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时间:2025-01-27 08:14:3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集锦【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集锦【4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21.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质疑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因为。

  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

  (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

  《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说得太好啦!

  (设计理念: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诗句是赞美花的?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师: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万紫千红的花儿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花卷。看来同学们读过的诗真多,老师也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上这份浓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全班齐读诗句)

  (设计理念:以诗学诗,以诗悟诗,让学生在展示古诗积累的同时更深入的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说得对,诗人正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了下来,静静地坐着欣赏。

  师:诗中又说到“枫林晚”,这个“晚”字是晚上的意思吗?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湖南长沙有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谁能把这两句的诗意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说诗意,师评。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5、整体感悟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却独爱霜叶,让我们伴着诗人的爱、随着深秋的美再次读读这首诗。

  (设计理念: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四、总结拓展

  1、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

  2、拓展: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理念: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5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经典)11-22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优秀)01-11

【必备】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1-06

(实用)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1-10

[实用]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7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01-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荐)01-26

语文微课教案01-04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经典(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