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任务:1.积累雅词2.读写训练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课文概述。本单元选取的主要是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板书社戏鲁迅小说江南水乡文化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安塞腰鼓刘成章散文诗黄土高原文化豪放火烈,气势恢宏
绝唱刘鹗谴责小说齐鲁鼓书文化跌宕起伏,千回百折
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散文音乐艺术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摆渡梁晓声现代寓言作家的使命不惑不屈,真情实意
二雅词积累(37)
板书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
肆无忌惮 踱来踱去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抑扬顿挫 鸦雀无声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五脏六腑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俯拾即是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戛然而止 彼岸作孽 娇憨雍容 粗犷谐谑 丰赡亢奋 晦暗羁绊 烧灼冗杂
归省行辈 撺掇凫水 潺潺宛转
用造句训练,用的雅词越多越好
三诵读美段《社戏》中11,12段《安塞腰鼓》中7-10段,《绝唱》中5-7段
《在声音的世界里》3段
第二课时
一雅词写用 肆无忌惮 羁绊 三月不知肉味
二美段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这段主要的描写手法是描写,从视觉方面写;从听觉方面写;从嗅觉方面写。
2.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其作用是。
5.“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的心情。
6.“似乎听到歌吹了”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7.“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是因为“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此句的意思是。
8.文中加点的“他”指哪种声音:
9.在这两段里,我心情是变化的,请在空格处简要地写出变化的过程:→→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11.“朦胧”一词的原义是,词性是,在这里当词用。
12.这段文字中的“我”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
13.以上这段文字有不少带“的”字的短语,从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短语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C.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D.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三仿写
1,仿“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写一句话,用比喻描摹一辆奔驰的车子。
2,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4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玫瑰可以是一次适时的探望,一句善意的批评,一个亲切的微笑,,……能为别人带来开心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能为别人生活的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平常的人。
3,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家乡的莲花落表演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材。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教材,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教材,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教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教材,想一想:教材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教材,品味语言
1.默读教材,画出你做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教材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教材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组词读字。
2、会写8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4、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组词读字。
2、会写8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教学难点:
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狮子吗?谁来说说它什么样子?有什么本领?你们知道它们小时侯是怎么做的?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两只小狮子
齐读课题,认识“狮子”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想想课文中讲了几只狮子?各有什么特点?
1、交流读书收获
﹙1﹚出示生字,指生读字,组词读字。
﹙2﹚交流自己是怎样认识这些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说说两只狮子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懒勤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来读课文,想想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2、交流:
图1、懒狮子在干什么?整天晒太阳,又不学本领又不愿吃苦。
勤狮子在干什么?滚扑撕咬
3、指生读1——2自然段,说说你不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
4、指名读3——7自然段,想想懒狮子为什么懒?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
5、指导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把小树的两个疑问读出来,观察图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懒狮子的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6、看图2,想想狮子妈妈和懒狮子说话时的态度,谁能读出狮子妈妈帮助懒狮子时那种耐心的语气呢?指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7、交流:
﹙1﹚听了狮子妈妈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2﹚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想的?
8、拓展练习。
﹙1﹚读了课文后,今后你该怎样来学本领?
﹙2﹚生交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继续朗读课文
﹙1﹚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读出角色的语气。
﹙2﹚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三、学写生字。
1、读“我会写”的字。
2、交流自己会写哪些字?说说怎样写?
3、师重点指导:“常练学”三个字
4、生写生字、组词。
5、评改。
四、完成读读写写。
五、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C、读、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D、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E、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高尚
语文教案 篇7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