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用具
投影片、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1. 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生字的写法。
“盈,”是后鼻音,读作y0ng,不读y9ng;
“茄”读作“qi6”,不读ji1;
“揉”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盈”的上半部“ ”,“又”不能忽视;
“庙”是“广”字头,撇要大,必须包住“由”,这叫半包围结构。
3.启发发言,讨论词义,检验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解释词语。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各色云霞。
紫檀:常绿乔木,木质坚硬,带红色,可做贵重的家具或美术品。紫檀色,和紫檀木相似的颜色。
高寿:长寿的意思。
恍恍惚惚:不真切,不清楚。
笑盈盈:满脸笑容的意思。盈,充满。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威武:本课指力量强大的样子。
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粉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百合色就像百合那样的颜色。
金灿灿:形容像黄金一样发亮的颜色,鲜明耀眼。
4.出示投影片,注意字音词义。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对的(√)。
(2)出示以下各字,请同学口头组词。
檀——紫檀色 檀香 檀树 紫檀
猪——小白猪 肥猪 野猪 猪圈
寿——高寿 长寿 寿面 寿辰
模——一模一样 模范 模型
恍——恍恍惚惚 恍然大梧
霞——霞光 红霞 霞光万道 彩霞
庙——孔庙 庙会 庙门 神庙
烧——烧火 烧水 火烧云
威——威武 威风 国威 威严
蹲——蹲下 蹲坐 蹲着 半蹲
(3)区别字形,辨析词义,然后组词。
形相近、音相同的汉字有很多,必须正确区分,把握字义。
教师指导学生把形相近、音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区别字形、辨析字义是掌握这些字的好方法。最后通过组词加以验证,会使学生记忆牢固。
须(必须) 跪(跪下) 偏(偏远)
需(需要) 脆(干脆) 遍(遍布)
低(低头) 根(树根) 伸(伸展)
底(到底) 跟(紧跟) 申(申请)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按一定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日落时的火烧云,主要讲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及变化。)
2.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通读全文是正确划分段落的基础,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懂自然段间的关系。
分段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日落时的火烧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课文的哪部分讲到了这一点?”
(课文的第3、4、5、6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的样子。)
第1自然段讲的是火烧云吗?
(不是火烧云,是火烧云到来之前的霞光。)
最后一个自然段还在讲火烧云吗?
(这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不见了,看不清了。)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本文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按什么顺序分段。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的顺序来写的,因此应该分为三段。)
教师板书“三段”,学生讨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没有直接写火烧云,而是通过写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从侧面描写绚丽多彩的火烧云的,并告诉我们这是晚上太阳要落山时的火烧云,也就是说火烧云就要来了。因此,这段的段意应该是:写天上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先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又写了火烧云的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具体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第7自然段)这一段写到火烧云越来越恍惚,变化极快,几乎看不清楚了,说明火烧云就要消失了。因此,这段段意应该是:火烧云退去时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分析,请同学说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巩固对本文结构的认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的到来、出现、退去的顺序写的。)
(三)请同学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理解火烧云的变化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注意积累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用具
(一)幻灯机,录音机,小黑板。
(二)火烧云幻灯片。
(三)有条件可以播放火烧云的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火烧云的认识。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齐读课题,并以课题为题。请同学讨论,以达到了解学生对火烧云认识程度的目的。
什么叫“火烧云”?你见过火烧云吗?你见过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当时心情怎样?
(火烧云是日落或日出时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色彩非常美丽。)
2.明确结构,抓住特点。
已故作家萧红通过仔细观察对火烧云做了生动的描绘,语言精练准确,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呢?
(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到来前 出现时 消退后
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一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作者抓住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写的,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这一特点。)
(二)以读促讲,启发想象。
1.学习第一段。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及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读一读,想一想。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板书:霞光照耀
“霞光”使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霞光使“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都在颜色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具体描写了火烧云出现前的景物。)
火烧云到来之前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提示同学把“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的颜色变化前后的情况对比着想象。
(由于霞光照在它(他)们身上,使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底色不同,所以变化之后的颜色也不同。)
指导朗读,体会火烧云到来之前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画出说明火烧云出现的句子: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想一想火烧云是什么样子?
