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由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通过多元朗读,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
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方式的联系,体会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
乐学善思
办法课本剧表演(三名学生,表演我、妈妈、爸爸)
教学流程
1.导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两股“风”在影响着我们,一股是妈妈的“顺风”,一股是爸爸的“逆风”。其实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饱含着父母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起感受作者是怎样小心地把握父母这两股不同的风呢?板题:10美极了与糟透了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并找与“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个词组的句子,画上横线。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这两个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5.组内互读,从文中找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来对作者有着怎样影响的有关语句,相互交流。
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感情朗读对作者影响的句子,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7.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生本节课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课文,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对巴德的的?
板书:
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母亲父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 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读音节的方法。
情感目标 学会拼读“b p m f”与“u、o”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难点 掌握拼读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法、朗读、背诵、练习、读书指导、讨论、启发、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b p m f ”的音形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的图
(1)引导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问:这个字母念什么?学生试读“b”。
(3)讲:听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些,发音时,把两片嘴闭合,把气憋住,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双唇就是“b”的音。
(4)教师范读。
(5)学生学读,体会发音方法。
(6)开火车读。
2.学习“b”的形
(1)引导学生提问:怎样记住“b”的形?或“b”与图中的哪一部分很像?
(2)你们能编一个记忆“b”的小儿歌吗?
拉开天线听广播“b b b”。
右下半圆“b b b”。
6字“b”。……
3.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二)学习“p”的音形
1.出示“p”的图
(1)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学生试读字母“p”。
(3)讲:发“p”音时,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注意
“p”比“b”的气流强,把气送出口外注意也要读得又轻又短。
(4)教师示范读。告诉学生“b”不送气,“p”送气。可以用一页纸
放在嘴前,看纸的颤动大小作区别。
(5)学生随读体会发音要领。
(6)发纸条,试验比较,区别发音。
(7)指名读。
2.学习“p”的形
(1)学生提问:字母“p”与图的哪一部分很像呢?
(2)谁愿意编儿歌记忆“p”的形呢?
右上半圆“p p p”。
端起脸盆把水泼“p p p”。
路灯“p”。
3.指导书写“p”
(1)认识基础笔画:下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p”的书写,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观察后同桌同学说一说?
(3)学生独立书写一个。
(4)教师选择一位同学书写的字母在投影上进行展示。
你认为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太好!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竖从第二条线起笔写竖,到第四条线上面一点停笔,然后再写右半圆。
(5)学生结合书中的范字进行对照比较,修改!
(6)学生再独立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学习“m”的`音形
1.出示“m”的图
(1)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做过摸人游戏吗?
(2)这个字母怎么读?
(3)发“m”音时,双唇闭拢,把气赌住,气流从鼻子里出来,声带有些颤动。教师示范读。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方法。
(5)开火车读。
2.学“m”的形
(1)看图说说怎样记住“m”的形?
(2)编记忆小儿歌:两个门洞“m m m”
3.指导书写“m”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学生书空。
(3)请同学观察书中字母“m”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
(4)教师范写,强调“m”占中格,注意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展示书写好的,有进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习“f”的音形
1.学习“f”的音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借助“佛”的音读“f”。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
(3)学生体会读。
2.学习“f”的形
(1)怎么记忆“f”的形呀!你们见过拐杖吗?
