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9 11:36:4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u mu yue liang er duo xiao niao

  树木月亮耳朵小鸟

  yi zhi xiao yang zai chi cao

  一只小羊在吃草。

  long zi li mian you jiu zhi tu

  笼子里面有九只兔.

  wo men jia you san kou ren

  我们家有三口人。

  注:带点的字是以前学过的。带横线的'字是今天学习的。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 ,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它快去航海。

  我要替雏鸟给妈妈写信,是因为 。

  2)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感到,他决定。

  3)梅兰芳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4)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有着、的外形:整座建筑,像,又像,再仔细一看更像。

  5)“幻想世界”——

  “远古世界”——

  6)大侦探在展厨下面的小孔边发现,想到。

  大侦探在报纸上登出已经抓到“罪犯”的'消息是为了。

  大侦探又在报纸上登一则“取表”的启示是为了。

  7)月食开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最后,整个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像。

  三.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1)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

  2)在一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偶然()了一颗新的行星。

  果然居然突然

  1)妈妈说,茉莉花的香味很醉人。我摘下一朵闻了闻,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2)初夏,我随手把几粒西瓜籽丢在院子里,过了一段时间,()长出了几株小苗苗。

  3)刚才还是阳光明媚,()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秀丽华丽

  1)装饰一新的迎客厅显得又()又气派。

  2)几株青翠的竹子给我家的庭院增添了几分()

  像向

  1)牛顿的身子有时候()这风,有时候背着风。

  2)牛顿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一只蝙蝠。

  买卖

  1)聂耳因为家里穷,()不起小提琴,就把冬衣()了。

  2)我很想()一本《名人童年故事集》,可是跑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到。

  练炼

  我每天早上起来()习长跑,把身体锻()的棒棒的。

  美丽漂亮

  1)这个小男孩长得真()。

  2)春天到了,杭州苏堤桃红柳绿,风景非常()。

  叫唤呼唤使唤

  1)天黑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妈妈在():“孩子,你在哪儿啊!”

  2)他总是()别人为自己做事,大家都不喜欢他。

  3)我在心里大声():老师请相信我,我一定能行的!

  屈曲

  1)妈妈没问清情况就批评我,我感到很委()。

  2)汽车行驶在那条弯()的小路上。

  踩睬

  1)我们到公园去玩,老师叮嘱我们不要()坏花草。

  2)小英到老师那儿告状,我气得三天没理( )他。

  赏 尝

  1)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在院子里( )月。

  2)凡是我感兴趣的事,都能( )是做一做。

  仰望注视俯视观察

  1)上课了,大家()着黑板上的板书。

  2)()得越仔细,描写得就越生动。

  3)站在瀑布脚下(),不由得让人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4)从飞机舱口向下(),高山像土丘,大河似玉带。

语文教案 篇4

  目标:

  让学生掌握材料的

  重点:

  审清题意,不离题。

  难点:

  进行丰富的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审不清题意,内容不够具体。

  复习过程

  1、提问:什么是材料?

  2、:常见的材料有:一是根据图画,二是根据一个故事梗概扩写,三是根据故事开头进行续写。

  3、习作一:根据图画。

  (1)先回顾第四单元的看图:

  这幅图画的图意是什么?

  这幅图目的是要求我们懂得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或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怎样才能把这幅图画写具体?

  详写被炸后的废墟,具体描写小孩的外表及内心。

  (2)出示图画,让学生先把握图意是什么,后抓住什么景物写。(图略)

  4、习作二:

  请你认真读下面一件事情的开头部分,合理地展开想象,续写一个故事。

  星期二早晨的晨会课开始了,四(2)班张老师组织全班学生收看学校苗苗电视台的<一周集锦>节目。突然,一位老大爷颤巍巍地推门进来,气喘吁吁地问张老师:“你们班有个叫李宏民的.学生吗?”“有啊,李宏民怎么啦?”张老师惊奇地望着老大爷。老大爷激动地说:“我可找到他啦,一个懂事、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好孩子啊!”

  (1)提问:要续写这个故事,首先要弄懂什么?

  (2):这肯定是一件舍己为人的事。究竟李宏民为老大爷做了什么事,就是我们的具体内容。

  (3)提问:怎样才能写具体呢?

