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必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一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姥lao()炊chui()歇xie()nao()cui()xi()
2·填字成词。
身()其境
()人入胜
()生难忘
()()动听
教()之恩
戛然而()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②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绐一年级上课)
③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他把《一去二三里》这苜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是什玄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作者用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田老师教技艺高超,作者在四年中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老师的教育熏,从内心发出对老师的赞美)
(3)指导朗读。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
我们应该怎样读?(深情地回忆,对老师的赞美、怀念之情要自然流露)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女生齐读。
3·细读第三段(第8、9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
(2)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启发学生再次回顾人物形象,田老师才学出众,教学技艺高超。40年后,老师虽已年迈,作者恭敬地行礼,表达了一片尊师之情)
(4)指导朗读
这一段记叙有如浓墨泼洒的重笔描绘。老师的教诲使作者如浴春雨,终生难忘。让我们带着深情对老师唱一苜赞美之歌。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小结并板书。
难忘:
像40年前
行礼
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辨别组词。
娓() 炊() 歇() 诲() 尾() 吹() 息() 海()
2·订正下面一句话中的错别字。
他先把这苜诗念一篇,又连起来讲一篇,然后,遍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起来。
()()()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宇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 歇歇脚 恭恭敬敬
3.读句子,然后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身临其境,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
语文教案 篇2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语文教案 篇4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P80~8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一次指导: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音乐戏曲、古代名人、古代建筑、书法绘画、民族风情、神话传说、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次指导: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怎样把搜集到的内容分门别类;用什么形式体现,如用卡片、图表。
第三次指导:提醒学生对自己前一段的活动做一下小结,并为交流展示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2、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台)
一、赛前总动员
(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画面来感受感受吧!
(课件进入主页面,任意点击“编织、脸谱、剪纸、泥人、篆刻、端午节、元宵节”等选择欣赏,课件将自动播放,结束时点击“返回”键回到主页面。)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大家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这两节课我们要举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请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向大家作个汇报。
(点击“比赛规则”和“评奖方法”,课件出示:
1、“擂台赛规则”:
⑴ 每小组选一名“代言人”,“代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代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评委”们的提问。
2、“评奖办法”:
“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3、“评委成员”:全班同学。)
二、赛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组内评选:推出“代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三、擂台大赛
1、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评委”可以提问。
3、每位“评委”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四、评选颁奖
1、所有“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呀,这场擂台赛到底谁胜谁负,哪个小组的活动又开展得最好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2、为获奖小组颁奖。
五、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三课时(习作)
一、讲活动
1、回忆近期开展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真是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呀!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搜集了那么多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那,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呢?
2、小组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3、全班交流:
⑴ 指名同学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说出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介绍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⑵ 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介绍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的和谈学习体会的要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二、写活动
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记录活动过程的,可以介绍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的,还可以谈学习体会的,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修改习作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交流习作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四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园地”要举行一次闯关比赛,并给同学发来了邀请信。
(点击课件,出现邀请函,:同学们,“语文园地”要举行一次闯关比赛,请聪明勇敢的同学参加。这次比赛共设三关,闯关成功的同学都能获得一颗“智慧星”,三关都能闯过者被评为 “聪明娃”。 )
二、活动过程
1、第一关 我的发现:
⑴ 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请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⑵ 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①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② 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 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请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如“大同小异、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左右为难、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等。
②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⑷ 奖赏:闯过第一关的获得一颗“智慧星”。
⑸ 激励过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哟。再接再厉,开始闯第二关吧。
2、第二关──过目不忘(读读背背):
⑴ 观察下面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⑵ 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⑶ 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
教师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⑷ 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①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②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⑸ 奖赏:闯过第二关的获得一颗“智慧星”。
