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0 12:15:0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师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建立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的传统习俗,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67课时

  第一课时 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 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 学习生字。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 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 谁愿做小老师。

  (4) 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二.背诵课文。

  1. 自己背。

  2. 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教学回顾: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偏旁方框

  教具:

  生字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元宵节》,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 检查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用多种形式读字音:指名读、开火车、集体读、学生A读字音,学生B组词

  二、 识字、写字: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学生A:按结构进行分类学习。节是上下结构的,欢吃是左右结构的,庆是半包围结构的,围是全包围结构的

  学生B:节的偏旁是草字头

  学生C:正的笔顺是:

  学生D:我会给节组词:节日

  2.重点直到欢、吃、团三个字,请学生当小老师

  欢 又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第四笔是横钩,书写时左宽右窄

  吃 口字旁要写的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注意区别

  团 写方框时注意距离天字格上下、左右距离要相等

  3.课件显示生字结构笔画

  三、 范写生字、个别指导

  四、 板书设计:

  元宵节

  欢吃

  团

  五、 课堂作业:

  1. 完成拼音田字格

  2. 写出带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 )( ) ( )( )

  ( )( ) ( )( )

  ( )( )

  六、 教学回顾:

  本课掌握较好,团字书写还要加强练习。加强说话练习。

  看花灯

  教学要求:

  1. 思想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知道元宵节也叫灯节

  2. 知识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并能正确规范书写

  3.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花灯的样 子。

  重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识字和写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

  在了解课文基础上,想象或说一说自己看过的花灯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灯样子

  3.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谁还记得他还叫什么节?

  2. 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3.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花灯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请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2. 自由读课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边读,边画出生字

  3. 出示生字卡片,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读音

  ⑴. 齐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 小组长抽查用生字卡片进行学习

  ⑶. 猜字游戏

  三、 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灯?请你介绍给同学

  2. 指导朗读

  当你看到这么多花灯时,你想说什么?

  ⑴.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

  ⑵. 各种彩邓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灯。

  ⑶. 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一种花灯?能画出他的样子吗?

  ⑷. 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明年我也做花灯,要做什么样子的?

  ⑸. 我们也动手做花灯,元宵节的时候把他挂在家中,挂在大街小巷,你能说一说你的心情吗?

  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遍儿歌

  朗读儿歌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来。

  四、 试背儿歌:

  五、 板书设计:

  看 花 灯

  金鱼 吐 奥运邓

  猴子 眨

  看做 字母灯

  小猫 追

  蜻蜓 立 山羊灯

  六、课堂作业:

  1. 读词语:

  2. 先读课文,在填空

  3. 画一盏花灯

  4. 猜、编灯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偏旁火字旁目字旁

  教具: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出示一盏花灯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盏什么灯笼?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

  这节课,我们就和这些汉字朋友交朋友。

  二、 识字、写字

  1.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表。

  2. 检查汇报,给汉字找家

  3. 巩固生字读音,建立音形联系

  4. 小组自学

  ⑴.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⑵. 说一说你帮助了谁,谁帮助了你

  5. 重点指导灯、金真三个字书写。

  灯 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是注意做高右低,左窄右宽

  金 金字是上下结构的字最后一笔长

  真 三横,而且距离要相等

  6. 范写生字,独立书写

  7. 个别指导

  三、 板书设计

  看花灯

  花(huā) 灯(dēnɡ) 金(jīn) 吐(tǔ) 立(lì) 各(ɡè) 真(zhēn) 年(nián)

  年:

  四、 课堂作业

  1. 完成拼音田字格

  2. 看一看,填一填

  五、 教学回顾:

  本课掌握较好,注意八字头与人字头的区别。

  第五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对联。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 立正 家家户户 欢庆 花灯 金鱼 真好 一年

  二.抄写a o i u ü 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 ( ) ( ) ( )

  灯:( ) ( ) ( ) ( )

  年:( ) ( ) ( ) ( )

  三.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 ,我觉得很好吃。,我觉得 。

  四.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 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 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你们学得真棒!

  教学回顾: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个别学生在补充句子时有困难。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第六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学看日历,了解华人的含义。口语交际:节日待客。

  教具准备:日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背诵《元宵节》。

  2.用圆、灯、年扩词。

  3.用觉得造句。

  二.学习看日历。

  1.拿出准备的日历讨论:阳历、阴历。

  2.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阴历的什么时间?

  3.讨论:你知道世界上那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讨论后汇报。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虽然他们离开祖国很久,但他们还是按照华人的习俗过华人的节日,比如元宵节、春节。

  三.口语交际:学习招待客人。

  1.看图说一说:元宵节那些人道家里来了?你欢迎他们来吗?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

  3.全班表演。

  4.评比。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又了解了那些知识?你学得高兴吗?

  五.教学回顾:这节多数学生能认识日历,语言表达较好。个别学生胆小不敢到前面表演。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农历 正月十五 元宵节

  阳历 二月二十五

  第七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学习口、火、目字旁。猜谜语,集体续编灯谜。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习偏旁

  偏旁

  表示的意思

  例字

  口

  围起来

  围、圆

  火

  目

  1.组内讨论。

  2.填表。

  3.小结。

  二.续编谜语

  1.自学《猜灯谜》

  (1) 字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 说一说:什么是灯谜?灯谜跟普通谜语有什么不同?

  (3) 师小结。

  2.续编灯谜。

  每小组商量编一个谜语。

  汇报。

  三.课堂总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回顾:在续编灯谜上有些同学不会,需个别指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10课我论语教案(新课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10课我论语教案(新课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

语文教案 篇5

  1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

  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

  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分别指谁,各自有何功能。

  3在课外去了解更多有关电视机或其他电器的知识,有主动搜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电视机资料,了解有关知识。

  教师:生字卡片,废旧荧光屏、扬声器、接收器或图片,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到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参观。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的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对电视机各部件功能及相互联系的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1猜谜语:四四方方,有声有色。足不出户,纵观世界。

  (谜底:电视机)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电视机,请学生说说对电视机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认识电视机的三兄弟。

  2学生读课题。教师在“弟”字下面画“△”,认识生字“弟”。

  师: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比较、数笔画、记词语、换偏旁……

  师:(小结)对,想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说和别人不一样的话。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有新奇的想法,谁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请小朋友互相叫字指字,如,生1:“兄弟”的“兄”在哪里生2:“兄弟”的“兄”在这里。同桌互相指认,反复几次。教师指导,注意策略渗透,把难认的字多读几遍。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的段落标上序号。

  三、读书质疑,合作解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合作解惑。

  (1)大彩电里有哪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关句子,自由读,然后抽多名同学分别读,教师引读。

  (2)从老大、老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老三说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一……就……”的句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最后,分角色朗读本段,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分别介绍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电视机其他方面的知识。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2介绍你认为难写的字,教师注意指导书写。

  3描描写写课后的8个字。

  4学生相互评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