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6 12:37: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坳、摩”等4个字,会写“蹈、摩、扮”等8个字。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情。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引出课题:新年来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

  (二)朗读感悟。

  1.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问题切入。

  A.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

  2.学生交流。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三、练习

  1.根据要求写出词语。

  (1)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表示“说”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反义词。

  俊俏( )张开( )结实( )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板书设计:

  新年来了

  快乐

  拥抱新年

  拥抱明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酬谢、叮嘱、发誓、倾盆大雨”等词语。

  2、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3、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阅读一些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民间故事吗?(交流)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的《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报答、酬谢、崩塌、千真万确

  指名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出示图片,这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读后交流、板书: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

  经过:海力布得宝石

  结果: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4、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己准备

  交流

  三、深入文本,感受、探究人物品质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感人之处。再仔细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交流:

  (1)第2节

  他热心帮助别人……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敬爱他。

  指名读齐读

  (2)第3——6节

  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指导朗读对话

  (3)第7——9节

  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

  (重点指导朗读,抓住海力布的语气和心情:急切——焦急——镇定)

  海力布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指导朗读)

  ……

  3、从使你感动的地方看出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板书)

  齐读最后一节

  3、海力布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能够流传千年呢?

  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想像奇特丰富,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四、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2、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过了不知多少岁月,有一天,小白蛇来到人间,她要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板书设计:

  救龙女受感谢热心助人

  25猎人海力布得宝石知灾难

  救乡亲变石头舍己为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教学时应避免繁杂的讲读分析。这堂课我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学习指导: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二、指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整理故事内容。三、根据记事的三要素,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收效不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就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蒲公英》(苏教版第五册)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所作的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在选择人选生道路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指导,脚踏实地地做人,这样才不至于浪费自己的一生。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降落伞们随风飘荡;第二自然段写太阳公公对他们的亲切嘱咐,第三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选择,第四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结局。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动画,画面音: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儿纷纷出发。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蒲公英的孩子们纷纷出发,你们知道它们去干什么吗?

  生:传播种子

  师:对,在它们播种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题目就是:蒲公英

  板书课题: 蒲公英

  点评:以动画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及从旧知识来设置悬念,揭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二类词语,抽读,再齐读。

  2、出示要求掌握的词语,争做小老师领读,从几位同学中选出一位“最佳小老师”,得到一颗红五星。

  3、请同学进行新旧生字的比较,说说哪些词容易写错,应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描红。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来读,其余同学认真听,指出优缺点。

  点评:本教学片断打破了以往只是由老师单方面提出易错字词并进行强调的教学常规,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比较,并及时练写,注意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组织评议,引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配上动画朗读课文。

  3、出示句子:

  “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落降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师:这句话中说什么东西可爱?

  生:绒球。

  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还觉得哪些东西可爱?

  生:……

  师:这么多可爱的东西,谁能用“可爱”说一句话?

  生:奶奶家的'小鸽子真可爱。

  ……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东西可爱,也可以说可爱的什么怎么样。谁来说说看?

  生:可爱的小白兔在吃青菜。

  ……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可爱”这个词安排在句子当中,可以说哪儿有可爱的什么。

  生:奶奶家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师:小朋友看,“可爱”这个词的脾气多好,它可以在句子末尾,也可以在句子开头,还可以在句子中间。其实,我们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词都和“可爱”一样,能变动位置。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在用词造句时,尽量多考虑给它们多安排些位置。

  评点:在这个指导造句的教学片断中,教师由课文中绒球的“可爱”,引到生活中一些东西的“可爱”,非常自然。利用“可爱”说话,兼顾到在前、在中、在后的位置变化,提示造句时给词语多安排些位置,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找出课文中人物语言,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人物的语言,读一读。

  2、细读太阳公公、降落伞和另个两个小降落伞的话,

  ①太阳公公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金光闪闪的地方,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太阳公公的话有没有读懂。

  出示卡片,让学生填一填: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能去,不能去。

  师:但是,太阳公公是这样说话的吗?

  生:不是。

  师:他是怎样说的?(指几名同学读一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要注意读出“亲切”的语气。)

  师: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他们是怎样说的?

  分别出示以下三句话:

  ①“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②“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③“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3、指名读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评议,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第一颗小种子轻视土地、向往沙漠的语气和第二颗种子得意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对话。

  5、抽几桌起来朗读,评出最佳小组,得红五星。

  6、前后四人一小组朗读课文3-4节,可小组商量决定采用什么方式。

  7、抽2~3组朗读,评出最佳小组。

  点评:通过反复的朗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分角色等),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言,为复述课文打基础,同时,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并采用最佳机制,不使学生有厌烦感。

  二、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说法和做法各不相同,它们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指名说说有什么结果。

  3、小组讨论:它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4、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故事表演

  1、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我们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在下次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让其他的同学也得到启发,好不好?那怎么演呢?现在要请大家来当小导演,为我们的演出出谋划策。如果谁提的建议最多最好,那他这将成为我们班的最佳小导演。要想当上最佳小导演有一个窍门,那就是认真读课文,一定要认真读课文,才能导演同学演好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该怎么演。

  2、学生读课文提表演建议,同学评选出最佳小导演,奖一颗红五星。

  3、分大组练习表演。

  教师指导:

  1、语言要通顺,所以第一步要熟悉台词。

  2、加上动作,表情,可适当加入想象。

  4、小组表演,评选出最佳演员,分别得一颗红五星。

  点评:学而能用,懂而会用,活学活用,这是学习语言的目标。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使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通过让学生争当最佳小导演.最佳小演员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四、延续故事

  1、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的种子茁壮成长,它们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秋天,它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请你来当一回蒲公英妈妈,嘱咐一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它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沙漠?

