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优选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古诗1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古诗2
梅,是我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代表着坚强、寂静和高洁。古人对梅的崇拜和赞美,更是从诗歌中得以体现。其中,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中的梅,更是成为了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今日,我将从古诗“梅”的角度,分享对其的体会与感悟。
第一段:梅花的特性。
梅花可谓是冬季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它不同于春天盛开的繁花似锦的景象,雪中梅花则显得缄默而坚毅。梅花虽然朴素,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美感。它能忍受严寒的侵袭,依然在寒风中迎风绽放。正如杜甫的诗所说:“高标秋实拥霜枝,一树梅花压海棠。”可见梅花的勇敢与坚强,令人感佩。
第二段:梅花的境界。
古人往往将梅花和境界联系在一起,赞誉梅花的崇高精神。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中说:“'双双'断绝无情,'万里'梅花开。”展现了梅花的坚贞。梅花的“寂静”也是一种境界,诗人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道:“宜州白雪三冬雁,更无一种到南瞰梅。”这种“自在”的境态,正是梅花的另一种特质。
第三段:梅花的美感。
梅花往往是孤傲而出众的,正因如此梅花才更显高贵,更显美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说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不灭不败”的气质,也是梅花美感的一部分。
第四段: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展现得十分充分,无论是杜甫的“岩石可为秀,冰霜不为泯”的“曲意多横画,深山有远音”的梅,还是王安石的“数枝如画出峰来,一片如雪落人间”的梅,都表现出了梅花所展现出的坚韧、挺拔、高洁的精神,既可以惊艳人心,又孤傲自傲,颇具人文精神。
第五段:结语。
总之,在古诗词中,梅花被赋予了美、态、境、精神等多种含义,展现出了品性高洁、坚贞不屈的人性光彩。梅花的优雅和高傲,更是令人为之倾倒。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从梅花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断追求坚韧、注重品质、坚持独立自主,成为有品质、高尚和成熟、稳重人士。
小学古诗3
优点之处:
1、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让学生学会运用图文文对照的方式进行古诗自主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辅助对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了他们的理解坡度,也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强化了对想象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读中想象的形式进行古诗的深入学习,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古诗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处:
但由于时间问题,没能进一步让学生对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因而没能让他们进行更多同类型诗歌的.拓展与丰富,多少显得有些遗憾。
改进措施:
古诗教学应把字词随文学习,学生理解的词不在重复解释。节省时间来拓展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小学古诗4
1、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九日龙山饮
唐代: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3、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6、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7、醉太平·寒食
元代: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8、女冠子·元夕
宋代: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9、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0、七夕
唐代: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11、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12、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3、阊门即事
唐代: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4、辛未七夕
唐代: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5、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6、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7、上元竹枝词
清代: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8、贺新郎·端午
宋代: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19、八月十五夜月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0、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代: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21、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代: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22、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23、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24、九日寄岑参
唐代: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25、寒食上冢
宋代: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小学古诗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桃花鸭子
画中
蒌蒿芦芽
知识点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
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
减jiǎn(减少)
