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8 11:40: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

  2.读准字音,理解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通顺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方法。

  2.理解“她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哇!”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指名看拼音,读词语,检查自学。

  (三)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纠正读音。

  “商量”的“量”在课文中应读轻声“liang”,“粘补”的“粘”在课文里应读“zh1n”。

  (四)质疑、设疑、解疑。

  1.读题质疑。

  (1)谁送给谁的新年礼物?

  (2)要送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

  (3)为什么要送这样的新年礼物?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设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回答问题,解疑。

  教师可出示填空练习的方法,检查读书情况。

  ________送给________的新年礼物。

  弟弟把________做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

  这礼物代表了弟弟送给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读懂课文内容。

  1.“弟弟”他们小队商量要送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让学生思考后分点回答。

  他们小队经过商量,准备送给老师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怎样有意义呢?一是要好,比去年的好;二是要自己动脑筋做;三是不能花钱买。

  (3)“弟弟”要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

  ——一个认真书写的作业

  本。

  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从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

  (4)指名读句子。

  “这是我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

  (5)课堂讨论:“弟弟”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学生通过阅读3、4、5自然段,从中理解“弟弟”是在邻居小苇撕破了他的作业

  本,“弟弟”非常生气,“瞪着眼睛”,脸“气得红红的”这种情况下,才说出这句话的。联系上文可以看出,这之前,“弟弟”对谁也没有说这件事,因为这是他们小队同学悄悄商量的。从“悄悄”一词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这次行动是有计划的,秘密的,事先不宣布,不张扬。二是想用实际行动给老师一个惊喜。这次“弟弟”说出实情,可见是气愤极了,同时也可看出“弟弟”对送给老师这件新年礼物非常重视,十分珍惜。

  (6)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第6、7自然段。

  思考:

  从什么地方看出弟弟”对这份特殊形式的礼物非常珍惜?边读边标画出有关句子。

  (7)指名读句子。

  “这一阵子弟弟做作业

  之前,总是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擦了又擦,做算术总要在草稿纸上演算好了,才誊在作业

  本上”。

  这段话作者从两个方面写出“弟弟”非常认真地做这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是做前把桌子擦了又擦;二是先在草稿纸上算好才抄在本上。由此可见“弟弟”是在用实际行动向老师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他要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正因为“弟弟”这样认真,所以他现在的作业

  本“又平整又干净”,字写得“又工整又清秀”,一连几次都得100分。

  (8)“弟弟”以前的'作业

  什么样?

  让学生联系上文,读第2自然段,展开讨论。“弟弟”原来的作业

  写得“毛毛草草”,错别字多,算术常出错,老师提醒,爸爸教训就是“改不了”。

  (9)对比讨论:“弟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①“弟弟”长大了,所以作业

  就写好了。

  ②“弟弟”想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③“弟弟”爱老师,想用改正缺点的实际行动,献给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六)读懂重点句,理解内容。

  1.出示句子:

  “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

  2.讨论:

  (1)“真诚”是什么意思?“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为什么又是“最好的礼物”?

  (2)“真诚”就是真实、诚恳。作为一名学生,送给老师一份认真书写的作业

  ,确实算不上什么礼物,但是因为“弟弟”过去学习不专心,做作业

  不认真,老师提醒,爸爸批评他都改不了,现在“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缺点,进步了。这份礼物寄托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希望,表明这是“弟弟”进步向上的开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这本作业

  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紧扣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派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必须的课文语文素养。

  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

  2.积累成语和名言。

  3.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重难点: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教法:讲练法

  学生准备:学生喜欢积累成语和名言。

  教程:

  一、练

  第一项训练是读拼音,填汉字。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在相互订正更改。

  插秧 枯萎 模仿 评判 牢骚 固执 埋伏

  羞愧 后悔 采纳

  第二项练习是补充成语

  杯弓(蛇)影 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

  水滴(石)穿 亡羊补(牢) 滥(竽)充数

  二、日积月累

  先指导学生读准这些成语或名言的读音。不认识的子可以;在互相交流对成语,名言的理解;最后多读几遍“储存”在自己的`小词库中。

  三、开心一笑

  让学生读一读,乐一乐,议一议这个小幽默讽刺了哪种类型的人?说明了那些道理?

