油啊!)

  最佳状态:小组全体汇报,我们觉得老师的画画得非常的妙,我们是这样讨论的,我先读一读“一头浸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老师竟然把尾巴上的苍蝇都画出来了,我们觉得?.,我现在想请某某同学来读一读。乙:我觉得还有一个地方也很妙?(平时要加大训练,如果有孩子结结巴巴,师就可以说:你们小组还有谁来为他补充补充的?帮一帮他)

  (4)、呈现学生说的句群(课件出示)

  “一头侵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师:哎呀,这真是画得妙啊,谁来读一读啊?

  学生读时,教师推波助澜:哎呀,这尾巴上还停着一只苍蝇,怎么会画到尾巴上的苍蝇去了呢,观察的多仔细啊!看这百合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态啊!各个时期的百合花的样子都画出来了,完全盛开了,还将要盛开,还有的都已经要谢了。

  (5)、比较句子(课件出示,改后的句子)(一只在水里洗澡的牛;花瓶里有三朵百合花)

  师:同学们读一读,如果句子这样写,你觉得他精彩吗?你觉得老师画得妙吗?(学生回答)哦,那还是因为他这样写,写出了细节,观察的仔细,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样,生活中本是如此啊,本来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作者这样写就写出了他的妙,老师是这样画的,作者是这样写的,老师画得真妙啊。

  (6)、学生想象回答

  师:如果你就是这个故事里的学生,你看到了这么妙的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作者和你们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概(课件出示:他画得真妙啊!)学生点读“他画得真妙啊!”(读出赞叹的语气)

  (7)、进行总分教学(出示第2自然段3、4句)

  “他画得真妙啊!”这一句总的写了老师画得真妙,下面就分别的写了怎么妙,来我们一起读这一句,男同学读画牛的句子,女同学读画百合花的句子,看有没有同学能发现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是一种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我们三年级开始就要越来越多的学到这样的段落结构,它叫总分结构,先总的讲一句我们可以叫它“总起句”也可以叫它“中心句”,下面就分别的说,分两个方面说也好,分三个方面说也好,就是为了围绕着“他画得真妙”写出它说怎么妙,要具体的写了,我们把它叫做“总分结构”,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

  (8)、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师:说到这个总分结构啊,”花瓶里有?.~聪明的孩子肯定已经发现了这也是什么写法啊?(先总起后分说)

  (9)、冒号的教学

  师:你看这个总起句,它要起个头,它要引出下文,它就用上了什么标点啊?对,冒号,冒号就是引起下文,来我们一起读这一句“我瓶里有?..”

  教师可以引读“一朵~一朵~一朵~”。我们把这样的写法叫做?总分结构。那说到冒号的用法,说到总分的结构,文中还有一处,也是写老师画的很妙的,你找到了吗?

  (10)、第三自然段教学(课件出示)

  课件出现“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

  师:引读”老师还画漫画。画~(女生读)画~(男生读)画~(大家一起读)

  师:椅子会走路吗?看来老师画画有个什么特点啊?(想怎么画就怎么画,高兴怎么画就怎么画,非常自由的画,很有想象力,怎么好玩怎么画)

  (11)、小结

  师:怪不得同学们喜欢上这位美术老师的课了,因为他的画画得?妙!

 4、学生作业

  1、总分仿写:下课十分钟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

  (二)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4-14自然段,学习生字:尾、标、帮、补、居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六课《红马的故事》谁来读读课题?点读,齐读。

  师:生字词还记得吗?我们来复习复习吧

  课件出示“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2、回顾上节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1-3自然段,知道同学们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课件出示“第二三段的内容”)老师的画画得?妙!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第二三段体会老师画画得妙。能读就读,能背就背。

  师:看着老师的画大家都兴奋极了,吵着,嚷着?(课件出示,学生读):“老师画,老师画!”

 3、学习4-6自然段

  (1)师:欣赏完老师的画,现在该学生画了。请同学们读读4-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这么喜欢上这位美术老师的课呢?把你觉得是原因的地方划出来,然后到小组里跟同学们一起去讨论讨论,一起读一读,说到哪里你就读给大家听。

  (2)全班交流

  预设:因为老师让我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我们用眼睛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还有其他小组有补充的吗?老师让同学们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鼓励学生自由创新)老师不但画得妙,还是个大胆创新鼓励学生自由画画的好老师啊!哪个小组想来读一读,老师和我们的对话?

  (加上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3)分角色朗读,男生女生读,师生读,读出语气的不同。(同桌读)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跟我一起读,我来读学生的话,谁来当我的老师?咱们来看看这段对话的写法,也有学问呢!有提示语在话前的,有提示语在话中,还有提示语在话后,甚至有没有提示语直接说话这都是对话的写作手法,写好对话可是写好习作的首要条件哦!

  师:看这里也有小冒号呢!除了上节课我们说的提示下文,这里还用在了说话的时候,引出说话人要说的话。咱们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好吗?注意提示语和小冒号的位置哦!