(火烧云是红通通的,好像着了火。)
板书:红通通 像着火
(2)理解“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句话中的“烧”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
(“烧”是烧火、着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换“烧”,因为“烧”既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和动态,又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气势,而且还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更重要的是“烧”字在这里点了题。)
(“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一直”说明火烧云的面积大,而且是运动的,“烧”字本身就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火烧云的动感和美丽。(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准确地概括火烧云的特点。
(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极”是什么意思?“极多”又是什么意思?)
(“极”表示程度深,多到了极点。“极多”就是很多、十分多、特别多、非常多。)
课文中连续出现的“一会儿”说明什么?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说明火烧云的变化不仅多而且也很快。)
板书:多 快
火烧云变化多主要是讲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问题,边读边想。
出示小黑板:
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要求学生高度概括出颜色多,变化快。然后具体说明。
(颜色多表现为:火烧云不单是红色,还包括金、紫、黄、灰、百合色等说得出名的有九种,“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葡萄灰”、“茄子紫”,以增强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多的认识。
(变化快表现为:“一会儿……一会儿……”说明各种颜色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都很短,转换频繁而迅速。)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一会儿”,不一定读得很快。为背诵做准备。
板书:颜色 变化
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的颜色特点。
(绚烂多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板书:色彩斑斓
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火烧云的形状怎样呢?请一位同学改动小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同学们用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部分的方法自学描写火烧云的形状部分。
出示小黑板,做如下改动:
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作者描写了马、狗、狮子的形象,但很快就不见了。)
板书:形状 变化
(3)教师在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合上书,看幻灯片,把同学们带入火烧云的情景中,让他们感受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有帮助。
①出示描绘火烧云变化各种形态的幻灯片。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提问:图上画的像什么?
(马、狗、狮子。)
教师把一种形状定格在幻灯机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描述图意,尽量按照作者描写马、狗、狮子的方法来说。
提示:作者是按照怎样出现→什么样子→怎样消失来写的。
教师出示幻灯片也要有技巧,不能把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就完了,这样反映不出各种形状的变化。教师应该拿着幻灯片在幻灯机上演示。比如马,一开始是“天空出现一匹马”,可以把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那匹马大起来了”,这时教师要抬高幻灯片,投影幕布上的“马”就会真的变大,实际上是幻灯片离镜头近,图片被放大了。紧接着“那匹马变模糊了”。幻灯片继续抬高、投影幕布上就会模糊一片。这样演示既形象逼真,也符合作者“怎样出现”——“天空出现了一匹马”,“什么样子”——“马是跪着的”,“怎样消失”——“那匹马变模糊了”的写作顺序。
其他的形状都可以这样演示,同学们记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对课文的内容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好处。
利用幻灯片出示一段话:火烧云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真是形态万千,变化多端。
请同学读一遍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哪种写法好。发散思维。
(书上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因为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也就是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也就是为什么像。因此火烧云的形象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③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想象天空中出现的其他动物、人物或植物,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及说话能力。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做以下提示: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小白兔,( ),过了几秒钟,( );
很快又来了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的拐杖( ),又不见了。
④启发学生用合适的词形容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形态万千、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板书:形态万千
(3)小结第二段,使学生对第二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火烧云的颜色色彩斑斓,火烧云的形状形态万千。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火烧云,抓住了变化极多这个特点,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像什么”,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怎么像”,使人感到火烧云不仅美丽,而且非常神奇。遗憾的是火烧云不能像一幅画可以长久保存。
板书:奇
3.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齐读第三段,想一想,此时的火烧云又具有什么特点?