  2、学生练习说话。

  3、评议,选出最佳学生。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也意在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的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新意:

  (1)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竞赛性朗读、示范性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出语感,为理解课文、表演故事提供了必要有铺垫。

  (2)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学生要争当最佳小导演,势必要去仔细读课文,才能设计好动作;最佳小演员要把这个故事演出来,也要认真读课文,用心记台词。这又促使学生去认真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3)在竞争中加强合作:通过评选“最佳”活动,创造竞争机会,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而小组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地探索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

  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

  株一般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祖母)亲情

  两特殊劳人的荫蔽者慰安者(乡亲)乡情

  株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

  胶片二胶片三

  眼前树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2.继续培养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全文,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以“年轮”为例,“年轮”是指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种种原因,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年轮数与树龄相当。

  2.在了解了年轮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讲什么叫年轮的一段课文画下来。

  3.指名读第5自然段。

  4.出示句子:

  “长一岁,就画一个圆圈,再长一岁,就在原来的圈外再画一个圈。人们把我画的圈叫年轮。”

  5.指名读句子,说句意。

  让学生通过这两句话,了解两个意思。

  (1)什么是年轮?

  (2)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的.年纪。同时学生阅读这个自然段。

  (3)要从中了解用年轮判断树龄的科学性、可靠性。

  6.教师出示年轮图片,让学生判断树龄。

  7.联系实际,理解“树冠”一词。在字典中“冠”是指帽子,“树冠”即是指树木主干上端长满枝叶的部分。教师可采用出示树木的图片,让学生判定树冠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8.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可以转动的磁针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讲课中,教师可直接出示教具指南针,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词语。

  (五)读题,设疑,了解课文内容。

  1.读题设疑。

  (1)文中写的是谁和谁在说悄悄话?

  (2)什么是悄悄话?

  (3)它们说的是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运用童话形式,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介绍科学知识。说明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教师可借助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①人物:老槐树和小槐树。

  ②悄悄话:原意是用很小的声音和人讲话,只让对方听见,而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把槐树树冠被风吹而发出的沙沙声当作悄悄话。这是把树人格化了。作者采用这种拟人的写法,可以引人入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③说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写的是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内容包括如何计算年龄和枝叶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稀疏的原因及如何记录气候的变化。

  (六)读题、解疑、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练习第1题第2小题:

  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2.讨论: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的?

  (1)让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

  “因为年轮也是个准确的指南针,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

  3.引申思考:年轮为什么会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密集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速读下文,找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4.指名读句子。

  “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的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

  5.讨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重点句,要让学生弄清,年轮不仅可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而且还可以记录气候。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的冷暖有直接的关系。

  6.树冠是怎样帮助人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读这一段,要让学生从中理解人们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大树树冠枝叶的多少来辨别方向。因为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接触阴面多,接触的阳光少,所以枝叶就比南面的少。

  7.引导学生联系推断枝叶的多少与年轮疏密的关系。

  (1)提问:枝叶的多少与年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中学会推理和判断。树木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年份,接受阳光多、雨水多,所以枝叶茂盛年轮也就随树木生长快,长得宽。而在少雨低温的年份枝叶自然稀疏,树木生长慢,因而年轮也就长得密集。

  (2)让学生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气候温暖多雨,树木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因为气候低温少雨,树木_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由于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________。由于北面接触________________少,所以枝叶就________,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树叶枝叶的和________________来辨别方向。

  (七)学生速读课文:

  1.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树木靠年轮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这些事情讲清楚的?

  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向读者讲授年轮与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的。其中小槐树的话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槐树问话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小槐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提问的?应该怎样读?

  3,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小槐树的问话,并请同学评议。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语句的不同语气。

  3.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有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学习课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动画。

  2.“磁石引力实验”“两个地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用具。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

  1.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再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讨论交流,领会内容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a.请小朋友用吸铁石来吸一吸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b.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c.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读文记字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学生自识生字的情况,并进行正音。提醒易错字音:俩(liǎ)、引(yǐn)。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第 二 课 时

  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了解或感觉到的地心引力。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要写的字。(本课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3.师范写“球”“刚”,同时提醒:注意区别“王”与“王字旁”的异同;“足”作偏旁时,“捺”要变“提”;“木”作偏旁时“捺”要变“点”。

  4.学生练写,师巡视辅导。

  拓展实践

  小试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讨论,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试验:跳一跳,看自己能跳多高。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跳”的画面,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那么高呢?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1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一,地球爷爷的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一:比和比例

  【重点】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提问】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2、 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3个问题,思考:

  1、什么叫做比?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什么叫做

  2。略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思考、填空。

  (二)检测(课本第89页的例4)

  1、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个题的式子,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72:96=3:46:8=3:4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什么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看第(3)题的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生说,师小结:

  5、看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若对,问:认为对的请举手。 若错,追问:为什么?错在了哪里?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过渡: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敢不敢来挑战啊?(生:想)

  六、补充练习

  1、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师: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十七)

  第2、3、4、5题

  八、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

  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学生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学生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着重训练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