教师出示拐杖,帮助记忆“f”的形。
(2)编记忆“f”的小儿歌:
爷爷拐杖“f f f”。
一根拐棍“f f f”。
3.指导书写“f”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观察书中“f”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写到中格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横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教学总结】
《b p m f》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引领同学们走入拼音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视频讲解知识点,让学生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掌握了yi wu yu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2、善于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指读、开小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加强巩固知识点,力争做到查缺补漏,让每一个孩子都顺利掌握知识点。
3、注意善于组织管理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纪律情况,提醒走神的学生及时回到课堂中去。
不足之处:
1、小习题的设置只让同学在台下说,有的同学并不明白究竟具体哪些是韵母,哪些是声母,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可尝试通过让学生上台来指读的方式完成小练习。
2、关于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分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孩子过高,孩子对于分类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
3、在教学声母时候要求干脆利索,但是教学韵母时应该要求读完整,这一点的要求有所欠缺。
4、大声读并不等于喊,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但不是大声喊。
5、整个课堂最后可以尝试安排书写或者小游戏的互动等,做到有效穿插结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梵高的伟大精神,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占有、删选资料,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节选自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而在上课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地去查寻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有的学生甚至买了《渴望生活》一书,全文阅读。学生主动地得到了大量资料,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成“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在弄清传记文学特点的同时,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屏幕上出现一组梵高的画作,有灿烂的向日葵、旋转的星空、奥维尔教堂、塞林莱斯大道、绿色的麦田……最后画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时期的四幅自画像,随着画面逐渐淡去,形成背景,出现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过商人、传教士,后自学作画,其画风曾为野兽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杀。
(课堂效果:选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这两位伟人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一样的精神,借助音乐和图画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
老师导入课文:这就是梵高,欧洲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个从不向命运屈服,用生命谱写辉煌的英雄。妙手丹青无人赏识,在极其孤独和环境中从事绘画,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被誉为“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屏幕出现一本书,封面有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几字。随着书本的自然翻动,最后定格在第八节,也就是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
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为:(1883----1885)梵高在纽恩南休养身体,写生描画,但村里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认为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驱赶。但他坚持作画,最后终为布拉邦特农民画出属于他们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课堂效果:问题并非很难,但要学生回答完整并不容易,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最终得到答案。比如学生快速阅读后很快能找到区别,材料语言简洁,只是对梵高这段生活经历的概述,而课文则是生动详细刻画了梵高这一人物形象。老师可让学生二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使课文生动形象的呢?当学生找到答案之后,再让学生三读课文,思考作为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思想活动呢?老师可提醒学生,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曾参阅了梵高与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并到梵高生活过的地方去采访熟悉他的人。所以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最终归纳出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三、拓展与延伸
屏幕出现一组画作,方便学生阐述观点时运用。这部分完全是由学生自由畅谈,学生因已查寻资料,有了知识基础。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评价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师只是适时作一些点评。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
A、我们在查阅这位巨匠的资料时,一直被他的一种精神所感动,因而在我们眼中,他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位胜利者。他那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人折服,虽然太多的人都有不理解他,但他却从未停住自己的脚步。他失去了许多东西,例如优越的生活、美好的前途、甜蜜的爱情……留给自己的只有贫困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比如为画《吃土豆的人》他画了成百幅的农民农妇肖像图。可以想象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背后沾满的是汗水和辛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我们认为梵高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显然与他的天赋有关。资料告诉我们,梵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完全是通过自学,从事绘画时间也比较短,只有十年,但成就斐然。如果没有天赋的话,他苦干十年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位画工而非画家。梵高曾为报考神学院刻苦读书,每天学习时间长达十至十四个小时。但最终是一无所获。所以,教会中少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传教士,而画坛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C、我们认为梵高伟大成就的背后还站着一位默默奉献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奥,所以热爱梵高的人不能忘记他。没有他数十年始终如一的支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梵高也许早就放弃了,毕竟他还是需要面包、咖啡、画笔和颜料。那些旷世之作就不可能存在了……
D、从梵高的作品,我们发现创新才有发展,才能有突破。他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表达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比如课文所提及的寻幅作品,他就是将整幅画创新地涂抹成土豆的颜色……
E、许多都是从画家的梵高说起,而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中的梵高。他在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上层人物眼中是偏执的,敏感而易怒的。但他在下层人民眼中是善良的、无私的、热情的。在博里纳日矿区做短暂的传教士工作时,他竭尽所能地帮助当地矿工,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支助他们,自己常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所以当地流传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后来他作画,画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底层人民,有矿工、农民、织工、邮差甚至妓女。他觉得他们才是美丽的,他将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他们……
F、我们这个小组是从梵高自杀行为进行研究的。很多人认为他这一行为是懦弱的,是逃避痛苦的举动。但我们却用英雄来称呼他。因为他早将自己的生命与作画联系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身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对他而言,作画就是生命,如果不能作画,他与行尸走兽无异。所以最后当他疯狂地无法作画时,他只能选择死,他英雄般地举起了枪……
学生讨论由于时间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梵高自杀行为的探讨使许多学生又有新的看法,这可布置到课外讨论,还可以写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四、授课结束
以一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动感的音乐小电影作为结束。
(课堂效果:学生始处于梵高作品之中,不仅感受他伟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图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业]
1、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或阅读其他传记文学,加深理解传记文学的有关特点。
[板书设计]
材料:简洁,是概述
课文:详细、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梵高这一形象
归纳总结: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课后小结]
尽管这堂课的前期准备费时达一个月之久,学生们所得到的东西远不止这堂课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一、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这种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二、他们学会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三、通过阅读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四、同时真正吸取了文中的养料,在对人物的分析和探讨当中深受教育,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勇往直前。五、这堂课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是受益匪浅的。老师不能仅关心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也应多方面学习,充实自己,未来的教师是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
语文教案 篇5
《变脸》是由有着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创作的一部文学剧本。那么大家知道九年级语文《变脸》教案要如何写呢?下面来看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屏导入:观看川剧变脸片断
(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川剧变脸艺术
(2)师媒体展示:川剧变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导语: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来的“孙儿“拉开了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面对生活的捉弄,老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变脸的?