3、第三关 读读认认:
⑴ 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⑵ 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⑶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⑷ 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可选用字词游戏、字谜、竞赛等方式进行。
⑸ 全班交流。
三、总结全课
评出星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⒈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把板书写完整。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⒈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⒉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字连成词。)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⒊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⒋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本课易错的`字音有:(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精彩、没完没了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⒌学写生字关、完、写(读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⒍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㈢练习巩固。
⒈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却精彩球赛关掉没完没了换频道球员们写字音乐舞蹈
第二课时
㈠情境导入
1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⒉读后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写全字。
㈡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⒈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⒉学写爸爸的爸
㈢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⒈引导生质疑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⒉讨论解答。(师小结: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学写家
⒊谈感受,悟文情。
㈣感情朗读,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㈤扩展结束
⒈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㈥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画,联系生活实际,把起床以后所做的事说清楚。
2、能根据图画和题目要求,按时间顺序写一段句子通顺、连贯的话。
3、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教学重点:
根据画面的意思和讨论的提示,让学生写一段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话。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每幅图画上画的事情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句子连贯,特别是第2幅图上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示,该怎样与前一幅的意思连接。
2、怎样正确使用动词,把起床以后所做的事写清楚。启发想像,根据画面推前想后,把一段话的意思写具体。
课时安排:2教时
第1教时
〈一〉教学目标
观察画面,看图讨论,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完成课后第2题。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5分钟)
1、小朋友,今天早上你从睡梦中醒来后,做了哪些事情呢?能不能向大家说一说。
2、学生交流。
3、(点击课件整幅图)对呀,我们每天很早起床,起床后要穿衣、叠被,又要刷牙、洗脸,还要吃饭、上学。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在我们起床以后完成。那我们怎样把这些事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给写下来呢?今天,我们就以《起床以后》为题,来说说早上的一些事情(板题)。
二、初看图意,整体感知。(2分)
1、出示三副图。
2、请小朋友们看这三副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用一句话来说说每一幅图的意思。
3、交流。
4、你能给这三幅图排排队吗?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
三、明确要求,指导练说(1分)。
1、今天,我们就按时间顺序看图说说这三副图,并练习习作。
2、请看这次习作的要求(点击课件)习作要求:
A看图说说:(1)丁丁几点钟起床?
(2)丁丁起床后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3)丁丁几点钟去上学?
B、把三副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C、根据图意,按时间顺序说一段话,注意把句子说连贯。
3、齐读要求。
四、逐幅观察,指导连说。(26分)
1、对照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每一幅图,说说画面的内容,也可联系你自己的起床以后的情景,说一说。
(一)指导第一幅图。
1、出示第一幅图,想一想:“谁几点钟起床?”、“起床后先干什么?
2、交流。(丁丁六点半起床,起床以后,他先叠被子。)
3、引导:丁丁怎么知道六点半到了,该起床了?丁丁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请大家看录象。说一说。
(丁丁听到床前闹钟的铃声,知道六点班到了,该起床了。丁丁想:天亮了,我要起床上学了。于是,他揉了揉眼睛,一骨碌地坐了起来,讯速的穿好衣服,戴上红领巾,熟练地叠好被子,收拾自己的床铺)
为什么丁丁要自己叠被,他想到了什么?你可以联系你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他想到:小学生嘛,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何况我已经长大了,这些事不能再让妈妈来替代。)
4、自己看这幅图,完整的说一说。
说的时候你能用上这些好词好句吗?(点击课件)揉一揉眼睛一骨碌熟练清脆唤醒迅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指名说(2个学生)
6、学生评议。
(二)指导第二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想一想丁丁在干什么?
2、交流。
引导:请同学们看录象,仔细看丁丁洗脸盆上放着什么?他在洗脸之前还做了些什么事?
3、交流。
4、你能用上这些优美词句把第耳2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吗?(点击课件)
5、自己先练习说一说。
6、指名学生说。
7、师生评议。
8、同桌互说。
(三)、指导第三幅图。
1、出示第三幅图,想一想:丁丁几点中去上学?你从那里看出来?
2、交流。
3、引导:丁丁上学之前还做了什么事?请学学门仔细看录象。(点击课件)
4、交流。(1、仔细看看桌上的用具,他干了什么?
(2、丁丁吃完早饭后,还会做些什么?
(3上学去的时候会对家里的人说些什么?
4、你能用上这些优美词句把第三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吗?
5、自己自由练说。——指名说——师生评议——同桌互说。
五、整幅图连起来说一说。(5分)
1、你能把这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2、自己自由练说。——指名说——师生评议—
4、刚才这位同学把三幅图很好的连接起来了,你注意到一幅图的意思跟另一幅图的意思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吗?我们知道这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三副图?(时间顺序)那应该怎样连接?
5、交流。随机出示课件上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6、自己自由练说。——指名说——师生评议——同桌互说。用上老师提供的优美词句。
六、小结,尝试习作。(1分)
1、小朋友都说的不错,那你能不能把刚才说的给写下了呢?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2教时
〈一〉教学目标
拓展写作思路,独立作文,教师随机指导。
〈二〉教学过程
1、把3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5分)
(1)自由说。
(2)同桌说。
2、根据图意,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注意把句字写连贯(18分)
3、分四人小组交流、评议、修改(8分)
4、挑好、中、差三篇全班交流、修改。(5分)
5、修改、抄写。(4分)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三、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
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⑴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⑵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⑶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五、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⑴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⑵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六、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
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