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教学重难点: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关这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本次习作,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2?选择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内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我的发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累: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课时安排:
3课时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读读认认: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罪 正对偏 奖对罚 优对劣 善对恶 勤对懒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看录像。(大海)
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洋吗?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
2.揭示课题。
(板书:8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两个生字。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低廉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
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矿是后鼻音,匮读第四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低廉:(价钱)便宜。
慷慨:大方,不吝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讨论: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段(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第9自然段):写开发海洋,首先得保护海洋。
四、精读训练
1.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呢?
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说说自己的理解。
(2)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几个词)
这两句之间的'分号,说明什么?这两句都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3)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抓住无情、冲垮、毁灭等)这句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时,又(敬畏海洋)
3.引读第3自然段。
4.指导朗读第一段。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齐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读训练
1.过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指读第4自然段)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4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快速读读下面几个自然段,交流。
(板书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力发电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3)课文是怎样具体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对照课文,根据板书,四人小组逐个自然段讨论。
交流:
①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座座、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朗读第5自然段。
②由于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名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
朗读第6自然段。
③潮汐发电站价格低廉的电力。(人类用较少的价钱,获得大能量的电力)
朗读第7自然段。
④用海水淡化缓解水荒。(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在海底建设城市
(人口增长,拓宽生存空间)
朗读第8自然段。
(4)朗读第二段。
3.课文学到这儿,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自由说、指名说。
4.齐读第三段。
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让它真正成为人类新世纪的希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2、 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 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 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 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 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 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