(火烧云在迅速变化中消退了。)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
(“恍恍惚惚”就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若隐若现,虚虚实实。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快,所以人们的肉眼就会有这种感觉。)
这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火烧云消失时,人们非常留恋。从“揉揉眼睛”,“沉静了一会儿”,“可是”,“偏偏不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带着留恋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板书:留恋
(三)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1.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板书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讨论完成。作者在写火烧云的过程中,始终抓住火烧云的特点,从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观察火烧云的颜色,作者抓住了颜色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个“极多”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不单是红色,而是色彩斑斓;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转瞬即逝。观察火烧云形状时,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形状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多,这一点写出了火烧云的静态美;“两三秒钟”、“正在……就”、“忽然”、“一转眼”等词语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一点又具体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把握得这么准确。
2.启发学生讨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体会。
提示学生抓住两点:一是观察事物要抓重点;二是观察事物时,既观察静态,也要观察动态,做到静动结合。
(四)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中第19——21页。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的句子,并进行对比。别。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约2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本节总结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板书设计
草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本课.有些地方较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给于引导和启发,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描写六月和九月的不同来表达的深层含义,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铺
语文教案 篇4
《生命与和平相爱》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是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一个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绍了一个犹太家庭、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
文章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受犹太青年杰出的语言才能,在细心研读中剖析成才的深层原因,在选择诵读中领悟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现实,在拓展训练中净化心灵,热爱和平,珍爱生命。
文章的教学思路设计: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深入阅读,探讨问题
妨句练习,提高能力
诵读文章,领悟主题
拓展训练,净化心灵
课前预习,课堂展示:
了解“犹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由于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文章《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内容难以难于理解,学习兴致也不浓厚。
因此首先从挖掘文本开始,把学生对课文的研究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从文本入手,挖掘到许多丰富的精彩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拓展加深,由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可以组织学生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上网浏览、翻阅相关书籍等形式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如《辛德勒名单》——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一面镜子、犹太人为何多出伟人、犹太人的家教等等。
通过课题探究,同学们深深明白:犹太民族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民族灾难,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这跟犹太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族精神有关。
《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以小见大,通过探寻戴维这个优秀人物的成长经历,引出了犹太民族的智慧与文化。这样的学习探究不但使学生不再感到晦塞,不再觉得乏味,而且也能够使文本迸射出了生机活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文章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写的,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深入阅读,探讨问题
细心研读中剖析戴维成才的深层原因。
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老师进行概括归纳总结)
1、一个人:戴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12岁小学毕业时写下的愿望是什么?
2、一个家庭:戴维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一个民族:犹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围绕三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内容。
民族——引出个人——家庭背景,社会根源——成长之路——抒发感情
问题探讨:作者为什么开篇就写犹太民族,而不直接写戴维?(处理文章的结构,课后第一题)
三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由对课文内容的再次把握到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深入课文的内容,才能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准确的解答。
该教学环节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对于“戴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探讨,我设置的由横排第四排回答,原则上各个回答必须独创,不能重复,八名同学回答完毕之后,或者个别同学不能回答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刚刚开始回答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解答,因为如“语言才能强”“灵活”“精干”“天真”“快乐”“冷静”“成熟”等问题是浅层次的显性的。越往后面的回答,就要求学生的概括能力了。
一个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前面设问句全部读了出来,但是没有进行概括。
内容如下:
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聪明过人的天分。
如何进行概括呢?
我给示范了一句:戴维是一个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的人,之后学生便豁然开朗,进行了“戴维是一个充沛的精力,而且具有聪明过人的天分的人”和“戴维是一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事情兴致盎然的不满28岁青年人”。
最后老师或者学生进行总结:
戴维是一个具有杰出语言才能的优秀犹太青年,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和谐宽松热爱知识重视文化的家庭,更是因为他有一个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
三、妨句练习,提高能力(这个环节可以并入第二个环节之中)
在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
以“我”为语述对象,仿照上句写一段话。
这个活动实践很是热烈的。例如:
我是一个奋发进取的中学生,这是因为我有一个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更是因为我有一个充满和谐人文氛围的中华民族。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犹太民族“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精神的时候,也有一种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情感教育上能得到升华。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创新力的课堂体现。