  (4)、小结

  师:怪不得我们都喜欢上美术课,原来是老师让我们自由画,自由多宝贵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用脑筋想用眼睛看)

  师:通过学习4-6自然段,我们梳理出,大家喜欢上美术课的原因:老师给我们自由(课件出示)板书:自由的画

4、学习7-14自然段(红马)

  (1)、师:同学们开始自由画画啦,两匹红马就此诞生了,老师想请一个女

  生一起来来读读第7自然段。(女生齐读第7段)

  (2)、师:老师画得牛,我却画马,这说明什么?(我喜欢画画,我在想画

  什么就画什么)我也开始自由画画啦,开始自己的创作啦。

  (3)、师:同学们开始画画了,老师又在干嘛呢?老师想请男生一起来读读第8段。(男生齐读第8段)

  (4)、师:“巡逻”什么意思啊?巡逻一般都用在警察和士兵身上,这儿的巡逻说明老师真得是像警察一样严厉的监督同学们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你还从哪些词语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一面笑一面点头,帮学生补上一两笔)在老师的关心下,同学们继续大胆创作,我的`两匹红马。已经完成了,这时老师走到了她的身边。

  (5)、小组学习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7-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画的是全身通红的红马,哪里有这种红马呢?可是老师为什么要说很好很好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吧。板书:画得好

  (6)、全班交流。学生回答,找读说读。(我在自由的画画,我在想象中画画,我在创新的画)

  师:“我”觉得自己画得是两个怪物,可老师怎么一眼就看出这是马呢?(学生回答)说明老师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画的画了如指掌。

  师:我为什么要画红马呢?因为?你们跑完步了会不会也全身发热,小脸通红呢?难怪我要画红马了,原来是这样啊。

  师:老师给同学自由画画得空间,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大胆想象,多么和谐的课堂啊!哪个小组老读读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7)、小结

  师:哦,原来老师说就是要这样画,这样画就是指的:自由的画、高兴怎么画,就怎么画,用脑筋想,用眼睛看,大胆的创新。板书:创新的画

  师:为什么我们喜欢上老师的课呢?老师不断的鼓励我们,不断的夸赞我们,欣赏我们,所以我们喜欢上老师的课。

 5、思维拓展

  如果你是这个小朋友,你想画什么颜色的马呢?(学生自由说,说出原因)评:你也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你也是高兴怎么画就怎么画,你也有你的创意,你的胆子也挺大的,你真有想象力,老师就是鼓励你们的这种精神。

  6、思维拓展

  你还想画什么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有意思的画啊?

  评:你的想象真大胆,你这个也很有创意你真是自由的画,老师就是喜欢你们这样有创新精神。

  7、大胆想象,有创新精神,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得学习画画。认真书写,新学生字,也可以帮你们更好的学习语文哦!

  学习生字“帮”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人类的利弊关系,内容浅显易懂。课文语言活泼,表达有特点,是二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很好范例。但同时课文中也有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与平时生活有一点距离,孩子们理解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冰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 。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运用“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

  【设计思想】

  这篇科学短文生动有趣,以第一人称猜一猜的写法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非常乐意去读,本节课的亮点是打破传统教法,充分利用平板和学生互动,利用智慧课堂采用“读一读”“圈一圈”“写一写”“拍一拍”“说一说”多种学生参与其中的方式,通过VR眼镜营造情景再现,让学生在阅读和直观立体感受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在听和说的训练中,延伸教学的广度和宽度。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目的,呈现出不一样的科学世界。

  【教学准备】

  智慧教室 VR眼镜 学生平板及学生活动素材

  【教学过程】

  一、视频重温所学,复述开启新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是什么》的第1、2自然段,认识了一个会变变变的魔法师,你们猜出来了吗?这个魔法师是……(齐声:水娃娃)

  2. 播放视频: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水娃娃的神奇变化之旅,一起来看看吧……

  3. 学生复述:看了这个视频,结合黑板上的板书,谁能来简单复述一下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4. 导入新课:你的复述简单明了,重要的是抓住了水娃娃变化的主要特征,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对所学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思维的一种转换,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能力。视频播放和板书引导降低了复述的难度,更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同时,在观察视频和简单复述之中,学生再次熟悉了上节课所学,顺利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动手圈画内容,动脑模拟仿写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1. 汇报点评: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了水娃娃平常都爱干些什么)那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他读的怎么样?

  2. 圈画学习:水娃娃平常都爱干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圈一圈”,在平板上用横线画出表示地点的词,用“O”画出水娃娃干了些什么事情?

  3.分享动态视频:让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作业吧……(动态分享)请你来说一说,水娃娃平时都在什么地方?都做些什么呢?(根据分享,进行板书)

  4. 模拟仿写:一起读一读这些词吧,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平常做的事情)是啊,这样把水娃娃当成我们人来写,让水娃娃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同学一样,变得更为可爱了。那你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再写一写水娃娃还会做些什么呢?

  5. 拍照提交作业:请大家拍照提交作业,让我们通过动态分享看一看这样四位同学的习作吧……请四位同学一一站起来把自己的习作分享给大家。

  6. 评选“未来小作家”:大家觉得谁写得最美?说说你的理由吧……(学生热力推荐)现在通过投票来选出我们的“未来小作家”……

  【设计思路】通过朗读和圈画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板书发现课文的写作方法,将自己的发现通过仿写进一步落实到练习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VR情景再现 贴吧分享高见

  师:水娃娃不仅爱静,也很爱动,看来还真是一个调皮的小宝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宝宝还有什么性格,请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1. 理解课文:水娃娃的性格非常具有两面性,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温和”“暴躁”是什么意思?