二、会写字及组词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鸳(鸳鸯)(海鸳)(鸳凤)
鸯(鸳鸯)(鸯锦)(鸯龟)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梅(梅花)(杨梅)(腊梅)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三、易错的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得dé(得到)děi(我得)
地dì(地球)de(高兴地)
五、形近字
牙(牙齿)
六、近义词
融—溶暖—热满—遍
欲—想尽—完添—增
七、反义词
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
短—长晴—阴减—加晚—早
八、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燕子》(第1—3自然段)《荷花》(第2—4自然段)《忆江南》
2、默写《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小学古诗6
一、复习设计说明: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故诗的复习设计。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3、学生作品——仿诗。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2、指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3、分类复习如写景、说理等类的古诗。
4、自主、合作、探究、赏析理解古诗的意思。
5、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6、仿写古诗词。
7、学生作品展示。
8、互评互改仿写古诗作品。
9、作业:默写制定古诗背诵篇目
(二)学生活动:
1、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2、 指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3、分类复习如写景、说理等
4、自主、合作、探究、赏析。
5、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6、仿写古诗词。
7、学生作品展示。
8、互评互改仿写古诗作品。
9、作业:默写制定古诗背诵篇目
四、教学反思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复习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继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复习,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复习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让学生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小学古诗7
【摘要】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但是,很少有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运用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情况很少见。如果教师能够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古诗的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便于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抽象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知识储备。学生,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确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有成效性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它已成为学校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中国古典诗词深刻而博大。几千年来,它已成为滋补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精神营养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代诗词教学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相结合。
一、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的篇幅较短,意象丰富,言辞精炼含蓄,句子之间转换较快。因此,有些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古代诗歌,就已经产生了恐惧。古代诗歌的意境非常直观,非常美丽。因此,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访问相关材料,收集网络资源,并选择适合材料的内容。例如,在解释孟浩然的《春晓》这篇古诗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信息,并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春、雨以及鸟鸣的声音,让学生能感受到这些事物的美好,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同时还展示了落花图,和漫天飘落花瓣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诗句“花落知多少”,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这种教学风格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从图画和声音中体验古代诗歌所包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安排适当的课后作业,例如允许学生收集描绘春天的其他古诗,以便学生也可以参与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合作,使用并分享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古诗词中渗透信息技术,提高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学网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创新方式。教学网站的存在为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修辞方法。由于小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距离有限,无法完全理解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此时,教师应通过教学网站找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人物介绍,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作者运用了许多夸张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诗歌中包含大量的`地名和图像。