语文的生活化,要求学生在加强课外阅读的时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所以应该是只有阅读注意力、阅读思辨力、阅读创造力三者形成了,才能形成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才能够养成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四、诵读文章,领悟主题
圈点文章中有关“生命”、“和平”字眼,紧扣题目和文章结尾一段,并诵读结尾一段中的排比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大写字母表,辨析形近字,练习词语归类,认识排比句。
2.阅读短文,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把排列错乱的几段话重新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
4.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练习作文。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三题的小黑板。
2.供讲评用学生作文三篇,用大字抄写。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学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指名说说是怎样按字母表排列的。
(2)集体朗读字母表。
2.讨论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音、形、义的异同,说说自己组的词语,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纠正。
四、练习第三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自练,试着画出不是同类的词语。请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画。
3.指名说说画掉的是哪个词,为什么画掉这个词。有画错的讨论纠正。(第一行画去“西瓜”,第二行画去“自行车”,第三行画去“鲸鱼”,第四行画去“照相机”。)
五、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特点是接连用上好几个相类似的语句,更加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3.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
六、布置作业。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还要完成“作文”的第一题。
二、进行“阅读”练习。
1.提出自学要求:读读短文,弄懂故事的内容,再想想“囊萤”和“映雪”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请两三名学生朗读短文,每人读一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车胤和孙康非常好学,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3)我们应该怎样向车胤和孙康学习?(要学习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他们的做法会伤害眼睛。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注意保护视力。)
三、练习整理排列错乱的几段话。
1.明确要求,交代练习方法:读懂每一段话,想想应该怎样排列才能把事情说清楚,然后按照正确的排列次序,在每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2.学生自己练习。
3.讨论交流。
(1)指名说说应该怎样排列。(排列顺序应为:4 2 5 3 1)
(2)指名按排列的顺序朗读短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要求,想想下次作文写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讨论作文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2.作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自己为什么敬佩他。)
三、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他的哪些事情?(请几位学生谈谈。)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1.教师概述这次作文的特点。(着重表扬内容丰富、具体,写出了自己所敬佩的人的特点的作文。对.写作文有进步的也要热情鼓励。)
2.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选择写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特点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读后酌情评议,主要评议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二、重点讲评。
1.贴出抄写好的三篇作文,让学生阅读比较,哪一篇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三篇作文中还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2.讨论哪篇作文写得好。(重点放在读了以后能知道为什么敬佩他。)
3.讨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重点放在看不出为什么敬佩他,也可以是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的问题。)
三、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在本次作文后的一周内安排。)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2、疏通课文3、分析内容、归纳课文主题4、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相信好多同学都听过,但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及它的意思。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个成语的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刘基的这篇《卖柑者言》。
(二)介绍作者刘基,是元末明初负有盛名的诗文作家,在《诚意伯文集》中共有二十卷。他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的生活,自然也就或多或少地揭露了历史的真相。他的作品中的不少篇幅就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压榨掠夺人民的罪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
(三)分析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溃kuì 贾gǔ 鬻yù 笾biān 衒xuàn 廪lín 醇chún 饫yù 赫hè
2、解释疑难词(2)通假字①贾:通“价”,价钱②衒:通“炫”,炫耀③縻:通“糜”,浪费、消耗(3)词类活用①业:以……为业,名词的意动用法②干:盾牌,这里是保卫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③峨:高戴,形容词用作动词(4)解释疑难字、词①涉:经过 ②溃:腐烂③烨然:色彩鲜艳的样子 ④鬻:买⑤贸:买 ⑥败絮:破棉絮⑦实:装满 ⑧夫:那些⑨斁:败坏(5)掌握以下句子翻译①甚矣哉,为欺也。②而独不足子乎?③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④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3、分析课文(1)文中说桔子贾十倍,而人却争鬻子,为什么?因为桔子的外观光泽好、质感好、颜色好(燃然、玉质、金色)
(2)作者是如何来引出本文的议论的中心“欺”的?通过里外的对比。
(3)刚才我们知道了桔子外表是非常漂亮的,哪它里面呢?“如烟扑口鼻,干若败絮”(比喻)
(4)第三段主要是卖柑者的'论述,那么他是针对什么而论述的?是针对我提出的“欺”字
(5)这个卖柑者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欺”?两个
(6)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论己之欺、论世之欺
(7)卖柑者是如何论述论己之欺的?他认为,自己只不过为了糊口活命,根本谈不上过分,更何况他认为“世之为欺者不寡,而独我也乎?”
(8)卖柑者对于论世之欺又从几个方面来论述?两个先写武将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再写文官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9)卖柑者对于武将和文官都由外到内进行描述,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却干着欺世盗名、玩忽职守、坐享俸禄的事。
(10)那么这些人和柑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借柑来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与柑一样,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本质是一样的。
(11)对于卖柑者的话,我为什么默然无以应?因为我只看到卖柑者的小欺,而没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大欺,不察不思,就贸然责备别人。而卖柑者舍小击大,不平而鸣,表现了愤世嫉邪的大无畏精神。其次,那些文武大官的欺骗伎俩比卖柑者不知要高多少倍,论其祸国殃民的危害程度,比起卖柑者,更不可同日而语。
(12)作者为什么要假托卖柑者来针砭时弊?因为这是由于当时言论不自由,作者欲防止因写此文遭受迫害罢了。
(13)归纳主题这篇文章以“予”与卖柑者对话的形式,采用托物喻理的手法,通过卖柑者之口,痛快淋漓地揭露元代末年统治机构的腐败。
(四)布置作业1、背诵、翻译课文2、作业本
三、教后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