(二)〈〈变脸〉〉剧情介绍
资料助读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时,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的描绘出了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内心冲突。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
(三)分解色朗读,整体感知
(1)找四名学学生读人贩子、狗娃、水上漂,其余学生读帮腔人。了解剧情。
(2)积累词语:预习成果交流
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糍粑(cíbā):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初读课文,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打鼾(hān):在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舌与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盘缠(pánchán):路费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水鸟名,翼大尾短,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绿鹭等。白鹭又名“鹭鸶”,羽毛纯白色,顶有细长的白羽,捕食小鱼。
打牙祭:指吃肉等荤菜。
怡然自得(yì):形容自在舒适惬意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也作“捏手捏脚”
交流联词写话
主要看学生写话中用词是否准确、通顺。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剧情。
明确: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四)精读课文
(1)细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好的情节用笔划出并阐明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真所谓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的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二课时
这场戏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一)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2)说话训练:要求学生用“情节美,美在 ”句式,领略情节的魅力。
(3)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讨论: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小结:在这场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导语:这场戏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细节的刻画,以丰富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
(二)欣赏形象美
(1)分角色表演,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
(2)请演员谈对角色的理解
明确:狗娃──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水上漂──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讨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现在人的思想
小结:这场戏注重心理的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示人物性格,剧中塑造了狗娃和水上漂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导语:戏曲中的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情味十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欣赏语言美:
(1)学生自选片断品味
(2)反复读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句子,体会哀伤、痛苦的悲惨心情。
讨论:体会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丰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造就。
(四)课堂活动:欣赏脸谱
(1)展示川剧变脸中常见的脸谱。
(2)课件:播放歌曲《唱脸谱》MTV;
(五)布置作业
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读诗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读诗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肤色的少年儿童共同庆祝“六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了解人中的不同(5分钟)
1、教师出示挂图: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有的跳舞、有的唱歌……)
2、指明反馈:这个庆祝六一的盛会由什么地方与众不同的呢?(有许多国家的少先队员参加)
3、教师:是呀,世界可大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其他肤色的人呢。
4、观察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和我们的异同。(眼睛、头发、皮肤的颜色等)
5、教师小结:是呀,这幅图中的'孩子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但今天他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他们就像一束束不同颜色的花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
(1分钟)
三、自学生字,读通诗歌(1分钟)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认读。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议,教师强调:
字音:“睁”是后鼻音,“睁”还是卷舌音。
自行:“睁”和眼睛有关,部首是“目”,不是“日”。
(2)朗读诗歌,在诵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3、指名读诗歌,其他学生从准确、流利、语气、停顿等方面评议。
4、集体朗读诗歌。(整齐、流利)
(以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诗歌表达热爱和平的主题)
四、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内容(1分钟)
1、学生自由读诗歌,想想诗歌共几节,标上序号。
2、指名反馈,然后按节分组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第一、二节、第三、四节与第五节分别写什么?
4、集体反馈。
(1)第一、二节:眼睛不同,但睁开都能看见太阳;
(2)第三、四节:头发不同,都是漂亮的花冠;
(3)第五节:不同的孩子都是美丽的花束。
5、按节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读中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读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时总结(1分钟)
不同的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他们的眼睛、头发、皮肤、生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又都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眼睛所看到的同是一个太阳,和我们一样,世界各地的孩子都是自己祖国最美丽的花束。
六、堂清题:5分
1、看拼音,写词语。
m
ěi lì ɡuǎng dà huò zhě qī hēi
( ) ( ) ( ) ( )
k
ě ài piào lianɡ zhēnɡ kāi huā shù
(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膝( ) 官( ) 亮( ) 爱( )
漆( ) 管( ) 高( ) 受( )
【板书设计】:
头发: 漆黑 金黄
最美的花束
眼睛: 黄或蓝 黑或灰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片段),从中领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2.迁移运用《明天,我们毕业》表情达意的方法完成习作。
3.通过,激发学生对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例文和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或其他人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含书面习作)
四、教学用具: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再过一个月,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和同学书。今天,我们就来写一话别的。
板书课题:话别--写给......
