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7 13:23:4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品(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段落较多,标号段号。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积累

  语 音 字 形

  词 义

  小说的相关知识、作者简介

  阅读时发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 生 活 动

  组织形式

  一、厚积薄发,展我风采

  交流小说的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1.铁凝,( )人,( )代( )家,现任( )。

  2.读准黑体字字音

  皱褶 嘟囔 吮吸捂 怂恿娇嗔 辗轧 搡2、练会下面字的字形嗔怪 黯然 挟持 粟米皱褶 蠕动 熠熠 儒家3、词义刻意: 惆怅: 悸动: 怂恿: 蠕动: 撼天动地:斟酌:

  三、导入新课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五、深入探究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6.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说说其作用。

  七、课堂质疑,拓展深化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八、课堂小结,收获整理

  从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九、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名人,感悟名言,并充分积累名人名言,提高学生积累并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及敢于创新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名人名言,并积极运用到生活中去。踊跃尝试自创“名言”,学会运用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前进。教学准备: 1.课外收集名人故事及有关资料。 2.课外收集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广泛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名言可以给人启迪,具有催人奋进、使人聪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同学们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启发点拨,读文明理师:教师读故事,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想一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这些名言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好像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同学们,名言,确实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动力,带来希望。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喜欢收集名人名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同学把名言铭记在心,还有的同学把它写下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书桌旁,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让这些名言时刻鞭策着自己,鼓舞着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交流会。想一想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这句名言给了你哪些启发,或者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在班级举行的名言交流会上说一说。

  三、激励学生,对话交流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总结、点拨。

  四、创作--我的名言 (1)学生自己创作我的名言并署上名字。 (2)集体交流。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生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我的名言”,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情感升华名言总结 1.学生用一句名言来总结这节课,并说出理由。 2.师小结:正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希望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而不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让名人名言伴我们行吧!六、作业:以《名言伴我行》为题,写一篇练笔。

语文教案 篇3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用”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4、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a) 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b) 分段指名读。

  c) 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图文对照,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

  (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a)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b)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六、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后挂图,清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便于学生感悟。)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 技术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语文教案 篇5

  一、 复习(说句练习)

  1、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 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 交流刚才的问题:

  3、 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 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 (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 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 白堤 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 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 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 学生自由朗读。

  五、 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

  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 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 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西湖 湖水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景点 孤山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月光 明月东升 华灯倒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1个多音字“差”,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指导写字。

  教学方法:

  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竞赛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狐狸吗?今天我们来听一个狐狸的故事,好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标出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你喜欢狐狸列那吗?为什么?

  三、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2、小老师教学生字。教师补充指导。

  3、齐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4、游戏巩固识字。

  5、同桌比一比谁认识的.字最多。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小组开火车读生字卡。

  2、齐读生字卡。

  3、“谁丢了”游戏、踩地雷游戏巩固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惊讶”“妙计”等词语。

  3、指导学生用“惊讶”说话。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你明白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想想过了几天,狐狸又出来找食,又遇到了那辆卖鱼的车,会怎样呢?请你继续编故事。

  2、学生自由续编故事。

  3、指名学生续讲故事。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扩词练习。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教师范写“忽”“齿”。

  6、学生在本上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7、表扬鼓励那些字写得好的同学。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安排一次“以此为侣,其乐无穷”的活动: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正是本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初读全文,重点交流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作者走遍天下以书为侣的理由和方法。然后再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

  (2)“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3)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要以作者的假设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层层递进的假设中,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本文中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用于指导课外阅读。

  4.要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但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假设的提问,所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以勿庸置疑的感觉。“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作者设想的“你”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

  5.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除通篇都用的假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欣赏,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以对比、夸张和想像,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眼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书都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法,然后结合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最好背诵下来。

  6.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的字形。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7.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以书为伴的乐趣,明白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后,可相机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反复读,每一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看有什么新的收获,还可以做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读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只有自己勤奋学习,不懈地努力才能出绩。”

  3.进行朗读训练,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读句子。

  4.用“……是因为……”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具: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熟读词语。

  2.学习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1.定向。(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词语,读通课文。

  (2)谁干什么?

  (3)给文章分段。

  2.自学课文,要求划出生字、新词。

  3.字、词、句的训练。

  (1)出示生字卡片:

  坦tan 凳deng 虽sui 糟zao 伟wei

  拼读生字。

  (2)读词语,强调“糟糕、小板凳、虽然”的渎音

  (3)读通较长的句子:(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看见)

  (他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4)给自然段标号。

  4.读讲1—2段。

  (1)读第一段,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训练,因为爱因斯坦从小……,所以长大后他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2)读第二段,填空练习。(爱因斯坦很喜欢钻研问题。)

  (3)思维训练。研究“开始”这个词,师:从哪一件事开始,从几岁开始对科学发生了兴趣?

  (4)读1、2两段。

  5.作业。

  熟读课文,认读词语,完成“读一读,练一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研究3、4段,学习爱因斯坦不怕困难的品质。

  2.朗读训练。

  3.会用反问句说话,并能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教学过程:

  1.段的训练:哪两段是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

  2.读讲第三段。

  (1)读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3、4)第三只小板凳( )

  (2)练习对话,朗读训练。师:我们学学老师的样子来读第三段中的两个句子。

  (3)句子训练。

  出示反问句: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师:你们见过吗?

  生:我们没见过。

  师:那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4)小结。

  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说。

  (5)读读演演。

  爱因斯坦的话——小声说:“有的”。

  3、读讲第四段。

  (1)读爱因斯坦的话,完成填空练习。

  第一次做的和第二次做的比第三次做的( )

  (2)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说清楚其它小朋友都做了什么?提高要求,前面可总的说一下,后面可以评价一下“小朋友们做了许多手工作品,有的小朋友做泥鸭子,有的……,他们都做得很好。”

  (3)思维训练。

  师:爱因斯坦做特别难做的小板凳,傻吗?划下答案,读第一段。

  (4)用“因为……所以”训练说话,将爱因斯坦为什么做小板凳的理由说清楚。

  (5)情感交流,用“……是因为……”练习说话,师:如果爱因斯坦在我们班里,你喜欢他吗?

  (6)继续用“……是因为……”说话,根据课文内容练习。

  师:他们班里的同学、老师喜欢他吗?

  (7)词语训练。

  研究“从此”一词。师:从哪件事之后,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8)再用“因为……所以”说话。

  (9)读第四段。

  4.小结。

  师:“学爱因斯坦做小板凳”对吗?我们向他学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作业:

  有表情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要求读准,会写、记住。

  注意:“需、糟、糕、态”的书写。

  二、听写

  三、朗读课文。

  1、给句子换一种说法: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 )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说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