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1 16:27: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题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

语文教案 篇2

  训练要求

  1、通过词语归类使学生积累词语。

  2、懂得要写完整的句子。

  3、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4、读背儿歌,积累词语和句子

  5、积累学生的成语量

  6、让学生懂得留言条在生活的作用,懂得留言条的写法,并根据提供的内容学留言条。

  重点难点:

  把句子补充完整。言语交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1、积累“又——又——”的词语。

  2、把句子补充完整。

  3、会写上下结构的字。

  训练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读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表达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3、你能讲出有关味道、肌肤感情的'这种“又——又——”形式的词语吗?

  4、还有哪些同类型的词语?

  5、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些句子都没有写完整,我们要补充完整。

  (1) 母亲忙着给他——“干什么呢?”

  (2) 下面三句话各缺少了什么?

  (3) 指名说说补充完整后的句子。

  (4) 把句子补充完整,写下来。

  3、检查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观察一下,书上出示的都是什么字?这上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

  3、提醒:写心字底的卧钩 要注意斜度和长度。

  4、学生描红、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检查。

  四、补充作业

  1、补充句子

  (1)——————真的好玩吗?

  (2)我愿意————————。

  (1) 月亮有时候————,有时候——————。

  2、将下列词语中不是一类的词语用——画出来。

  (1) 母亲 爸爸 阿姨 诗人 叔叔

  (2) 铅笔 橡皮 皮包 尺子 小刀

  (3) 毛笔 铅笔 钢笔 水彩笔 笔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1、能有感情地背诵小诗。

  2、积累成语并回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说说要求

  2、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诗歌

  3、借助图画,想想为什么植物老人要带小树重新安家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5、读了这首诗歌,你该怎样锻炼自己呢?

  6、背诵诗歌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自己读读成语。

  3、你已经懂了哪个词语 的意思?

  “哪些词语已经在我们的课文中表现出来了?

  (沉香和妈妈团圆之后,回家就能享受天伦之乐了。)

  4、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成语说一段话吗?

  5、写一段话,用上这其中的1——2个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懂得留言条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留言条的写法,并回根据内容写留言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是留给谁的?写了什么事?谁写的?在什么时间写的?

  3、总结留言条的写法。

  开头顶格写留给谁的,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留给他的内容(写清楚,语言简洁)最后在右边写上谁留的,再下一行写日期。

  4、看图,图上画了什么?什么时间?谁写的?写的原因是什么?

  5、自己来写写留言条。

  6、反馈、评讲。

  二、课堂作业

  1、7月5日下午小红到小明家来还书,可小明家没有人,于是小红把书转交给小明的邻居王奶奶,请她转交给小明。但小红怕小明不知道,就写了一张留言条。留言条怎样写的呢?请你帮小红写一写。

  2、3月12日下午,小华去公园植树,要很晚才回家,他怕妈妈不放心,就写了一张留言条放在桌上,这张留言条是怎么写的呢?请你帮他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听新闻广播《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能复述新闻的要点。

  2、听新闻广播或看电视新闻,能说出新闻的要点,当众向同学作介绍。

  3、初步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收听新闻广播和收看电视新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复述新闻的要点,当众向同学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听说课文,请学生读课题《听广播说新闻》。

  二、说一说

  1、指名说说昨天收看的新闻。要求说出主要内容。

  2、表扬收看新闻的同学。小结:经常收听收看新闻是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表现,这对提高我们的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养成经常听广播的好习惯。

  三、明确训练内容和总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这次听说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2、反馈:内容——听《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的新闻广播录音。

  要求:复述要点,再介绍一则自己最近从广播电视中听到的新闻。

  3、师小结:要把内容复述好,必须把新闻听得清、记得牢、才能讲得好。

  四、指导听新闻

  1、第一次听录音。

  1)看听说提示的第一段,明确第一次听的任务。(这则新闻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讨论:要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答案?(开头)

  3)听录音,要求从新闻的开头找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4)听后请学生说说,评议谁的主要内容说得比较简洁。(为了去北极考察,探险队的叔叔在松花江地区集中一天进行模拟训练,最后终于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

  5)让学生解释“模拟训练”——为了适应环境而所作的适应性训练。

  2、第二次听录音

  1)看听说提示的第二段,明确第二次听的任务。(三个问题:模拟训练的条件怎样艰苦?重点介绍了哪位探险家的模拟训练?6名探险家是怎样在五星红旗前庄严宣誓的?)

  2)听录音

  3)同组同学讨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要求不背诵原文,但意思要基本差不多。

  4)再听录音,要求对照刚才讨论的内容再进行修改。

  5)指名说说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评议。(评议要点:内容要点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说,不背诵,语言连贯,态度大方)

  6)自由说一次。

  五、介绍新闻

  1、方法指导:说话的方法及说新闻的方法。

  2、小组准备,由一个提供材料,四人一齐准备。

  3、指名发言。

  六、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的,并照样子写一写。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①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②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 第二课时 -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①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②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③“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④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⑤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2、3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①“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③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二)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②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④出示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养花》一文,可以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猫的爱更深。)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可爱淘气;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猫

  性格古怪 小猫可爱

  1.抓住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把这些矛盾的词语用“可是”连接起来,说明在猫的身上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从而理解了它的古怪。

  2.在学习满月小猫的可爱时,通过对《养花》一文的拓展阅读,感受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节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养成正确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世界万物都在变化”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1.就学生而言,对于一切都在变化及科里亚为何走了五步之间的联系很难理解。另外对字词如:锯,喀,挖,果然的书写及理解会存在困难,这需要教师反复进行强调。

  2.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了解科里亚是如何埋木匣又是如何挖木匣的,及: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并思考为什么由十步减少到了五步?这个问题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3.学生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知识难于理解需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的融入自己的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能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理解“周围的一切随着时间流逝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周围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办事”的道理是本课的重点。

  2.让学生学习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语文教案 篇6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