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2 20:18: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版第九册P59例2。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分层练习,让学生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理解和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解方程:X+15=48X—3.2=2.6

  解答后说一说(1)你解这两个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2)说出等式的另外一个基本性质。

  (计算机分别演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注意“不为0”)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板书:解简易方程。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2。

  (1)出示情景图。

  (2)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

  (3)怎样用天平图表示这个方程?(左边是3个X,右边是18)

  (4)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的值,要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而天平又保持平衡,两边该怎样分?(两边同时平均分成3份)

  计算机动画演示:天平两边各剩一份。问:每份怎样?(分别平衡)

  (5)反映在方程上,就是我们学过的等式的哪个基本性质呢?

  (6)自主探索,试解方程并检验(会用这个基本性质解方程吗?试试看!)。

  评讲(强调书写格式和自觉检验)。

  2、指导阅读书P59,质疑。

  3、想一想、试一试:解方程X÷3=2。1

  自己说一说解题的依据和方法。(强调口头检验)

  4、小结:我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你认为解方程时需要注意什么?

  (下面就检验一下你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

  (三)基础练习设计:

  1、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法。

  2、选择正确答案。(全班用手势表示)

  (1)X+8=30①X=22②X=38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出:平时解方程后都可以自觉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对比练习。

  4、解决问题。(列出方程并解答。)

  (1)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上面两个问题解决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检测性的分组接力竞赛,有信心赢吗?)

  5、学习检测。(接力竞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是的,解方程的依据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解完方程后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一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下面我们继续挑战一道有难度的拓展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教案《五年级数学《旋转》教学设计》。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地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成原定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教案,其包含3要素: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可靠保证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问题的开发性与灵活性。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

  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强有力补充

  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图像的变化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具佳的演示,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静态变为动态的转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其它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教材重难点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但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时,切忌让学生离开课本。

  练习形式更具多样化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反馈信息,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新课教学更加直观化现代化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特点,在优化课堂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

  变式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方法

  变式教学是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变式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数学联系的自然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数学理解。要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只利用单一的素材难以达到全面的理解,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变式的手段,让抽象达到概念产生于众多的事实联系之中。这样得到的概念才会有全面的理解。这有如看一个建筑物,只有全方位地观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

  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应用中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田”字中四个方位名称: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2、乐意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完成操作材料。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 动物图片 幼儿操作卡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田”字格让幼儿观察它的特点。

  2、为了方便我们给这四个格子取了不同的名字。

  3、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名称“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让幼儿辨认。

  二、动物找家

  1、教师出示小兔它家住在“右上格”,请个别幼儿示范找小兔的家。

  2、依次找到其他三个动物的家。

  3、教师出示一排连续的田字格让幼儿找一找有规律的图像宝宝的家。

  4、个别幼儿分别自由尝试,教师指导幼儿。

  5、教师小结。

  三、图形找家

  1、教师简单讲解,幼儿倾听:根据前面已有的图形按规律接着画。

  2、幼儿四散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讲评。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教材解读】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 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 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 依据 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20xx—20xx学年度春季学期已经结束。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3)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我始终以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学习习惯为抓手,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这次的全县数学抽考检验了我本学期的工作。全县成绩排名,给我敲响了警钟,使我意识到自身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更好的进行以后工作,现对本次考试情况、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深刻分析,以明确我今后教学的目标,督导我今后的工作。

  一、成绩通报

  八年级(3)班共有学生53人,本次参加考试44人,参考率83%,及格27人,及格率为50.9%,优秀21人,优秀率为39.6%,总分3220分,平均分60.75分。各分数段成绩分布如下:120—100分的7人,99.5—90分的5人,89。5—80分的9人,79.5—70分的2人,69.5—60分的4人,59.5—50分的10人,49.5—40分的2人,40分以下的5人。

  从成极段分布可以看出:

  1、优秀及高分人数很少,直接影响平均分;

  2、79.5—70分的学生太少,可看出优秀的发展空间太小。

  3、40分以下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也影响平均分的提高。不过60分—50分之间的人数比较多,临及格学生较多,有足够的发展提高空间。

  二、试题分析

  本套试题全面合理科学,涉及面较广,题型灵活多样。既有探索归纳,又有复习巩固。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

  本套试卷共有三道大题,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其中选择题10道填空题10道,简答题6道。内容涉及《分式》、《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四边形》、《数据分析》五章内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解情况,题目的思想性和应用星性较强,能更好的检测各校的课改情况。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和填空题属基础知识考查,也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点,所以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得满分的`人数较多,得分率较高。

  简答题包括化简计算、解分式方程、数据分析、函数综合和材料分析题,是本套试题的重头戏。题型广,由易到难,考查本册内容的重点知识,分值分配和理科学。从学生答卷来看,本大题学生失分严重,存在问题较多。出现分式方程不检验、分母若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或式子,就找不出最简公分母、化简求值不化简直接代值等诸多问题。

  探索题是本套试题的特色,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寻求突破口,虽说分值不高,但题目的含金量很高。这道题,平时经常训练,并且都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规律,但只有少数学生做出正确答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观察、归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要加强巩固力度。

  四、存在问题

  本套试题暴露出好多问题,现小结如下:

  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选择题第2小题是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形式的考查,只要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即可,但仍有学生做错。

  2、对知识的理解不深

  选择题第5小题中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其中,必须认识到“在同一象限内”y随x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在任何象限。本道题有35%的学生选错。