  2.VR情景再现:“温和”的水娃娃会做许多好事,“暴躁”的水娃娃可就不得了了,会做坏事,甚至是给们带来灾害,那么,他做了哪些好事?又做了什么坏事呢?请大家戴上“VR”,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断看一看吧。

  3.汇报交流: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

  4.贴吧分享:对于这样一个调皮的`水娃娃,我们怎么办呢?(齐读“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有些什么办法可以管住它?

  【贴吧】我们可以到贴吧将自己的方法贴出来,让大家都可以看到……课后大家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到更多的方法,登陆我们的学习平台,将你查询到的方法贴上贴吧,和大家共同分享。

  5. 这样一个又温和又暴躁的水娃娃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来,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设计思路】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以问题为引线,采用VR技术让情景再现,使孩子们沉醉其中,更好地体会“做好事”“做坏事”的水娃娃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与危害,再利用网络平台“贴吧”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更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最后师生合作共读课文,进一步深化理解,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目的。

  四、短文拓展阅读,交流提炼方法

  师:课文最后还有一句话,谁来读一读?天啊,这个问题我们早就知道答案了,我来问,你们一起回答我,好吗?问:我是什么?(我是 “水娃娃”)

  1.拓展阅读: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那我们平时喝水都要注意点什么呢?请大家找到素材,自己读一读吧。

  2. 交流分享: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3. 方法提炼:……读短文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关键字词找到短文中最有用的信息,然后提炼信息,再跟大家分享,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思路】阅读让生活更美,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最好的方法,补充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水”更好地利用“水”同时提炼阅读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五、小结本课内容 提出课后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回家后大家可以把这些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在家里再多读一些其它方面的故事,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分享给大家。好了,各位水娃娃们,这一课到此结束,请大家回到你们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设计思路】延续性学习对学生十分重要,由一篇科学短文带出更多的故事和知识,由自己读到讲给别人听,这种成就感和分享感会让孩子有更多兴趣去读更多的书。

  【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

  冰雹 雨 雪花

  云 (白云 乌云 霞 ) 睡觉 散步 唱歌

  跳舞

  开大会

  灌溉田地 发动机器 冲毁房屋 淹没庄稼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设计理念】

  二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和感性认知。因此本次教学,我们在各种情境创设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先扶后放”,引导孩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自主探究分类识字的方法,拟声词的构词特点,动物成语的结构规律等。让孩子能联系生活,学会学习,学的有趣,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分类的方法自主认识“狼、猩、鹤”等十个生字。

  2. 能根据拟声词的构字特点猜测读音,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拟声词。

  3. 能初步学会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拟声词的构字特点猜测读音,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拟声词。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我就是佩奇,来和我打打招呼吧。

  2.今天我想和你们去动物王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马上出发,去《语文园地八》看看吧。

  一、识字加油站(认一认动物生字词)

  (一)动物名称

  1.出示动物名称和拼音

  2.去掉拼音、图片读

  (二) 动物分类

  1.请四人小组马上拿出分类图一边讨论一边分组。

  2.展示分组成果(展示多组成果)

  3.小结分类方法

  (三)归类识字

  过渡:谢谢你们,这样一分类,我记起来就真的简单多了。

  1.读兽类词语,找发现。

  (1)想想他的种类,看看他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呢?

  PPT:兽类 狼 猩

  (2)像这样带有反犬旁的字还认识哪些?

  预设: 狐 狸 猫 猪……

  (3)原来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兽类有关。

  2.寻找其他种类字形的特点。

  小结:原来分类可以让我们记得更快,认的字更多,分类识字真是识字的一

  个好办法。(板书:分类识字)

  二、字词句运用(用一用趣味拟声词)

  过渡:动物王国里不仅有新朋友,还有许多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

  (一)猜读音

  1.(PPT:出示“唰”)师:你们猜这个声音怎么读?

  2.出示拼音检验读音是否正确。

  3.你是怎么猜的呢?

  小结:真棒!原来认识汉字我们有很巧妙地方法,可以借助一个字里的其中一个部件去猜测这个字大概的读音。(板书:猜测读音)

  4.接下来这些字,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猜猜他们的读音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这样能根据它的.读音猜测整个字音的部件,在形声字中我们把它叫做声旁,声旁就是表示读音的部件。

  (二)说发现

  1.再读词语

  2.观察字形,说说发现。

  预设(1)字数

  (2)字义

  (3)字形

  小结:这种模拟自然界而造的词语,就叫拟声词也叫象声词(PPT:拟声词)而拟声词的字里往往都有口字旁。

  (三)学运用

  1.哪个声音是你很熟悉的呢?你平时都在什么时候听到过?

  预设:哗拉哗啦是下雨的声音也可以是流水声;嘟嘟嘟是电话打通的声音;吱呀是开门的声音;叽叽喳喳是鸟叫的声音。

  过渡:小朋友平时都是会留心观察的孩子。能够知道这么多的声音,大自然就是这样的有声有色。

  2.你看,这些句子,你能用怎样的拟声词把它送到里面?

  3.有感情朗读

  小结:声音无处不在,正确地运用拟声词会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三、日积月累(记一记动物新成语)

  过渡: 这些声音真好听,你听动物们也忍不住一展歌喉,加入这些多姿多彩的世界呢!

  (一)成语理解

  1.第一组成语

  (1)对对子读成语

  (2)在这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你么发现了什么?每个成语当中都有两种动物,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动作的词。

  2.第二组成语

  (1)复习旧知“井底之蛙”。

  (2)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3)读读句子,连连线。

  3.第三组成语

  (1)学法迁移。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的呢?抓住哪个字就能知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的,抓住了一个“之”字,我们就明白整个成语的意思。)读读下面这组动物成语,你觉得可以抓哪个字呢?