  四、总结

  谁讲的幽默笑话又有趣有说明道理。

  五、作业:知识窗

  板书设计:

  补充成语

  语文七色光 日积月累

  开心一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

  3、体味诗歌的情感,表情朗读全诗

  二、教法:朗诵赏析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生活中有两个词,说出来就让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不已,一个是母亲,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对母亲我们有报答不完的恩情;一个是祖国,无论她是富有还是贫穷,她都是我们生长的一片乐土,我们有责任使她繁荣富强。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时候,有些人去国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决心以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祖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爱国情怀。请看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板书课题: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三、 简单介绍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龚偑瑜。中国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神女峰》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唱出了一曲心灵世界的歌。

  四、 学生自读全诗

  1、找出诗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朗诵的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的变化。

  诗人的感情的变化是通过诗的语言显现出来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抓具体的语言,要做到三点:因文生义、因义探情、因情定调。

  五、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朗诵第一节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明确:

  所用的意象有: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明确:第一节作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读的时候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达这一沉痛的情感。特别是最后的“――祖国呵”,要低沉,用降调。

  生全体读。

  在第一节中,作者极力写出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这是当时的现实的写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诗中有没有反映出积极的东西呢?

  明确:作者看到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但作者并没有消沉。诗人顾城说过:“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是的,在这首诗里,舒婷在贫困中也看到了祖国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调下压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显得是那样的艰难: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有隧洞里蜗行摸索,都是祖国不屈于现实的写照。这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建设美好的祖国的力量的泉源。朗诵的时候要低沉而不压抑,把作者的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

  六、 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齐读第一节。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节。

  明确: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两句是对第一节的总结,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本节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内容上由写祖国的贫困到写的希望的一个过渡,也是诗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转向高昂、激越的一个过渡。

  在第一节暗示希望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飞天袖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导学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义。

  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语调渐高,显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动。最后的“――祖国呵”用平调读。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节,要求学生分读、合读。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4、乳房

  这两节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别注意读时给以充分的展现,在语速上要由慢而渐快。

  九、全诗感情的变化也体现在用词的变化上,在写祖国的贫困悲哀时,作者用了色彩比较暗的词语,以后逐渐明朗、亮丽。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这些词。

  十、分析诗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全诗,仔细体味诗的内涵,为下一步朗诵和背诵打基础。

  十二、找学生朗诵全诗。

  十三、总结: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完整,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发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国的江山,当听到郢都被占时,他绝望了,毅然纵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安史之乱时,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担忧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吟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还有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诗人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国破已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斯人已逝,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诗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

  师朗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

  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情趣的科普作品。根据本文特点,教学时可以疑促读,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引领学生在感悟诗歌表达上的精妙、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以疑激趣

  教师可通过回顾本单元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美景和黄山奇石的课文的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质疑。质疑后先存疑,以疑促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解疑

  初读环节,教师可进行激趣启发:发现问题了不起,如果能通过自己读文解决问题就更棒了。引导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随后可按小节接读诗歌,检查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是否能自主解决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时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自主解决疑难。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获得初步的理解。

  三、研读交流,探究释疑

  课文二、三、四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再提出如下问题: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组织学生读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收获,在组内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逐渐突破课文的重难点。随后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如小组朗读表演、列表展示学习成果、做小解说员看插图讲解、画简笔画介绍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等。通过读、演、说、画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第一和第五小节,可引导学生在自由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疑问语气,启发他们懂得只有认真观察自然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中,还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词。比如针对四海为家一词,可做这样的设计: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能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你还知道有什么事物或什么人也四海为家吗?或者试着用上四海为家说一句话。

  上述过程要以读文解疑为主线,或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感悟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竞赛读、展示读,并试着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按照泡泡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找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可组织模仿第二、三、四小节的句式续编诗歌,介绍其他种子的传播方法,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和语言的迁移运用。此后,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1课时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