如果是直接解释,小学生就无法理解甚至不愿听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网络资源创造相关情境,展现五岭、金沙江、泸定桥等地方的图片,并寻找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时期的影视剧视频,同时,播放长征时期的歌曲,为学生营造长征时期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最大程度的了解长征时期的状况,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和爱国的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不仅只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背诵,而且是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艺术观念中所包含的感情。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例如,在解释柳宗元的诗《江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柳宗元的背景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到柳宗元的肖像,拉开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然后,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创作环境,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内容。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柳宗元要在下雪的时候外出钓鱼?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冰雪中钓鱼会是什么样子?此时,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学生读完之后,老师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课件:冰天雪地里,四周苍茫一片,寒风呼啸而过,一叶孤舟漂泊于湖面,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人独自坐在小舟上,手中拿着鱼竿,眼神凝视着湖面。通过这种情境再现,学生更能理解到诗人虽仕途坎坷但依旧洁身自好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四、总结
古诗词的内容虽较为简练,但内涵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难以理解,以至于古诗词教学活动成效不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开始采用信息技术收集网络教学资源。若是将古诗词教学活动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古诗词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拉进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感,领会诗人蕴含于诗词中情感,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古诗8
1、 江(jiāng) 南(nán)汉(hàn) 乐(yuè) 府(fǔ)
江(jiāng) 南(nán) 可(kě) 采(cǎi) 莲(lián)。
莲(lián) 叶(yè) 何(hé) 田(tián) 田(tián),
鱼(yú) 戏(xì) 莲(lián) 叶(yè) 间(jiān)。
鱼(yú) 戏(xì) 莲(lián) 叶(yè) 东(dōng),
鱼(yú) 戏(xì) 莲(lián) 叶(yè) 西(xī),
鱼(yú) 戏(xì) 莲(lián) 叶(yè) 南(nán),
鱼(yú) 戏(xì) 莲(lián) 叶(yè) 北(běi)。
2、敕(chì) 勒(lè) 歌(gē) 北(běi) 朝(cháo) 民(mín) 歌(gē)
敕(chì) 勒(lè) 川(chuān),
阴(yīn) 山(shān) 下(xià),
天(tiān) 似(sì) 穹(qióng) 庐(lú),
笼(lóng) 盖(gài) 四(sì) 野(yě) 。
天(tiān) 苍(cāng) 苍(cāng),
野(yě) 茫(máng) 茫(máng),
风(fēng) 吹(chuī) 草(cǎo) 低(dī) 见(xiàn) 牛(niú) 羊(yáng)。
3、鹅(é)(唐(táng))骆(luò) 宾(bīn) 王(wáng)
鹅(é), 鹅(é), 鹅(é),
曲(qū) 项(xiàng) 向(xiàng) 天(tiān) 歌(gē)。
白(bái) 毛(máo) 浮(fú) 绿(lǜ) 水(shuǐ) ,
红(hóng) 掌(zhǎng) 拨(bō) 清(qīng) 波(bō)。
4、 风(fēng)(唐(táng))李(lǐ) 峤(qiáo)
解(jiě) 落(luò) 三(sān) 秋(qiū) 叶(yè),
能(néng) 开(kāi) 二(èr) 月(yuè) 花(huā)。
过(guò) 江(jiāng) 千(qiān) 尺(chǐ) 浪(làng),
入(rù) 竹(zhú) 万(wàn) 竿(gān) 斜(xiá)。
5、咏(yǒng) 柳(liǔ)(唐(táng))贺(hè)知(zhī)章(zhāng)
碧(bì) 玉(yù) 妆(zhuāng)成(chéng) 一(yí) 树(shù) 高(gāo),
万(wàn) 条(tiáo) 垂(chuí) 下(xià) 绿(lǜ) 丝(sī) 绦(tāo)。
不(bù) 知(zhī) 细(xì) 叶(yè) 谁(shuí) 裁(cái) 出(chū),
二(èr) 月(yuè) 春(chūn) 风(fēng) 似(sì) 剪(jiǎn) 刀(dāo)。
6、 凉(liáng) 洲(zhōu) 词(cí)(唐(táng))王(wáng)之(zhī)涣(huàn)
黄(huáng) 河(hé) 远(yuǎn) 上(shàng) 白(bái) 云(yún) 间(jiān),
一(yī) 片(piàn) 孤(gū) 城(chéng) 万(wàn) 仞(rèn) 山(shān)。
羌(qiāng) 笛(dí) 何(hé) 须(xū) 怨(yuàn) 杨(yáng) 柳(liǔ),
春(chūn) 风(fēng) 不(bù) 度(dù) 玉(yù) 门(mén) 关(guān)。
7、登(dēng) 鹳(guàn) 雀(què) 楼(lóu)(唐(táng))王(wáng)之(zhī)涣(huàn)
白(bái) 日(rì) 依(yī) 山(shān) 尽(jìn) ,
黄(huáng) 河(hé) 入(rù) 海(hǎi) 流(liú)。
欲(yù) 穷(qióng) 千(qiān) 里(lǐ) 目(mù),
更(gèng) 上(shàng) 一(yì) 层(céng) 楼(lóu)。
8、 春(chūn) 晓(xiǎo)(唐(táng))孟(mèng) 浩(hào) 然(rán)
春(chūn) 眠(mián) 不(bù) 觉(jué) 晓(xiǎo),
处(chù) 处(chù) 闻(wén) 啼(tí) 鸟(niǎo)。
夜(yè) 来(lái) 风(fēng) 雨(yǔ) 声(shēng),
花(huā) 落(luò) 知(zhī) 多(duō) 少(shǎo)。
9、 凉(liáng) 州(zhōu) 词(cí)(唐(táng))王(wáng) 翰(hàn)
葡(pú) 萄(táo) 美(měi) 酒(jiǔ) 夜(yè) 光(guāng) 杯(bēi),
欲(yù) 饮(yǐn) 琵(pí) 琶(pá) 马(mǎ) 上(shàng) 催(cuī)。
醉(zuì) 卧(wò) 沙(shā) 场(chǎng) 君(jūn) 莫(mò) 笑(xiào),
古(gǔ) 来(lái) 征(zhēng) 战(zhàn) 几(jǐ) 人(rén) 回(huí)?