  (4):要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具体。

  小测内容

  将习作一的看图写好。

  作业完成习作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记忆,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在妈妈的节日或生日里向妈妈表达爱的场面,以及学习亲手制作送给妈妈的节日或生日礼物。

  2、进一步练习记忆画的构思、构图步骤,灵活运用造型手法来表现人物及其活动情节。

  3、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妈妈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呵护关爱,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渗透母慈子孝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愿望,并敢于在一幅画中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进行认真加忆,对形象素材予以合理组织,提高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彩笔、绘画纸、蜡笔、油画棒、胶水、剪刀、彩纸、彩色厚卡纸、刮画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彩笔、绘画纸、胶水、剪刀、彩纸、彩色厚卡纸、刮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集体交流: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及妈妈的生日)

  小组讨论: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 (可以为妈妈送上一份怎样的祝福)?

  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小组创设的情景表现出来,同学们进行讨论评述。

  三、随堂欣赏

  1、浏览一组场景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和构思。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欣赏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体会其画面的构成与主题的表达。

  四、绘画制作

  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注意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

  1、在表现“妈妈,我爱你”这个主题时,可先让学生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的礼物”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上,可以用绘画或拼贴加添画的方式来表现。为学生提供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一般家庭常见物的图片资料,提示注意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彩搭配。

  2、向学生展示一幅表现妈妈的画,展现这幅画是怎样“变”成一张贺卡的。可以将绘画内容内折,让绘画纸的反面成为贺卡的封面,然后添写上送给妈妈的话,写上名字。

  五、完成作业

  1、根据记忆画出给妈妈的惊喜。

  2、独立或合作完成送给妈妈的手工礼物,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展评

  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经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七、课堂小结

  妈妈是无私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妈妈。课后每个同学为妈妈送上一句温馨的话。提醒学生收拾整理桌面,打扫教室卫生。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扞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扞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扞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识字1》是以“多彩的秋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12个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写出秋天景物给人的整体感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是金秋的色彩之美;“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写出了秋季的丰收之美。这些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设计教学时,我依据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设计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以读促情,使学生能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顺应了教学逻辑,提升了感受美的能力。并且依照学情,考虑到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并且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同时注意多种形式的复现和巩固,提高了识字效率,力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宜,层,尽,染,”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读字学词的积极性。通过师指导朗读,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体会,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留心观察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季的迷人魅力,激发对秋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中的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能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从读中感受美,能用朗读表达出秋天的美丽,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啊,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出示一幅秋景图)看着漂亮的照片, 你们能说说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么?指名学生回答。 是啊!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个收获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秋天,学习《识字1》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识字1 生齐读课题。

  二、识字学词,走进秋天

  1、自由读一读课文,把难读准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说说这些词都是有关什么的?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小老师带读。

  4、小老师提醒读准字音,需要注意什么?(“层”字是平舌音和后鼻音,“尽”字是前鼻音,“染”字读的时候需要翘舌,“爽”字和“壮‘字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同学们跟着齐读三遍。

  5、在读字时,相机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好办法,(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宜,层,翠”,用换一换记住“壮,尽,染",用组词法记一记“叠”,还能用图画法记住“爽”和“谷”。)同学们跟着小老师读三遍。

  6、去掉拼音帽,开小火车读一读生字,并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

  7、指名12位同学分别朗读十二个四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8、男女生合作朗读词语。

  三、看图学词,感受秋天

  1、课文中有两个词概括了秋天景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指导读出舒心愉悦的心情。

  2、出示图画,细心的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词语的教学。

  出示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三位同学读一读,再齐读。看看图画,说说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指导读出红色的枫叶,和金黄的果实的色彩之美)

  3、天空中也有好看的景色呢!出示图片和词语“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做一做动作,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4、从上空向下看去,你看见一怎样的景象呢?“秋高气爽,山河壮美”,配合图片,感受秋日天空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大地开阔壮观。带着感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秋天到,田里,果园里都大丰收啦。(出示庄稼,瓜果丰收图片和词语“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谁能读出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指名读,小组赛读。

  6、最后出示两幅图,这丰收的果实是怎样得来的?相机释义“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收获了这么多粮食该怎样保存?秋收冬藏:秋天收获,冬天贮藏。

  7、同学们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词游戏:用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画面,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8、与小伙伴合作朗读。