  (2)抓“如”字,理解成语意思。

  小结:谢谢你小朋友,教会我抓住一个字,就能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带有“如”字的成语吧。

  (二)成语记忆

  小朋友们真能干!刚才我们记住了好多好多成语!现在,动物成语都躲到我的背后去了,你还能读出这些成语吗?

  小结:掌握了学习成语的方法,就能帮助我们积累成语啦。(板书:成语积累)

  (三)成语拓展

  推荐《动物成语故事书》

  四、小结(说一说学习的收获)

  (一)学生自由说这节课的收获

  (二)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1.学会用分类的方法去认识汉字。

  2.学会了根据字的部件猜测读音。

  3.学会了运用拟声。

  4.还积累了许多有趣的动物成语。

  (三)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语文园地八》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松、柏、杉、桂”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4、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5、培养学生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1)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

  (2)会写“松、柏、杉、桂”4个生字。

  2、难点:

  (1)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2)培养学生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相关树木,收集树木的资料。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儿歌视频《大树妈妈》,导入新课。

  孩子们喜欢听儿歌吗?(生:喜欢)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首儿歌吧。名字叫《大树妈妈》。

  大树妈妈真有爱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树木的儿歌《树之歌》。(课件出示课题)

  2、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看“树”这个字是什么偏旁?(“木”字旁)“木”字旁一般与树有关。《树之歌》讲的就是关于树的儿歌。请孩子们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儿歌中写了哪些树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

  1、请孩子们读一读这首儿歌。要求:

  (1)自由朗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儿歌一共介绍了几种树?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

  2、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吗?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你们找到了哪些树呢?请按顺序来说一说。

  生汇报:找到了11种树木。有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

  3、学习词语,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带拼音树木名称。

  老师把它们请到大屏幕上了,谁来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根据学情范读正音“梧桐”连读第二声,“枫、松”后鼻音、“松”平舌音、“杉”翘舌音。

  (2)课件出示去拼音的树木名称。

  去掉了拼音小帽你们还认识吗?(开小火车读)

  (3)课件出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①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需要我们认识的生字宝宝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都是左右结构。

  生汇报:都是木字旁。

  生汇报:都是形声字。左边是表示与树木有关的“木”字旁,右边是表示读音的字。

  师总结:像这样的字,左边“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右边的字就提示了它们的读音,真有趣!像这样的字我们称之为形声字。

  ②拓展训练。其实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你来猜猜它们是什么树呢?

  (课件出示词语:榆树橡树楠树棕树石榴)

  点评:孩子们可真聪明,虽然很多字我们没有学过,但是我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都读对了。

  (4)课件出示:装、耐、守、疆、银、化。(带拼音)

  ①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生字宝宝,请你们来读一读。

  根据学情点评,后鼻音:“裝、疆”,前鼻音“银”,翘舌音“守、裝”。

  ②猜字谜游戏。

  课件出示:

  1、壮士穿衣服。()

  2、保护家乡,寸土不让。()

  3、弓里有土,田隔开。()

  4、种花要除草。()

  三、学习课文。

  1、课文插图中的'树木分别是什么树木呢?答案就在儿歌里。请同学们仔细读读儿歌。

  (1)播放录音范读。

  (2)同桌合作读。

  (3)男女生比赛读。

  (3)拍手打节奏读。

  2、说一说这些树木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师点评。

  (1)杨树的特点是“高”。榕树的特点是“壮”。

  (2)梧桐树的特点是它的叶子像人的手掌。(伸出手掌,识记“掌”字。)

  仿说训练:

  树叶像。(课件出示:银杏叶、柳叶、松针图片)

  (3)枫树的特点是到了秋天,叶子经霜变红。借助古诗“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

  (4)松树和柏树的特点是一年四季常青。(拟人)

  (5)木棉的特点是它喜欢温暖的天气,生长在南方。

  (6)桦树的特点是它能耐住寒冷,生长在北疆。

  (7)银杏和水杉的特点是这种树古老又稀少。

  课件出示:银杏、水杉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

  ①植物活化石,是指在地球史上出现过,而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已经绝迹,只有在某些狭小的地区保存下来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金钱松、栱桐等树种。

  ②银杏出现在几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

  ③水杉,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灭绝,仅有1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

  (8)金桂的特点是花开香气浓郁,香飘十里。

  3、你能根据树木特点,给树木挂名牌吗?(课件出示:挂名牌)

  课件出示11种树木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树木的特点,说出树木的名称,教师一一出示。

  4、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树木,你还收集了哪些树木的资料?(师生交流)

  5、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些树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师总结:是啊!树木不仅能被制造成家具、纸张等生活用品,还有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家园和隔音防噪的作用,树木的作用这么多,我们一定要爱护树木哦。

  6、老师这里还有几句关于树木的谚语。我们一起来分享。(课件出示)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四、学习写字。

  1、课件出示:松、柏、杉、桂4个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提示:这4个字都是“木”字旁的字,“木”作偏旁时要注意“捺”一定要变成“点”。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提示坐姿、握笔姿势。

  5、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师生共评,再临写。、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什么?(生说师点评)

  六、作业。

  1、把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画一画你喜欢的树木,编一句儿歌吧。

  板书设计

  树之歌

  ()树特点

  爱护树木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 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诗中生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 背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 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逦,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介绍庐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5、介绍作者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生字:瀑、紫、遥、尺、照、炉、烟、挂、疑、川;

  2、老师范读诗歌;

  3、学生对照书本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2、“望”和“看”有什么区别?

