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小学三年级古诗

小学三年级古诗

时间:2025-08-14 07:20:2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三年级古诗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小学三年级古诗15篇

小学三年级古诗1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古诗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型: 总课时编号: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李白性格豪放,善交朋友,他曾写过很多赠于友人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赠汪伦》。

  二、学习古诗《赠汪伦》

  1、板书课题:赠汪伦

  2、解题:

  “赠”即送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游桃花潭时结识的朋友,《赠汪伦》是李白临别前写的一首送给好友的七言绝句。

  李白赠送给汪伦的这首七言诗中,他要对汪伦说什么呢?

  3、学生自学古诗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诗的内容,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4、初步朗读,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潭”

  读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前鼻韵母)

  “潭”是何意?(深的水池)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5、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诗。

  A、理解“踏歌”、“闻”、“欲”、“行”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

  B、指名说说一、二行诗的意思。

  C、前两行诗写了什么?(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场景)

  D、听到好友在岸边踏歌相送,诗人心里感慨万分,他想到了什么?

  (2)读第三、四行诗。

  A、理解“不及”

  不及:比不上。

  B、指名说说三、四行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C、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送别情深),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要求: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形成诗人登船将行,朋友踏歌相送的动态画面,抓住“千尺”、“不及”两个词语。体会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和感激之情。

小学三年级古诗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学三年级古诗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农绩麻,勤劳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淳朴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天真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小学三年级古诗5

  上册:《夜书所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宋代诗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人)知道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宋代诗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咏柳》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如同碧玉妆扮着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条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剪裁出来的呢?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春日》作者:朱熹(宋代诗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乞巧》作者:林杰(唐代诗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嫦娥》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小学三年级古诗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学三年级古诗7

  江村

  杜甫〔唐代〕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夏日绝句

  杨万里〔宋代〕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译文

  不仅春天的景色美丽,百花争艳,夏天的美景更是令人喜爱。随意生长的花草茂盛,连绵不断,一直到天边。

  鹿葱花的画柄已经长得纤长,金凤花也开出了最小的花朵。

  注释

  春妍(yán):春光妍丽,指春天妍丽的景色。妍,美丽。

  鹿葱:石蒜科植物,也叫“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

  金凤:凤仙花的别称,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

  纤(xiān)长:形容细而长或小臂纤长润洁。

  初夏

  范成大〔宋代〕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译文

  袅娜的晴丝缓缓飘荡,仿佛要系住美好的春光。百舌鸟不再鸣叫,只有燕子在穿梭奔忙。

  长长的夏日里,屋旁的槐树下一片荫凉,微风吹拂,送来麦花的清香。

  注释

  韶光:春光。

  百舌:鸟名。以其鸣声反复如百鸟之音,故名。

  永日:长日。

  初夏江村

  高启〔明代〕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译文

  身着轻装足踏轻软的鞋漫步在江沙,柳树后面隐藏而不显露处有几户人家。

  野鸭在江水上戏水,莲叶微微晃动,微风轻轻吹过,燕子拂过桐花飞翔。

  村边渡口恰好横卧着一艘打渔的船,树林外面时常听到缫丝和纺纱的声音。

  此时恰逢黄梅时节到来,一场雨后,归来的路上处处有清脆的蛙鸣声。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秋思

  陆游〔宋代〕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译文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无所事事的时候感觉一日长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山居秋暝

  王维〔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江村即事

  司空曙〔唐代〕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译文

  渔翁夜钓归来时已是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懒得把缆绳系上,任凭它随风飘荡。

  即使吹一夜的`风,船也不会飘远,只会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

  望洞庭

  刘禹锡〔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看过去就像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张元干〔宋代〕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湖中波涛汹涌,有摇动城郭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青翠山色。将要到三更时分了,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天上的流云时不时度过月前,遮掩了月光,如雾烟柳在这若隐若现的月色下时明时暗。带着露珠的荷叶被风吹动,叶上的水珠闪亮如萤火。散开的头发花白稀疏,就这样静静地待到天明。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楚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忆江南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小学三年级古诗8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出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解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

  怕风霜。宫衣亦出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最终可以做官

  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应当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

  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

  葛,指用最细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松软。香罗,罗是

  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局部,湿,不是

  说潮湿的湿,而是松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适。当暑,指在天气

小学三年级古诗9

  1、《村居》高鼎 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夜书所见》叶绍翁宋 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竹石》郑燮 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乡村四月》翁卷 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七步诗》曹植 魏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采薇》佚名 先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小学三年级古诗10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青绿色的玉。这里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古文中的.数量词并不一定表示确切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这里比喻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细叶:指柳枝上长出的新叶。裁:裁剪。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

  不知道这细叶是由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小学三年级古诗11

  1、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小学三年级古诗12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小学三年级古诗13

  【应知应会】

  1.理解诗句名义,了解古诗内容。

  2.学习本课5个生字。

  3.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析:

  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站在很远的山峰下面向上看瀑布,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遥看”与题目《望庐山瀑布》中的“望”字相照应;“挂”是悬挂。这一“挂”字用得格外生动,它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这飞一样的瀑流从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让人感觉像是银河从天空中最高处落下来了。“飞”给人以瀑布急流飞奔的`感觉;“直下”既写出了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课练】

  A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打“√”号。

  二、比一比,分别组词语。

  三、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     川:     生:

  疑:     鸣:     含:     泊:

  四、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是银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黄鹂鸣翠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岭千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填空。

  《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伟大诗人()和()。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并借景()。《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二、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古诗14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上“”)。

  古诗(shīsī)潋滟(liǎnliàn)

  抹掉(mǒmò)碧绿(bǐbì)

  二、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zhōnɡduànchǔjiānɡɡūdú

  ()()()

  fānchuánjìxùhuàzhuānɡ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青()情()孤()妆()

  清()请()狐()装()

  四、小小变色龙(给多音字组词)。

  mēnɡ()mǒ()

  蒙měnɡ()抹

  ménɡ()mā()

  五、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2.“西子”指的是()。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4.古诗词中讲究对仗,请写出这首诗中相对仗的词语。

  水光对()潋滟对()晴对()

小学三年级古诗15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②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小学三年级古诗】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古诗08-11

小学三年级古诗03-06

小学三年级古诗[精选]08-12

小学经典古诗06-07

小学古诗06-21

(荐)小学三年级古诗08-13

小学三年级古诗【必备】08-13

小学夏天古诗09-29

小学元宵的古诗10-17

小学古诗《雪》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