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6 14:01: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根据读读认认中字的特点(熟字加偏旁),自主识字,读背对联,搭配词语。

  〖教学重难点

  用像说句子是难点;自主识字是重点。

  〖教法学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小天使飞来,配音: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联想,发现相似之处:

  大家看一看,画上的哪些景物能成为朋友?说说你的理由。

  3、练习表达:

  例如: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你先说给同位听,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4、联系生活、拓展交流: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像。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导语:走出观察台,我们又来到字词宫。下面让我们一起合作闯关。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⑵ 教师组织学生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⑶ 游戏检查读生字。(开火车、接龙等)

  ⑷ 生字搬家考考你。

  2、读读背背:

  ⑴ 轻声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借拼音帮忙。

  ⑵ 将对联大声的读给伙伴听。

  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对联。

  3、我会说:

  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句子,那你会用学过的词语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1、读词:春光、天空、阳光、田野、小溪、枝条。

  2、口头补充。(可以找合作伙伴互相帮助)

  3、完成练习。

  三、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祝贺大家在日积月累中满载而归。

  2、作业: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你心中美丽的春天。

  〖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我发现像

  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熟字加偏旁

  2、读读背背:剪 胆 瞒 拂

  3、我会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积极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用普通话自然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具准备

  卡片或多媒体。

  〖教法学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口语表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同学们可以自由表演舞蹈,进入情景。

  2、从《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中,你知道了春天在哪里呢?把你听明白的告诉同伴。

  小结:春姑娘悄悄的告诉我们,春天在草地上、花丛里、河水中、在田野里、在绿叶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3、回顾春景,感受春天:

  导语:春天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在春游中,同学们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回味一下春天里的快乐。

  ⑴ 播放关于春景的多媒体图片。

  ⑵ 分小组,把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新感受,说给别人听(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如:在校园里我发现小草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象在向我们报信。

  我发现太阳是暖暖的。

  4、自由交谈、赞美春天:

  和同学们互相说说,在春天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

  二、写一写(作业)

  1、读学习伙伴的话。

  2、结合口语交流的内容,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不会写的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们共享快乐。

  〖教学重难点

  从其他途径搜集资料。

  〖教法学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赞美春天:

  写一写,画一画。

  导语:春姑娘就想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的万紫千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2、分组练习:

  ⑴ 喜欢写作的同学为一组,讨论练习写诗、写话。

  ⑵ 喜欢书法的同学为一组,练习写关于春天的词语。

  ⑶ 喜欢积累诗句的同学,抄写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

  ⑷ 喜欢画画的同学,描绘春天的景物。

  ⑸ 喜欢歌舞的同学,在一起唱歌、跳舞。

  3、展示时间:

  ⑴ 请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摆在教室中间让大家都看看。

  ⑵ 写诗、写话、写书法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也摆上让大家看一看。

  ⑶ 唱歌跳舞的同学到台上表演一下。

  二、宽带网

  导语:宽带网上告诉了我们一些城市的市花。

  1、读一读宽带网上的信息。

  2、说说你还知道一些什么花?

  3、用对歌的形式朗读《十二月花》。

  4、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花的知识。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展示台(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宽带网(市花、校花等)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导读】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五篇课文:三篇古代散文,两篇古代诗歌。《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古文二则》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陌上桑》中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

  ——古诗文朗诵

  一、口语交际指导

  培养情趣,读好诗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语言。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语言意蕴丰富,凝炼精辟。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

  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借助于文字,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第二,正确停顿,掌握诗文的节奏,朗读语速适中。第三,朗读要充满激情,仪态大方,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朗读可以大胆创新,富有个性。

  二、口语交际范例

  城阙/辅/三秦一——风烟/望/五津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注]“/”是音节划分节奏,“一”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宏示不是韵脚,一般节奏朗读。

  【口语交际练习】

  任选一篇学过的古诗文,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

  【写作】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高尔基说:仅仅观察、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的确,没有想像,生活便失去光环。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空想,写出来的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比如本学期学过的《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还有我们读过、学过的许多童话、科幻作品等,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然而想象力的发挥,也不能像脱缰的马,任意奔驰,要充分考虑主题的需要,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大胆想像,精巧构思,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喜庆,亲友相聚等,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二、写作练习

  文题: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提示:1. 给拟一个副标题,力求新颖醒目。

  2. 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3. 篇幅不少于500字。

  【例文评点】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我的心愿,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

  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

  儿时,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白,黑来描绘我们的家。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

  是呀,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环保,环保,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然而,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森林资源……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是绿色的话,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

  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把爱献给地球,献给我们的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让人们明白,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撒播爱的种子3_Tr.A,们的心绿起来。让人们明白,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一次次酸雨的下落,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只有大家一起环保,才能缓解这些危机。

  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

  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地球,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

  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因为大阳的升起,它悄悄隐去,让鲜花尽情绽放!

  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做像露珠一样的人!

  〖点评

  这篇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立意深远,引人深思,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选取“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作为心愿,大胆想像,构思精巧,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让人震动。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说说你有什么心愿?

  2、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

  出示图一: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二:

  这幅图上又画了什么?

  (让同学充沛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师总结:

  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8、《月亮的心愿》

  (齐读)

  二、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 ”划出本课的生字。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⑴ 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带拼音):

  自由读。

  男女生分读。

  ⑵ 擦拼音,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⑶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

  4、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读后悟,读后思

  1、指名读自身喜欢的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重点难点

  1、巩固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懂得从小就要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一名同学带读(或指名读)。

  小朋友们,月亮姐姐去了两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呢?

  (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一个女孩的.家,齐读第1~2自然段:

  ⑴ 用“自言自语”说话。

  ⑵ 这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2、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读第3~8自然段(同桌读对话):

  ⑴ 用“悄悄地”说话。

  ⑵ 月亮看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⑶ 指导朗读对话。

  3、那么最后到底结果怎样呢?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4、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再现生字,书写指导

  四、拓展练习

  两个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 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图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结论?

  2.跟我走进大海!(展示有关大海资源的图片)

  在生物资源方面,海洋中存活着20多万种生物。专家测算,海洋的初级生

  产力每年为6000亿吨,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鱼类、贝类、虾类、藻类等,每年为 6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捕捞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海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来源,目前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约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二、三分钟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3.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三、动动脑筋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全文共7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总说海洋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二层(4~6),分说: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4);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5);

  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6)。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四、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1. 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 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磷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五、过渡衔接 :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六、总结写作方法: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1.“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

  机。

  2.“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严密

  4.过渡自然。

  七、考考你:

  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

  2.海底隧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贝耳特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 “ 卧虹 ”“ 飞虹 ” 等。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6.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八、课外拓展: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大家能明白国家的“禁渔”的目的吗?

  2. 大家想一想,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九、作业:

  探究性学习: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重返海洋,人类能做些什么?

  (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2)海洋矿物资源开发;

  (3)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5)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