  3、带领学生理解“挂前川”与“九天”的含义;

  4、翻译诗歌: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周围升起紫色的云烟。从远处望去,山前的瀑布就像挂在那里的一块白布, 从高高的山上飞流而下,不由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 入感悟:

  1、理解古诗(跟随课件讲解每一句)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 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 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2、讲解古诗中虚数的情况。

  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大多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

  五、课堂总结 :

  理解诗歌,把下面的空填一填:

  《望庐山瀑布》是( )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将蒙蒙的( )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 起的( )。整首诗采用( )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 ),表达了诗人( )。

  六、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李白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教学反思

  略。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故事蕴含的道理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代价。课文有2幅插图。第一幅插图中喜鹊忙着衔树枝做窝,寒号鸟却躺在崖缝里睡懒觉。第二幅插图冰雪覆盖大地,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寒号鸟却再也没有出现,表现两者的不同结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面、阵”等8 个字,会写“山脚、当作”等 13 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

  2.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故事寓意。(重点)

  3.准确领会故事的寓意。(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寒号鸟的资料,初步了解寒号鸟。(学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故事里寒号鸟住在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它哀号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学生质疑。

  预设:

  生1:它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哭呢?

  生2:它会哭些什么?

  3.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号、当”,并组词。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有趣的讲述,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缝、当、朗、将、狂”是后鼻音;“面、衔、劝、趁、阵、纷”是前鼻音;注音区分“却”“劝”“且”的读音;“吼”不读kǒnɡ,“复”不读fú。

  (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如:

  加一加

  良+月=朗 木+古=枯。

  换一换

  “芬”的草字头换成绞丝旁就是“纷”。

  (3)学习多音字“号、当”。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4)巩固识字:老师读生字,学生快速找生字。

  (5)课件出示词组,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呼呼地刮着 冻得直打哆嗦 温暖的窝里 冷得像冰窖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里,采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个故事里有几个动物?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生1:故事里有两个动物--寒号鸟和喜鹊。

  生2: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喜鹊让寒号鸟垒窝,寒号鸟一拖再拖,最后冻死了。

  3.指导学生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

  4.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时间里发生的事。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以后抓住时间变化来分段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说说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预设:

  生1:“纷、阵、枯、将”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生2:“却”字左右大致一样宽。

  生3:“夜”和“衣”的字形相近。

  生4:“面”是独体字,里面是两个小横。

  2.师着重指导书写“阵、却、纷”三个生字。

  3.师范写,学生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却”的最后一笔是竖。“纷”字右上部是“八”,不是“人”;第五笔捺要写得舒展。

  4.学生描红、临写。

  5.投影反馈,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学段学习的重点,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扎实的写字指导。本课的生字较多,因此挑选比较典型的重点字,以点带面,让学生写好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各自的窝。师范读第1自然段。

  2.听了朗读,再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寒号鸟住在哪里。它住在山脚下的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

  生2:我知道了喜鹊的窝在河边的大杨树上。

  生3:我知道了寒号鸟和喜鹊住得很近。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导入课文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故事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对照,让学生对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朗读品味,感受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天气越来越冷?

  2.交流。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尽”字写出了冬天快要到了。

  (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呼呼地”写出了风很大,寒风就是北风,吹到身上非常冷。

  (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①联系实际说一说大雪纷飞的天气是怎样的。

  ②听音频,理解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感受天气的寒冷。

  ③有多冷呢?(冷得像冰窖)看图,老师介绍冰窖,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寒冷。

  ④模仿“冷得像冰窖”,说说冷得怎样?(冷得像在冰窟窿)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天气的寒冷。

  4.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描写喜鹊的做法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寒号鸟的做法的句子。

  5.交流一下。说说你对喜鹊和寒号鸟的看法。

  (1)预设:

  生1:喜鹊很勤劳,看得远。冬天快要到的时候,它就已经给自己做窝了。我是从“一早、忙着”看出来的。

  生2:寒号鸟很懒惰。它“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生3:寒号鸟很懒,还不听别人的`劝告。喜鹊让它做窝,它说喜鹊傻,而且还说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生4:寒号鸟不吸取教训,很懒。已经挨了一次冻,嘴里也说要做窝,但第二天天气一好,又去玩了。

  理解“得过且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

  (2)寒号鸟说喜鹊傻,你怎么认为呢?