  3、分析判断能力不强

  在选择题中,很多答案可用排除法、特值法等技巧方法来解,但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够,导致错选、不选的现象出现

  4、基本的解题过程不规范

  在解分式方程时,不检验;化简求值题,格式错误不规范,有些学生不化简直接代值,导致计算量过大,卷面胡写乱画。

  5、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够

  在本学期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但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于一些探索和实际问题的解答,学生困难很大。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工作急需改进

  1、加强学生解题过程和解题步骤规范训练。

  2、重视“双基”教学。紧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定律、定义等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数学习惯。

  4、加强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和基本数学方法的引导。

  5、在抓优生的同时抓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困生和临界生进行重点训练和培养。

  6、课堂上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对知识进行类比和归纳,以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六、几点建议

  1、全县抽考要注意试题的规范性。本套试题错误较多,导致部分学生因再三改题而出现厌考情绪。

  2、本套试题直接计算题太多,适当减少一或两道直接计算,增加一道分式方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现分式方程的解法会更全面些。

  3、试题命制能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原则。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对于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虽然投入满腔的热情,总是觉得教学上还是缺少经验,有时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是结果有可能会收效甚微,对于这种情况我也在努力的探索改善,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前进的路途有些跌跌撞撞,总是在实践反思在实践的路上苦苦的探索,学校出于新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有待学习的考虑,学校为此也非常关心我们新老师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师徒结对活动,让我们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学习总结,我随周红专老师学习,周红专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这个无疑使给还在探索中的我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视这个学习机会,跟周老师结对活动后,周老师悉心指导,每节课后将教学环节结合理论让我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并在自己上课的时候实践,在短时间内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的时候明显觉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自己也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了。

  学生要慢着教。以前学习主要是靠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学生缺乏主动学校的意识,周老师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使单一的师生传授,教师能掌悾课堂,而不是控制课堂。在上新课时,学生对新句型生生之间练习,把课堂留给学生,多留时间等他们接受,而不是老师费力讲解,。在课堂上周老师充分的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更难得的是周老师让学生自己画图,自己得出结论,避免了教师竭尽全力填鸭式的教学,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整个过程虽然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能力强,教师在课下花费的功夫就少了。所以从整个的教学程序上来说我已经完全接受了周老师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周老师告诉我教师教学要创造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就,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数学教学语言要精炼。不能脱离带水,最好做到准确,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也是这样实践的,他课堂语言非常的准确到位,该说的让学生说,学生有说错的,他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说,多思考,所以周老师的课堂上既有严谨的学习氛围,又有经过思考之后学生恍然大悟的轻松氛围,有张有弛,让身在其中听课的我都有种对知识深深的敬畏感,周老师在平日听课的时候总要跟我说,让我上课尽量去繁精简,在这样的学习交流中我受益匪浅。

  数学学习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的学生还未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讲容易走神,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紧不慢,认真听取每位同学的发言,耐心解释,在黑板板书的时候结合初中学生做题数学过程不规范,他总是坚持自己认真板书,也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板书,指出学生板书过程中的不规范,让学生当堂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反思。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贵在于精。

  层次分明。周老师讲课时纵向的层层递进,熟练地掌握知识的重难点,然后以自己多年的经验,从简单的知识和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出发,进行变式引申,慢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效率非常高。

  总而言之,周老师的这些教学方法令我深思,平实中见神奇。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通过这个活动我感到自己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得心应手了,而且学生更活跃,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了,但是学无止境,我想我要学习饿道路还有很长。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设计初稿及课件要求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教学内容:《认识上下左右》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 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 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 、右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2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4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

  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例2如图2,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B·AC=AD·AE,求证:AD⊥BC。

  3、保留条件,引申结论。在保留原题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可利用相关的知识导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例3如图3,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S△ABC=AD·AEsin∠BAC。

  4、变更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将例题、习题的条件减弱(或增强)或进行等价代换,使问题变得较为灵活,使结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4如图4,已知AD是△ABC的高,MN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D·MN。

  5、推广变式

  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引申,实施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从而获得新命题。

  例5如图5,△ABC内接于⊙OD在BC边上,点E在

  6、将图形背景复杂化

  上,且∠BAE=∠CAD。求证:AB·AC=AE·AD。

  通过图形背景的变化,可将原型题中基本条件隐藏起来,也是一种变式手段。

  例6如图6,△ABC内接于⊙O1,以AC为直径作⊙O2交BC于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证:AB:AD=R1:R2。

  三、思路方法要注意“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思路。要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提炼出最佳解法,以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四、习题设计要注意“类化”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三年所学内容有效地复习一遍,一定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归类不仅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建议第一轮复习使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中考数学试题汇编。

  五、思想方法要注意“点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又是万千实例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点化,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初中数学复习专辑,进行专题讲座。

  六、重点内容要注意“强化”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运动量的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强化训练,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习出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七、数学应用要注意“转化”

  “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把“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写入数学目的,并指出“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考命题开始做了有益的尝试。倡导探索,鼓励研究,实现转化。试题无论从素材的选择、文字的表达、到题型的设计、题意的开掘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创意,格调新颖的趋势,在教学中要注意化归的思想,结合《中学数学研究》初中数学复习专辑、中考试题汇编加强训练和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数学教学设计07-2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5

数学教育教学设计01-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4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06-18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4-2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5篇04-25

体育课教学设计模板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