10、出(chū) 塞(sài)(唐(táng))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
秦(qín) 时(shí) 明(míng) 月(yuè) 汉(hàn) 时(shí) 关(guān),
万(wàn) 里(lǐ) 长(cháng) 征(zhēng) 人(rén) 未(wèi) 还(huán)。
但(dàn) 使(shǐ) 龙(lóng) 城(chéng) 飞(fēi) 将(jiàng) 在(zài),
不(bù) 教(jiào) 胡(hú) 马(mǎ) 度(dù) 阴(yīn) 山(shān)。
11、芙(fú)蓉(róng)楼(lóu)送(sòng)辛(xīn)渐(jiàn)(唐(táng))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
NO-jQ@w U 寒(hán) 雨(yǔ) 连(lián) 江(jiāng) 夜(yè) 入(rù) 吴(wú),
平(píng) 明(míng) 送(sòng) 客(kè) 楚(chǔ) 山(shān) 孤(gū)。
洛(luò) 阳(yáng) 亲(qīn) 友(yǒu) 如(rú) 相(xiāng) 问(wèn),
一(yí) 片(piàn) 冰(bīng) 心(xīn) 在(zài) 玉(yù) 壶(hú)。
12、 鹿(lù)柴(zhài)(唐(táng))王(wáng) 维(wéi)
空(kōng) 山(shān) 不(bù) 见(jiàn) 人(rén),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 响(xiǎng)。
返(fǎn) 景(jǐng)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复(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ái) 上(shàng)。
13、送(sòng)元(yuán)二(èr)使(shǐ)安(ān)西(xī)(唐(táng))王(wáng) 维(wéi)
渭(wèi) 城(chéng) 朝(cháo) 雨(yǔ) 浥(yì) 轻(qīng) 尘(chén),
客(kè) 舍(shè) 青(qīng) 青(qīng) 柳(liǔ) 色(sè) 新(xīn)。
劝(quàn) 君(jūn) 更(gèng) 尽(jìn) 一(yì) 杯(bēi) 酒(jiǔ),
西(xī) 出(chū) 阳(yáng) 关(guān) 无(wú) 故(gù) 人(rén)。
14、九(jiǔ)月(yuè)九(jiǔ)日(rì)忆(yì)山(shān)东(dōng)兄(xiōng)弟(dì)
(唐(táng))王(wáng)维(wéi)
独(dú) 在(zài) 异(yì) 乡(xiāng) 为(wéi) 异(yì) 客(kè),
每(měi) 逢(féng) 佳(jiā) 节(jié) 倍(bèi) 思(sī) 亲(qīn)。
遥(yáo) 知(zhī) 兄(xiōng) 弟(dì) 登(dēng) 高(gāo) 处(chù),
遍(biàn) 插(chā) 茱(zhū) 萸(yú) 少(shǎo) 一(yì) 人(rén)。
小学古诗9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 李峤 )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一年级下
5、《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悯农(一)》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悯农(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4、《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春夜喜雨》 (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7、《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年级上
18、《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2、《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年级下
2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6、《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7、《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9、《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年级上
3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1、《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5、《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6、长歌行(汉-乐府诗)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年级下
3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8、《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0、《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1、《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2、《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五年级上
4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7、《江畔独步寻花》 (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48、《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9、《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0、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小学古诗10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题材对应的诗篇 4.根据板书鼓励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把小学阶段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闯关练习,使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饶有趣味,不但调动了学生复习古诗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小学古诗11