  (喜鹊不傻,因为天一冷,喜鹊就住进了自己搭好的温暖的窝里。)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1)想想喜鹊会怎么说。

  喜鹊热心帮助寒号鸟,语气诚恳。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再不做窝的后果,语气加重。

  换用句式:

  “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从小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学生读寒号鸟说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喜鹊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

  课件出示:

  只看______________,不看______________;只顾______________,不顾______________

  (3)小结:寒号鸟不仅懒惰,还非常糊涂。“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7.小组分角色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

  生1:我觉得××把寒号鸟的话读得很好,读出了寒号鸟的懒惰,还带有一点儿不耐烦。?生2:我觉得如果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加上动作、表情,就会更生动。

  设计意图: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呈现各自的特点。细致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课外拓展,总结回顾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

  2.补充《明日歌》。

  3.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外《明日歌》的补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万事不能拖,要及时去做。要懂得把眼光放长远。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第二课时

  (一)欣赏黄山奇石图片,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讨论: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在它们给标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哪些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只是简单举了名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地图,黄山在哪个省,什么位置?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仙桃石)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看图理解"陡峭"的含义

  4.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猴子观海)它是什么样子的?注意:作者用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来形容,并表演其动作。(板书:抱 蹲 望)

  5.请看图片,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仙人指路)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金鸡叫天都)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七)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朗读第六自然段

  2.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四、当堂练习

  用好像说一句话:

  好像:

  五、归纳总结

  这篇课文形象地描绘了黄山上的奇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认识11个生字。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3组动词的不同意思。

  3.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4.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背诵积累古诗《梅花》。

  6.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会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读准词语,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学会自己借助拼音阅读短文。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认识11个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一”。

  二、学和用

  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出示:

  tào mào dēng xié kù

  手套帽子登山鞋运动裤

  tú hú zhàng peng zhǐ zhēn

  地图水壶帐篷指南针

  1.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什么特点?

  这些都是描写观察大自然必需品的词语。(板书:观察大自然必需品的词语)

  2.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组词语描写去野外观察大自然时,需要穿的衣着。

  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必需的用品。

  3.离开词语,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帽、裤、帐、篷、指”。比如“帽”,读“冒”音,“巾”表示字义。

  加一加:“革土土”是“鞋”;“口冬”是“图”“钅十”是“针”。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手套脚套帽子草帽登山登上登山鞋皮鞋裤子长裤地图图画水壶茶壶帐篷指南针手指指南针针线

  (重点指导生字:翘舌音“指针”后鼻音“登帐篷”。)

  4.练一练,学运用。

  扩词。

  帽()()()套()()()

  登()()()鞋()()()

  针()()()图()()()

  5.我拓展,我积累。

  (1)小朋友,如果你去野外观察大自然,还准备带哪些衣物?

  我想带手电筒、睡袋、炊具、安全绳、急救包、登山杖。

  (2)除了衣服,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还准备带哪些必需的用品?

  我想带雨衣、冲锋衣、遮阳帽。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认识生字和新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谜语诗,学会与户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认识了11个生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3组动词的不同意思。

  2.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一”。

  二、学和用

  板块二:字词句运用

  出示:

  迎上去穿衣裳甩甩头

  追上去披红袍摇摇头

  1.体会每组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选一组演一演。

  (1)读一读这几组词语,想想加横线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中“迎”是“对着,冲着”,是面对面的动作。“追”是“赶,紧跟着”,是同一方向的动作。(板书:表示动作的词语)

  第二组中“穿”的意思是“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披”是“覆盖在肩背上”,“穿”的动作比“披”复杂。

  “甩”的意思是“抡、扔”;“摇”的意思是“摆动”,“甩”比“摇”的动作快,用的力气大。

  (2)练一练,学运用。

  找出这些动词对应的图片,并连一连。

  (3)我拓展,我积累。

  选一选,填一填

  迎上去追上去

  ①早晨,我看见老师,()打招呼。

  ②我从地上捡到一个钱包,发现是前面叔叔掉的,赶忙()把钱包还给他。

  穿衣裳??????披红袍

  ③哥哥当兵去了,我们全家给他戴红花,()。

  ④早晨起床,我会自己()。

  甩甩头??????摇摇头

  ⑤看到我的考试卷,妈妈无可奈何地()。

  ⑥小鲤鱼在池塘里摇摇尾巴()。

  2.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

  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平常我在池子例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1小朋友,上面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句子是是用“……有时候……有时候……”表示“不同的时间”。

  比如,我有时候想唱歌,有时候又想跳舞。

  第二句是用“在……在……在……”表示“不同的地点” 。

  春天到了,我在树枝上发现了嫩叶,我在草地上发现了草芽,我在河岸上看到了桃花,我在天空中发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板书: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

  (2)练一练,学运用。

  你能试着用上面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的生活可丰富了,有时候我很忙碌有时候又很悠闲。)

  平常我都是在学校写作业,在家里读书在培训班练舞蹈,在公园里和爸爸、妈妈散步或者看爷爷下棋。

  【设计意图:认识“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的句子,并会联系生活用仿照这种句式说句子。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3组动词。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一”。

  二、书写提示

  1.看提示

  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如“作、法”,有的左宽右窄,如“都别”。

  2.小朋友,观察上面的字,说说有什么特点?

  “作、法”这两个字是左窄右宽。

  “都、别”两个字是左宽右窄。

  3.如何写好左窄右宽这些字?

  “作”左窄右宽,左低右高。“亻”写在左半格,“乍”第二横画横在横中线上,横画间距均匀。

  “法”左窄右宽,左低右高。“氵”第二笔和提收笔在横中线上,“去”长横起笔于横中线下。

  “都”左宽右窄,顶部左高,底部右低。左边横画间距均匀。

  “别”左宽右窄,“另”横折钩贴着横中线和竖中线。

  4.写一写

  (1)观察字的写法,说说它们的笔顺。

  (2)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3)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作都法别”,学会书写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生字规范学生写字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写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则,同学们都表现的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积累古诗《梅花》。

  2.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会阅读的乐趣。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一”。

  二、积累和阅读

  板块四:日积月累

  出示《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拼拼读读

  (1)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重点指导读准“凌、墙”的后鼻韵母,读准翘舌音“数”和“枝”。

  (2)同桌之间相互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读读想想

  (1)再读词语,想一想这首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这首诗写的是冬天的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景象,赞美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板书:春景图)

  (2)这首诗中你能读懂哪个词语?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

  知:知道。为: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3.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结合插图,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诗意: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板书:不畏严寒、独自开放)

  4.拓展阅读《墨梅》

  墨梅

  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板块五:我爱阅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短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小朋友们,读了短文,你知道《企鹅寄冰》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中了解了哪些知识?