二、引导审题
1.看到文题,你先想一下,你的心里话要对谁书。
2.把题目补充完整。
3.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个人。
5.讨论:这就是说文章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此外,要注意的是”话别“,所以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学习例文。
1.怎样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有真情实感呢?我们先看文章的片段,这是吴小亮写给传达室沈伯伯的,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的?
2.自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事?
(2)从这几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沈伯伯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沈伯伯怎样的`感情?
(4)联系例文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典型场景
5.教师:文章抓住沈伯伯为”我“送作业本、打扫校园、迎送同学等具体事例,生动表现了他工作认真、关爱同学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沈伯伯的眷恋之情。
四、指导选材。
1.同学们已经想好了要写给谁了,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有具体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评议。
五、学生完成习作,教师巡视。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复习“征、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3.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强调“团”“迎”字的书写。
3.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动物头饰。
课前准备:小牛贴图课件歌曲“找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有朋友吗?你们觉得和朋友在一起感觉怎样呢?有一头小牛,它也很想找个朋友,于是,它就写了一份《征友启事》。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0、征友启示。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瞧,小牛要来考考你们呢?
3.瞧,小牛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呢!(掌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再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中小牛几次贴出征友启事?(两次)
2.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在写小牛第一次贴出征友启事找朋友。
(三)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3自然段)
1.请学生们小声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能不能找出第一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2.指名读。(投影出示“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欢迎联系xxx”)
3.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指导: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条件呢?
4.教师小结:是的.,小牛正是因为自己喜欢做这些事,所以它希望它的朋友所有的这些事情都能做到。
学习第3自然段。
1.师:那么这张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小动物们有什么反应呢?看课件说话。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你会边跑来边想些什么呢?看来你的心情很-----兴奋!
5.师:谁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自己试试吧!指名读,齐读。
师:可是,看完了,小动物们是什么样的了呢?看小动物失望离开的课件,说话。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吗?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中的一员,此时,A、(戴上头饰)请问,你是小山羊吗?你为什么走开了呢?为什么还要摇头呢?B、你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呢?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
一二组读兴奋的句子,三四组读失望的句子,读出对比来。
师:瞧,第一份征友启示的结果就是:小动物们兴奋而来,失望而去,而小牛,也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它只好去找老牛诉苦,他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来为这句话加上小牛的心情描写:小牛————(失望、伤心、苦恼、奇怪)极了,跑到。
(生加上补充心情的词语读第四自然段“诉苦“部分)
师评价:我听出了你的失望;没有找到朋友的小牛多么伤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齐读四段。
10.是啊小牛为什么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如果你在小牛旁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11.教师小结。
学习5、6自然段。
师:听了小牛的怨言后,老牛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出了第二份征友启示。(课件出示)
1、谁来读读?
①.那这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课件出示: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②学生找不同。
③师:学生边说,老师边点出不同的地方。多了这些词,意思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是的,第一份征友启示需要做到吃草、玩耍、晒太阳、耕田这么多方面,可是第二份征友启示只要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和小牛做朋友了。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
⑤男生读第一则征友启事,女生读第二则征友启事,读出两则征友启事的不同来。
5.对比着学习第二张征友启事贴出后的热闹场面。
①师:第二张征友启事刚刚贴出,小动物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
②师:是啊,多热闹哇!怎样围才是“团团围住”呢?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动作。
③老师来当小牛,请五位同学来当小动物,表演下“团团围住”这个动作。小动物们把小牛团团围住,会说些什么呢?请位同学读一读他们的话。
②在这四句话里,分别都有一个字,它们的意思很相似,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同、跟、陪、和)
请学生用四个字分别说一句话。
④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丰富多彩呀!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真有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之处,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来,我们分组来读读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的话。
⑤学生齐读。你们听,小牛找到了许多朋友,它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欢快的歌儿,我们也一起唱唱吧!(放儿歌:找朋友)
(四)拓展想象。
师:小牛这时候可高兴了,他唱完歌,又兴高采烈地又跑去见老牛,猜猜看小牛会对老牛说什么。(礼貌;名理)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才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五)练习说话:
你想有更多的好朋友吗?
想不想写个征友启示,那你会怎么写?
下课!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第一次无,考虑自己,想到别人,第二次许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