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古诗里的春天,除了美,还有绝美。
古诗里的春天,美在大景和小景的结合。“绿柳才黄半未匀”“一枝红杏出墙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啊,那刚萌发的绿柳,才刚变成极嫩的黄绿色,还并没有完全的变绿。那一枝红杏是多么突出,夺人眼球。大江碧波浩荡,鸟白色的羽毛划过江面,那穿上绿衣裳的大山和那红得胜火的花朵,绝对是惊艳!正是因为有这绿柳,有这红杏和这将要燃烧的花朵。才让这春天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五彩斑斓。
古诗里的春天,美在动静的交融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去朋友家里玩,光欣赏这些繁多的美丽的桃花,就已经够满足了,但这桃花还把飞舞的蝴蝶和黄莺都吸引了过来,蝴蝶飞舞,黄莺啼叫,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读这首诗,一幅图画便会浮现在你眼前:江南早春二月,草木萌发,黄莺飞舞,拂堤杨柳,这一切醉在烟雾一般的春色里。儿童放学归来很早,趁着有东风,他们又蹦又跳地放起了纸鸢,各种各样的`纸鸢,飞翔在蔚蓝的晴空里。“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场春雨过后,院子里的花都纷纷被打落,我不由得有一种伤心之情,这时我看见蝴蝶都飞到了邻家,于是我登门拜访,去寻找新的春色。静态物象,融于动态,使春色生动盎然,情趣横生。
古诗里的春天,美在动情的遐想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下着牛毛细雨,路上行人都看起来有些伤感,他们可能在思念远方的家人,祭奠他们已经去世的亲人们,这份惆怅多么令人断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美丽的桃花依旧还在,可我依恋的美人却不知去向,不免让人发出一种伤感之情。
“诗家清景在新春”!是啊,诗人们在春天抒发的是一种快乐、好奇的心情。古诗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精粹!我们要手捧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让我们从小就受到古诗芳香的熏陶,传承并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小学古诗12
在唐代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李白,李白非常喜欢喝酒,每次都会喝很多,可是他喝完酒却不耍酒疯, 而是喝完酒就非常爱喜欢写诗,所以大家都叫他诗仙或酒仙。
有一天,李白的好朋友汪伦给李白送来一封信,李白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李白你到我的家乡来 做客吧,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桃花盛开,潭水清清的时候,风景非常的美丽。”李白看完信,就准备想去看望一 下多年不见的朋友汪伦,于是李白拿着行李来到了岸边的一条,李白就上了船驶向了往汪伦的家乡,在船上李 白看见汪伦家乡的风景确实非常的美丽,一排排连连起伏的小山,小山的下面有一片碧绿的草地,那边还有盛 开的'桃花,船慢慢的靠岸了,这个时候李白看见汪伦已经出来迎接他了,李白下了船,和汪伦一起来到了汪伦 的家里,李白看见汪伦家有一扇窗户正好能看到远处的桃花,景色美极了,到了傍晚李白和汪伦就会坐在窗前 饮酒,还会去河边散步,走着走着他们非常想让桃花的香气到自己的鼻子里,闻着那股香气,他们写了许多的 诗写完互相欣赏,时间过的好快啊,转眼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李白要回去了,可是,汪伦不舍的李白走,就 一天一天的往下留李白。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白真的要回家了,李白又怕汪伦不让他走,李白就想了个办法,就趁汪伦睡得正 香的时候,李白悄悄地收拾行李来到了河边,李白上了船刚要走的时候,岸边就传来了脚踏步和唱歌的声音, 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好朋友汪伦在那里唱歌送李白,李白望着那边的千尺深的潭水说:“潭水虽然深千尺 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啊。”船走了,忽然一下子就看不到汪伦的影子了,很快,李白就回到了自己的 家,走进屋里提起笔就写下了这首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写完这首诗便装进了一个信封里,送给了汪伦,汪伦收到后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这个 时候,汪伦感动了。
就这样,这首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首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这两句诗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友情。同学们不要忘记这首诗,要把这首诗牢牢 的记住。
小学古诗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会认刘、菊等生字,会写于、首等字。
3、背诵古诗,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及词语卡片,录音机和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卡片:
⑴ 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诉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
⑵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⑴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首 枝 记
⑵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识记方法。)
⑶ 学习书写:
刘、首、枝、记。
① 认真观察范字。
② 分析字形。
③ 指导书写:
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④ 学生描红、临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小学古诗14
一、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1、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4)每周利用星期一的朝读课进行赏析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5)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三、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内容:
参考《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及教研室发下来的必背古诗。选取以下内容
一级:必背古诗20首,校本教材前5首,共计25首。
二级:必背古诗40首,校本教材前10首,共计50首。
三级:必背古诗55首,校本教材前15首,共计70首。
四级:必背古诗前70首,校本教材前20首,共计首。
五级:必背古诗70首,古诗词6首,校本教材前25首,共计101首。六级:必背古诗70首,古诗词6首,校本教材前30首,共计106首。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一)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3、推荐使用韵律诵读,并附之以韵律操(我校已编古诗文特色操共八节)。
4.规定在间操后固定做古诗特色操操。
(二)具体做法。
1、红领巾广播开辟诵读专栏。每天大课间时分,学校准时播放古诗,给学生营造古诗吟诵氛围。每周三中午红领巾广播站挑选出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2、充分利用晨读的读书演讲交流时间,采取语文教师辅导、学生汇报交流等形式解读和欣赏古诗。即通过学校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忆。
3、利用班级手抄报,把对于古诗作者、背景、读音、朗诵、韵律诵读、古诗理解、相近古诗赏析、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等,每小组每周解读一首,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各班板报专门开辟“古诗文园地”,报道本班活动情况,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等。
4、班级举办诵诗会活动。诵读会分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自由发挥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力赛、抽卡赛等种类。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班级十强。各班主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多发现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每学期期末举办一次全校性古诗文诵读展示、竞赛评比活动。
5、按照校本教材编排,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编制韵律操,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6、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不断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7、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让他们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色,或在某个生活细节,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映的警句、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警句、诗句内化。
(三)诵读时间
1、利用每周早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周周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年段背诵以外的古诗文。
3、各班每月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
4、在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5、在诵读时间上,各班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学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小学古诗15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女生挑战成功!”水老师笑容满面,为我们喝彩。“耶!我们赢了!”你以为我们在开展背古诗大赛吗?No!No!No!我们在玩画古诗比赛呢!
水老师先帮我们五人分组,三个女生一组,两个男生一组。每组选一首古诗,自己商量要画的景物。画好后再让对方猜,要求完整背出诗句,背对了才为胜。
我们女生一个房间,男生一个房间,互不打扰,互不相抄。选诗了,我想选《池上》,两人反对;我选《绝句》,两人还是反对。我只好让耿青禾选,她选《小池》,我和齐思予都同意了,就这么定了,我们三个一拍即合,立马进入绘画阶段。分工如下:耿青禾排版,我画轮廓,齐思予涂色。很快,我们就画完了,我提议:“再添两只黄鹂和两棵柳树吧,这样男生们就会以为我们画的是《绝句》了,让他们猜不出来,直接崩溃,嘻嘻。”她俩一听猛点头,兴奋地两眼冒光。
“时间到!”开始猜诗了。男生们展示了作品,哇!真是奇丑无比啊!树干是黑的,江水是蓝色的,蓝色的石头上画了两个字母——MC,这是游戏玩多了吧。不远处的两条船悬空在江上,远方是红色的`山,绿色的天空,还有一个像塔又不像塔的亭子,整幅画面离奇又令人崩溃。“是《江畔独步寻花》!”我看到“亭子塔”一口报出答案,和组员一起背诵出古诗:“黄师塔前江水东……”
男生们惊讶地叫出声:“不会吧,我们画得这么丑,你们都能猜出来?”我得意地一笑,亮出我们的古诗,齐思予用胳膊捣了捣我,我秒懂,立马开启误导模式:“两位男生请看,这有两只黄鹂,有一棵柳树,请你们猜猜是什么诗?”男生们好像听懂了,慢吞吞地回答:“是《绝句》。”“不对。”我笑眯眯地摇头。他们又猜:“好像是《江南》。”“不对哦!”我乐得双眼眯成一条缝,杨宇凡终于说话了:“应该是《小池》吧。”“这回对了,请你们背一下。”他俩听到“对了”时都松了口气,可听到后面一句,就如同被冷水浇了一般彻底崩溃,他们俩绞尽脑汁地想啊想,还是没想出来,最后,我们三个女生一同又把《小池》背了一遍。
“女生赢了!”水老师宣布。“耶!”我们欢呼,男生们却仰天大叫:“我们太难了!”看来,水老师让我们多背古诗是有好处滴,否则猜出古诗背不出来多痛苦呀!
【小学古诗】相关文章:
小学经典古诗06-07
小学古诗06-21
小学经典古诗(精品)06-10
与夏天的古诗小学06-13
夏天的古诗小学01-28
小学必学的经典古诗12-19
小学夏天古诗07-12
小学经典古诗[实用]06-10
小学雪的古诗03-19
古诗小学生小学生古诗分类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