  这篇短文讲南极企鹅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的趣事,介绍了非洲炎热、南极寒冷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板书:冰遇热变成了水,水遇冷变成了冰)

  4.读了短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1)冰寄到狮子那里变成了水,为什么退回来又变成了冰?

  因为非洲炎热、南极寒冷,而且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

  (2)读了短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读了故事,我明白非洲、南极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三、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认识了古诗,学会了读和讲童话故事。今后的学习我们要注意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好故事。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表示动作的词语

  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宽右窄

  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

  冰遇热变成了水,水遇冷变成了冰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数,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同时再展评激趣,鼓励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应多放手让学生训练,师稍作讲解引导。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或通过查字典认识“植 如 为 旅 备 纷”等14个生字。读准“四海为家、观察、离开、知识”等词语的读音,了解并读准多音字“为”和“得”的读音。规范书写“法、如、脚、它”等10个生字,重点学习“女”字旁汉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尝试换词的方法感受用词的准确、生动。

  4.通过课文优美句段,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简单了解大自然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了解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产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养成善于动脑,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识字写字。

  2.简单了解大自然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关于书中描写传播种子过程的动词:乘、挂、炸的理解与运用。

  【评价方案】

  1.通过同桌两人互相检查词语认读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题);通过同桌两人从笔画占位、笔顺、写姿三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二题);

  2.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配乐读、合作读等方式,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并尝试背诵,评价目标2、3、4;

  3.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联系生活,利用课文的句式交流生活中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评价目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是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呢?你们知道吗,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也很喜欢旅行,它们没有手和脚,用什么办法去旅行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探索大自然,揭开植物旅行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文题目)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教师进行简单评价)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加拼音):

  (落实目标1)

  植物 如果 旅行 准备 刺刀 底下 炸开 离开 观察 知识 粗心 得不到

  纷纷出发 四海为家

  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个别同学读——“小老师”领读——趣味认读

  2.同学们读的这么棒,老师可要考考你!请拿出评价单,第一关:我能读准确。请听好要求:互相读给同位听,并给你的同位作出评价。

  3.教师评价:得到两颗星的同学请举手!得到两颗星的小朋友真多呀,看来大家预习的真不错。没有得到两颗星的小朋友,课下要多努力,争取下次也获得两颗星!

  4.课前预习时,同学们认读了生字,老师要考考你了。闪烁出示生字,全班齐读。

  这些生字中还有两个多音字:“为”和“得”。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字“为”,你能给它组个词语吗?你知道它还有什么读音吗?并组词。第二字“得”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并让学生用其中的一个读音说一个句子。

  5.交流识字方法。

  在这些生字中有几个字特别有趣,你瞧!(出示生字“娃 如 她”)

  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发现这三个都有女字旁。)

  “女”字旁的字跟什么有关系?(预设:这些字都和女人有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女”字旁的字呢?(预设:妇、婧、娜、婵、娟 等)

  教师小结: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放在一起识记,就可以一下子记住好多跟同一事物有关的字,这也是我们识字的一个好方法。

  6.认识书写“她”。

  经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认识了那么多字宝宝,下面来学写一个字——她。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她”这个字由几笔组成?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笔画?

  预设:这个字由9笔组成,写的时候注意撇点的写法。

  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小朋友! 现在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板书,学生书空)

  请大家翻到课本10页,在课本上先描红,再认认真真地写一个。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展示点评——再次书写——评价)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落实目标2、3、4)

  1.下面,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请你在课文中把它们圈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2. 朗读感悟第二小节

  课文中第一小节提出了一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你们找到了吗?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第一小节)

  读第一节(评价读)指导朗读第一小节,重点指导最后一句“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是呀!植物没有手脚,他们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

  那么你喜欢哪种植物的方法呢?

  3. 回答问题随机理解、感悟、指导朗读2、3、4小节。

  蒲公英

  你能不能带着对它的喜爱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降落伞吗?谁能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出示降落伞的图片)

  那你们见过蒲公英以及它的果实吗?它是什么样的?(生回答)(评价:你可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好孩子。)我们有些小朋友还没有看到过蒲公英,所以我带来了一组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看它的果实还真是毛茸茸、圆乎乎、轻飘飘的,多可爱呀!他们的种子就藏在这毛毛里。当微风吹过的时候,这些种子就会怎么样?(飞走了)

  是怎么样飞走的?课文中用了另外一个词语,谁找到了?——纷纷。你还有见过哪些景物是纷纷落下的?分别用“纷纷”说一句话。

  大家想一想:风儿会把它们带到哪里?还会走到哪?(森林、小河边、田野、菜园)他们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安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四海为家。

  练读.指名读,齐读

  苍耳。

  还有谁喜欢其它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那么就请你带着喜爱之情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其它同学可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相机交流“全身武装”、“凯甲”以及“山洼”) 。重点理解“铠甲”的含义。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文中的含义,老师也找来了苍耳的图片,大家看一看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文中的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它的.外壳很硬?(铠甲)以前指的是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衣服。}苍耳穿上这样一件凯甲,对它有什么帮助呢?小刺有什么作用呀?

