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3 19:01:1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白衣天使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献身护理的南丁格尔

  护士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1820年出生于意大利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年幼时,随父亲侨居在英国。长大后,自愿放弃安逸舒服的生活,随军到前线率领一班护士去做救护伤员的工作。当时用品奇缺,卫生极差,而且耶里的医生对她还抱有敌视态度。但她抱着崇高的理想,战胜了一切困难,她的努力,竟使军医院面貌改观,以致士兵们都称她是“提灯女士”。1856年,她被提升为军医院妇女护理部总监。次年,由于她的努力,成立了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又在当年建立起军医学校。1860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圣托马斯医院内建立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她又创立了助产士及济贫护士的培训工作,她的成绩卓著。

  一位大家的闺秀,在家丰衣足食,自己可以不动手,还有婢仆来伺候,岂不快乐终生吗?但为何南丁格尔放弃享受,反而自找苦受,去服事脏污累人的病人呢?这还要请南丁格尔自己来回答。她在1850年的日记中写着下面这些话:“我今年刚好三十岁,正和耶稣开始出来传教、奉行他的使命的那一年的年纪相同。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做儿戏的事,不能再有无谓的思想,不能再谈恋爱和婚姻。主啊!求你使我今后常能想到你的旨意”。

  原来南丁格尔有着更高的目标,她的虔诚信仰使她发出了炽热的爱,她效法耶稣去服务有疾苦的人。她曾给她的姑母写信说:“无论什么事,必须以天主的爱作基础。谁能说基督所受的痛苦不是残酷无比的呢?而他所得到的幸福,也必定是非常的。工作,努力工作,知道天主必领我们走上成功之路。中间并不掺杂着丝毫虚荣心,完全出于一片爱主的热诚,试想这样的工作何等令人羡慕!”

  青春为一般人是宝贵的时刻,美好而甜蜜的时刻,但南丁格尔却认为它是危险的时期,她为没有被这时期所伤而感到高兴。在1851年他给父亲的信中写着:

  “我高兴我的青年时期已经过去,更喜欢它永远不再回来。这完全是无知和受束缚的时期,充满了不能成功和幼稚的思想。希望今后我真正能占领我自己”。

  她很注意善用时间,她在日记中写着:“这是旧年的最后的一日,我高兴这一年已经过去,可是我确定这一年并不是虚度的。我把我的宗教信仰从头到尾检讨了一番,我已渐渐能认识上主了”。

  她的事业心是从小就有的,并且非常强烈,她的日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今日的思想和希望是从六岁起就种下的,这并不是我强装出来的。我以为世上最不可少的,乃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门事业,这事业必须是社会上最需要的,而且能使我将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上面,这是我日夜希望的。有一时期,我曾热切想受大学教育,得高深的学问;可是这不过是暂时。我毕业唯一的志愿就是看护事业,万一这志愿不能成功,就专心办教育事业,我所想办的教育是对堕落的人,而不是普通年轻人。”

  南丁格尔做事只是为天主,不图人的赞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国人民准备欢迎她的归来,政府还派一艘战舰去接她,她婉词拒绝了。而于1856年八月的一天,一个人悄悄地回到了伦敦。1907年英王爱德华赐她最高荣誉勋章,她并不重视,只静居乡间,一心关怀护士训练工作的推展。1910年南丁格尔去世了,按照她的遗嘱不举行国葬。而她的事业则永远流传下来,英国人为纪念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抢救伤员而闻名于世的南丁格尔,特在十英磅的票面印上了她的图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衣天使》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涵。分组讨论交流。

  三、熟读感悟: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分组讨论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南丁格尔为什么要作护理工作?她身上具有什么品质?

  四、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你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涌现出那么多白衣天使,非典是一次人类与疫病灾害的较量,虽没有敌人的攻击,却有病魔的来袭;虽没有可怕的战争,却有殊死的搏斗。面对非典型肺炎的威胁,我省一部分护士已经走上了战场。她们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她们比寻常人更知道病魔的凶险,也有与寻常人一样难以割舍的亲情,但她们临危不惧,义无反顾,以自己弱小的身躯,光大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用真诚的爱心谱写着新时代可歌可泣的篇章。她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赞誉。

  二、熟读感悟:

  在熟读的过程中感受南丁格尔的高尚品质,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资源开发:

  在去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白衣天使,你能够说出他们的名字吗?把他们的事迹讲给同学听。

  四、拓展阅读:

  把听到的故事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中。

  “5.12”国际护士节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的创始人—英国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生于意大利的历史名城佛罗伦萨,后来随家迁居英国,她幼年时就怀有一颗仁慈而美好的心灵,鄙弃养尊处优和无聊的社交生活,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毅然于1850年离家去普鲁士学习护理,接受短期的医护训练,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职。

  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英国战地医院管理不善,条件极差,又没有护士护理伤病员,士兵死亡率高达50%以上,南丁格尔得此消息后,立即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四所战地医院里进行服务,当时,前线药品缺乏,水源不足,卫生极差,但她毫不气馁,竭力排除种种困难,为伤病员解决必需用品和食品,组织士兵家属协同工作,增加他们的营养,从而使战地医院面貌改观。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使伤病员的死亡率下降到2.2%,她的功绩顿时传播四海。

