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8 12:52: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8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XX》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

  全诗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

  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小学生喜悦的心情。

  二、预设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三、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和图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演示课件,整体感知。

  1、谈话揭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

  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

  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

  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看课件夸夸这些新房子。

  7、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字"漂亮"。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要学的生字用横线划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相机指导读准拼音。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a。 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

  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2、朗读交流: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第一句

  1)方法A、学生说理由,教师相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方法B、学生说理由后,教师请他们在课文插图上图词对应连线。

  2)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第二句。

  1)生说理由后,请他们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

  2)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

  3)师生想象朗读。

  第三、四句。

  1)在小朋友眼中,那座房子最漂亮?(请学生用诗句回答)

  2)为什么我们的小学堂会最漂亮呢?

  3)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3、有感情地读好诗歌。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三、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3、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4、创设语境,巩固生字: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自读——同桌检查——指名读)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四、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

  五、拓展活动。

  谈话:我们夸了农村小朋友的学校,再来夸夸自己的校园。

  1、四人小组练习。

  2、"夸校园"比赛。(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作业本上的作业。

  选做题:我们也来做诗人,夸夸小区环境美。

语文教案 篇3

  A.教学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①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语文教案 篇5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动物的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字,认识1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可以分辨方向,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甚至还超过了人类呢!想去看看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指名读。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3、 《动物的远游》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根据回答贴出动物图片)

  4、 现在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对于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 复习巩固

  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四、 指导书写

  1、 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最难写的字是哪几个?应该注意什么?

  2、 老师范写,学生练习,师辅导,强调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请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远游的本领。

  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把文章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介绍动物远游本领的词句画下来。

  2、再读课文,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 师出示表格,学生答后填表,了解不同动物的本领。

  4、 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在小组内表演,展示不同动物的本领。

  5、 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表演,进行比赛,看看哪组介绍的动物多?

  6、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动物远游有了很多了解,那能读读吗?

  7、 表演读:谁能戴上头饰来读?

  三、拓展延伸

  1、小小的蜜蜂,鸟类,三文鱼等这些动物认路的本领确实令人惊诧,你还知道哪些?

  2、上网查询有关动物的知识,办一个关于动物的小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远游

  蜜蜂 回家从不迷路

  鲈鱼 有一定季节性和归路性

  鸽子 燕子 认路本领惊人

  三文鱼 耐性和毅力

  夜莺 认路本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从题目中你看出了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者字音。

  2、观察图中的人物。

  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4、全班汇报。

  三、指导书写。

  四、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 看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二、 学生观察得出。

  三、 学生讨论。

  四、 分角色朗读对话。

  说说你喜欢谁 ?为什么?

  五、 想象:

  当他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 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七、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落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儿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唱歌。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用欢快的语调背诵儿歌,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课目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快乐的节日》歌曲;

  2.《快乐的节日》图片或动画片;

  3.所有字,词的课件或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放《快乐的节日》歌曲,会唱的跟着唱一唱。

  2.听了这首歌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让学生说一说什么节日你最快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认真听。

  2.小朋友借助拼音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3.借助课前预习笔记与小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汇报、老师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①换一换:祝→祖。(与祭祀有关)

  ②加一加:加+贝=贺口+玉=国习+习=羽王+里=理

  ③形近字:席+度。

  ④平翘要分开:zhù祝zǔ祖chuī吹

  ⑤后鼻音字:xìng幸jìng敬fēng丰yǒng勇

  ⑥同偏旁:文→敢敬

  5.识字游戏,巩固识字。

  找朋友:(把上下两行字组词连起来)。

  敢敬祝幸度席自羽

  过勇尊不主贺毛由

  三、再读课文,熟悉字词

  1.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此刻心情。

  2.指发名朗读。

  3.齐读,共同体会自己的快乐心情。

  四、生字归类,指导写字

  ①左右结构:吹地快师(左窄右宽)

  ②教师范写:师老

  师:第二笔是竖撇,左边窄右边宽,最后一笔上面不出头是悬针竖。

  ③学生先描红再练习,师个别指导。

  ④展示漂亮的字。

  五、作业:

  把儿歌读给父母听,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律诗,《旅夜抒怀》和《客至》。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