  苍耳妈妈真了不起,多么巧妙的方法呀,不仅可以保护孩子,还能使孩子们挂在动物的身上四处安家。谁还能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读一读这第3小节。

  喜欢苍耳妈妈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吧!

  豌豆

  谁喜欢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请你来读一读。 理解“啪的一声”:

  孩子们你们觉得豌豆妈妈的办法怎么样?(很有趣)太阳晒后就会——炸开。会发出什么声音?快从文中找出来,指一指。“啪”是个拟声词,表示当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干脆,快速一些,把这句话读读试试。

  指导朗读:豌豆宝宝们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蹦着跳着)当“我”。

  那就请你读出豌豆宝宝那种欢快的心情?(评价)

  齐读:我也很喜欢这位妈妈,因为他让自己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跟我有同样感受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同学们,文中向我们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提问个别同学)不知道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知道呀?答案就在书中第5小节,谁愿意把它读出来?

  找到答案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那么你为什么不知道呀?(学生回答:因为没有仔细观察。)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做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得到许多的知识?(板书:仔细观察)

  同学们,细心观察是获取知识,增长知识的源泉,平时我们不论身在何处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会得到很多惊喜,有很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儿吹 娃

  仔细观察 苍 耳 ──动物带

  豌 豆 ──太阳晒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情感目标

  有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台湾的日月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牛羊成群,瓜果飘香。首都北京,车如水,人如潮,繁华而热闹。我们的祖国多么可爱!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再接来的这些日子,一起去看看祖国的美丽河山吗?

  那今天,老师就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日月潭。

  出示课题《日月潭》齐读。

  二、新课教学:

  1、打开课本翻到39页,轻声的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2、小朋友都预习过课文了,那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预习得最认真,老师手上有些生词卡,哪组的小朋友可以来开火车读读,(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3、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词从课文中找出来吗,比比谁找得快,

  4、同桌互读词语,比比谁读得好

  5、那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环绕:围绕(造句)

  茂盛:(植物)长得多而且茁壮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建筑:建筑物,(举例说)

  清晰:清楚

  朦胧:不清楚(说出反义词:清晰,清楚)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多比喻景物优美的地方。(课文中说哪里是仙境呢?)

  6、日月潭如同一个神话中的仙境,那一定是非常美丽,那小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美丽的日月潭吗吗?

  7、齐读课文。

  8、日月潭美吗?那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他的名字叫日月潭呢?课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它名字的由来?

  9、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10、小朋友你们认为他读得这么样子?谁愿意也来读一读和他比一比?

  11、齐读。

  三、指导书写。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我们来个抢答赛,小朋友想参加吗?

  日月潭在哪里?

  日月潭中美丽的小岛叫什么?

  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课文中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二、新课教学:

  1、课文介绍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时的美丽景色,小朋友你们想先去看看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以下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顺序可根据情况调整)

  2、教学第三自然段:

  a、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b、清晨的日月潭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c、你们觉得它美吗?那要怎么把日月潭的美读出来?(轻声,舒缓)

  d、4组比赛那组读得棒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教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日月潭中午的景色

  b、说说自己的'感受

  c、指名读本段

  d、学生评

  4、日月潭美吗?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来画画日月潭呢?

  5、指名介绍自己的画

  6、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画

  三、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手里有一些生词卡,小朋友你们能读好吗?(课后读读记记)

  2、这些词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3、交流

  4、小朋友你们自己再读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里有没有那些词、句可以住进我们的好词好句本的呢?

  二、新课教学

  1、朋友你们自己先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2、交流

  3、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你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起来吗

  4、自由背诵

  5、除了日月潭,你们还知道台湾有哪些好地方吗?

  6、交流介绍

  7、介绍收集材料的方法。

  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学过《看雪》,对台湾有一些了解,但是,他们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一、借助插图,感悟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中领悟词句意思、感受日月潭的秀丽景色。如:理解日月潭周围的环境时,学生对“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的理解,我结合文中的插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认识日月潭的位置、形状时,也是图文结合,感悟“圆圆的、弯弯的”等词语意思,了解日月潭的名字是依照形状命名的;欣赏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美景,利用直观的画面,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并在欣赏画面中感受日月潭的美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又避免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主地去感悟,真正实现了有效课堂。

  二、同位合作、调动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同位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比如,认读生词时,让同位互读一遍,既能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还调动同位的积极性,帮助同位读正确,充分利用学习的资源;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又让同位合作读中午的景色,又一次给同位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并请同位上台展示朗读,因此,同位有合作学习的成就感。

  三、抓住机会,训练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第二段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说话要有依据,比如,为什么叫日月潭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然后在交流时,要将依据说清楚,我让学生上台看着图片说,学生有了阅读,有了老师的提示,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得有理有据,我还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因为所以”来说。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课堂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我的课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如在理解日月潭在“雾中、雨中、早晨、中午”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时,我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机会不多,更没有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想像的时间,感觉课堂不够生动,形式有些单调,应该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见解,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朝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发展。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8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案04-18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6-04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寒号鸟》语文教案06-04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15篇]07-16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优选】07-16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04-02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04-09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语文教案06-05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拍手歌》教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