  四、师生共读,体会秋情

  1、秋天的图画色彩斑斓,秋天的果实无比香甜,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美好的秋天吧!师生合作,齐读12个词语。

  2、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出这些词语。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呈现12个词语,,用红色字体显示本课的11个生字,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2、游戏:摘苹果:读对一个生字或一个词语,就能摘到一个香甜的大苹果。

  3、说说书上”我会写”的田字格里哪个生字最难写,容易写错。请同学提醒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师重点指导“尽”和“层”,分析字字形,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师范写,提醒学生两个字应该区分的地方。并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笔画的起,落笔位置。

  5、生书空后,自己描红田字格中生字,练写。(提醒学生写字时的正确姿势)

  6、展示评议。

  六、作业布置,课外拓展

  1、积累背诵文中的12个词语。正确书写生字。

  2、课外,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抄写下来。

  3、到大自然中,感受秋天,把你眼中最美的秋景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8

  给动物喂食

  目标:

  1、 能说出动物的名称及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名称。

  2、 练习发音:吃;学习语汇:小猫、小鱼、小狗、骨头、小兔、萝卜。

  3、 喜欢小动物,并愿给小动物"喂"食。

  内容:给动物喂食

  过程:

  1、 小儿扮演小动物进入活动室,寻找其它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

  2、 引导小儿观察大教具,学习词汇。

  (1) 找出小猫,学习词汇:小猫、小鱼。

  (2) 找出小狗,学习词汇:小狗、骨头。

  (3) 找出小兔,学习词汇:小兔、萝卜。

  3、 集体玩游戏《给小动物喂食》,练习发音:吃。

  (1) 小猫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小鱼。

  (2) 小狗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骨头。

  (3) 小兔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萝卜。

  4、 操作游戏。幼儿每人一份教具,分别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放进小动物的"嘴"里,并说出动物、食物名称和"吃"的音。

  5、 活动结束,让幼儿学习收拾学具,请幼儿把小动物送回“家”。

语文教案 篇9

  探究目标:

  1、识字教学中,了解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积极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2、认识14个生字,学会“工”等8个字。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的必要性。

  探究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探究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里面都有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导入:有个小朋友叫单单,她想叫我们去参观她的小天地,你们想去吗?

  二、揭题,认识“的”。

  1.学生读课题。

  2.解释“的”的意思。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多种方法认读。

  三、指导看图,结合识字。

  1.师:单单告诉我,她很勇敢,自己一个人睡觉,我们去看看她的房间里有些什么呢?(出示挂图)

  2.学生自由发言,出示生字卡片。

  3.各种形式读。(小组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4.去掉拼音认读并组词。

  5.教师指挂图上的.物品,学生说词语。

  四、结合生活识字。

  1.小朋友,课余时间,周末时间,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2.单单的课余生活可有意义了,我们看她都干了些什么呢?(看挂图,说词语)

  讲故事、写字、画画、做手工、看书读报

  3.学生自由读。跟老师读。

  4.找出要写的字,圈出来。

  5.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6.反馈。比赛认读。

  五:游戏激趣,巩固认识。

  小鸭子回家(学生分组游戏):字宝宝们给小鸭回家的路设了障碍,会认一个字就解出一个障碍,前进一段路。哪组最快认完字,那一组就胜利了。

  第二课时

  探究目标:

  1、继续巩固识字,认清字行。

  2、学习写“工”等8个字。

  3、总结延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探究准备:

  各种活动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并组词。(黑板上画两棵苹果树,每个苹果里贴一个字)

  (1)指名上来摘苹果,要会读会组词:

  (2)还要教全班小朋友读记。两点做到的小朋友才能把苹果摘下放进“筐”里。

  2.以“贴邮票”的方式,进行认字组词练习。

  3.出示本课的生词卡,再次认读。

  二、总结延伸

  1.想一想,单单告诉我们她经常参加哪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呢?(指名反馈)

  2.出示图,问: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什么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作用呢?

  3.说说,还有哪些活动,对我们有帮助呢?(学生自己发挥)

  4.教师总结,激励学生多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增长才干。

  三、指导写书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要求生认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强调部分字的笔画,书写并示范,特别是“笔”“读”“画”等。

  4.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选出美观及不足的字,让生评选。

  6.学生再练习。(教师注意提醒坐姿,握姿)

  四、拓展训练

  今天回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两件有益的活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