  南丁格尔亲切慈祥,热爱伤病员,工作严肃认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夜以继日地忙碌。在黑暗的深秋,她手持油灯巡视病房,无微不至照看每一个伤兵,卧床的伤兵感动得躺在床上亲吻着落在墙壁上的她的身影,表达对她的敬意和热爱,并一致称呼她为“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地为伤病员所做的忘我奉献,激励了后来不久成立的红十字会的成员,也正体现了他们的人道宗旨。因此,在她生前、国际红十字会在1907年的伦敦大会上就设立了南丁格尔奖,作为鼓励各国护士的国际最高荣誉奖。1912年,即南丁格尔死后第二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九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正式确定颁发南丁格尔奖章。

  1912年,为纪念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业绩,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以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作为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纪念南丁格尔举行各种活动的日子。最初称“医院日”(HospitalDay),也称“南丁格尔日”(FlorenceNightingaleDay),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NationalNurseDay)。在这一天大力宣传护理工作,鼓励护士学习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献身精神。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通过养花而对学生进行的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板块的全部内容之后,通过自己动手或者留心观察周围人是如何养花的,再和别人进行交流,表达养花过程中的趣事。这次表达共分为四部分:实践、观察、想象和综合交流。在这次表达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养花,观察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养花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与别人共同分享。可以观察别人是如何养花的,把每次的观察记录下来,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植物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自己动手养花,或观察别人养花,并做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和花儿交朋友。

  1、开学初布置每人养一盆花。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它?

  2)我们全班每人都养一盆花,比比,看谁的花养得最好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3)同学们想一想,养花得需要做什么?你们有信心天天这样做吗?

  2、认真观察。

  1)每天都要观察花的变化,从种子到胚芽到幼苗到小苗。把花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

  2)把养花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在日记本中。

  3、定期交流。

  1)召开养花经验交流会,把养花过程中发现的植物生长的变化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2)半个月时拿到学校来同学们参观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养花的。

  3)把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和同学交流。(如:你养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和花说过悄悄话?你的花有高兴和伤心的时候吗?)

  4)先和小组同学说,注意语抓住“趣”去说。

  5)指名说,注意表达时语言流畅,有条理。

  6)动笔把趣事写下来。

  7)写完以后读一读,看是不是通顺。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展示

  1)把花拿到学校来看看谁养的花最好?在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大家参观,选出最受欢迎的花。

  2)把自己在养花过程中的记录拿出来展示,选出“最佳园丁”。表格如下:

  三、老师总结。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动物的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字,认识1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可以分辨方向,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甚至还超过了人类呢!想去看看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指名读。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3、 《动物的远游》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根据回答贴出动物图片)

  4、 现在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对于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 复习巩固

  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四、 指导书写

  1、 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最难写的字是哪几个?应该注意什么?

  2、 老师范写,学生练习,师辅导,强调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请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远游的本领。

  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把文章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介绍动物远游本领的词句画下来。

  2、再读课文,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 师出示表格,学生答后填表,了解不同动物的本领。

  4、 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在小组内表演,展示不同动物的本领。

  5、 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表演,进行比赛,看看哪组介绍的`动物多?

  6、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动物远游有了很多了解,那能读读吗?

  7、 表演读:谁能戴上头饰来读?

  三、拓展延伸

  1、小小的蜜蜂,鸟类,三文鱼等这些动物认路的本领确实令人惊诧,你还知道哪些?

  2、上网查询有关动物的知识,办一个关于动物的小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远游

  蜜蜂 回家从不迷路

  鲈鱼 有一定季节性和归路性

  鸽子 燕子 认路本领惊人

  三文鱼 耐性和毅力

  夜莺 认路本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成语接龙的规则:

  ①先请一位同学做主持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②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个成语;

  ③别的同学接说成语,接说成语的首字必须是上个成语的末字。(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2.练习。

  (1)一位同学做主持人,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

  (2)主持人请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个成语。

  (3)其余同学以“开火车”或抢答的形式接说成语。(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4)如接不下去了,可换一位主持人,按以上方法继续。

  二、教学第八题

  “林”字的写法:用左紧右松的方法处理这个字比较容易。两边同是“木”字,右边比左边大、高;左边的“木”字最后一捺改为一点;右边的撇插入这个点的.下面,中间也显得紧凑一些;右边的捺就要写得舒展一些,两短横不要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学会避让;两竖都是垂露竖,都要回锋收笔,不能有钩。

  “颗”字的写法:这是一个可以按里收外放的方法处理的字。左边“果”写得窄一些,中间一横略向右倾,右边留得比左边短,最后一捺改为一点,都是为了与右边避让。右半边的“页”字下面的竖撇则插入左半边的点下面,使得这个字中间更加紧凑。另外左边的“果”中间一竖是垂露竖,要回锋收笔。

  板书设计:

  练习5

  成语接龙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