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3 15:07:2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优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细柳营》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它是这样编排的: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1、细柳营司马迁

  22、古文二则司马光

  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23、公输《墨子》

  24、诗词五首

  采薇《诗经》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送别无名氏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前四篇课文分别出自《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墨子》。它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着作,同时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作为语文教材,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它们的文学价值。因此,教学这几篇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应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细柳营》出自《史记·绛候周勃世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它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在实录历史的同时,还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教学本文的重点就落在了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上。除此之外,《史记》是秦汉时期的作品,距离现在20xx多年,词语的使用、语言的表达都与现代有较大的距离。课文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一些语句的疏通,就成为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教学用书中本单元的设置意图这样写道: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掌握古汉语,而且要通过学习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外,《细柳营》一课的教学建议建议教师:

  1、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较难的字词。

  2、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也很成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3、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加深了解和认识。

  单元设置和《细柳营》一课的教学建议也都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了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上。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本课的教学确定如下目标:

  1、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

  2、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

  二、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

  2、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其中“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课文《细柳营》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较多,加之涉及较多的古代礼仪,疏通文意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传记类文学作品,重点是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因此,“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应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侧重于古文、文章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后一个侧重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提升。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呈递进式逐步深入,在运用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完成一次质的飞跃。

  完成本课教学的三个目标预计两课时,后两个目标计划在第二课时完成。

  三、说方法

  实施教学目标“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读、试译,在试的基础上,老师采用点拨式教学予以点拨。课文中“将∕以下骑∕送迎”、“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两句的停顿,“锐、袭、虏”等词的含义及用法,还有一些表示礼仪的词语,如“持节、按辔徐行、式车、介胄不拜”等都需要老师点拨。

  教学目标“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和“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

  的实施,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遇有疑难,老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结合生活实际”需启发学生把思考的方向指向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

  四、说学情

  本课中关于古代礼仪的知识是新知识,需要老师帮助。其他知识,如: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等,在以往的学习中均有接触,适当加以点拨即可。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曾不止一次学习过,适当引入,便可导出。学生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只要与之和周亚夫进行对照,认识自明。

  五、说教学过程

  讲课选在第二课时,这一课要实施的教学目标是:

  1、说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此文后受到的启发。这里仅就后两个目标的实施过程加以说明。

  实施后两个教学目标预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朗读课文。

  (二)、用现代语言讲述课文。

  这两个环节的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文帝是怎样评价霸上、棘门军和细柳营的'将军的?他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2、周亚夫的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用了那些方法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3、找出文中描写文帝和周亚夫动作、神情的动词,加以品味,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

  4、对照周亚夫,结合自己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想想今后应该怎样做。

  (四)、老师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讲解,加以组织,写在黑板上,学生完成笔记。

  (三)、(四)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意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两步实施,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即环节(三)。之后的交流总结,即环节(四),是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也是为了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习惯和能力。环节(三)中问题“对照周亚夫,结合自己每日的学习、作息、生活,想想今后应该怎样做”,目的在于借助周亚夫将军忠于职守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责任心和敬业的意识。

  (五)、完成课后练习。

  三道练习题,分别分给三个组,学生自主解答,组织答案,每组选一个学生回答,集体参与修正,取得统一意见后,笔记落实。

  此环节意在检查(三)、(四)环节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

  1、总结所学内容。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予以评价。

  意在帮助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也为了把本课所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学生的记忆袋,以备今后的学习。

  六、附《细柳营》课文及译文:

  课文:

  21、细柳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

  汉文帝后一元年的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朝廷就任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河内守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的侵入。

  皇帝亲自到军营慰劳将士。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车马疾驰径直而入,将领用下马行跪拜礼的礼节迎接(送)皇帝。不久到细柳营去,细柳营的将士们个个身穿铠甲,手执利刃,拉满弓弩。皇帝的先行卫队来到营门口,营门紧闭,不能进入。先驱说:“皇帝将(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将军命令:‘军队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来到营门口,营门(依然)紧闭,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自己的符节传令给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亚夫将军见到皇帝的符节才下令打开军营的大门。守卫营门的将士对跟从皇帝的车骑将军说:“将军规定,军营里不能驱车疾行。”

  于是皇帝就命御者按住缰绳慢行。来到营内,将军亚夫手执兵器双手抱拳(对皇帝)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便)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您。”皇帝被(他)感动,脸上带着感动的神情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让人向亚夫将军致意:“皇帝怀着敬意慰劳将军。”皇帝完成慰劳(将士)的礼节后离开军营。

  刚出营门,众臣都表示震惊。文帝说:“唉,我很赞赏啊,这才是真将军的作为呀!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读字母,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图文结合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拼音。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会“z、c、s”,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2.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3.认识“字、词、语、句、子”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

  学会读写z、c、s与zi、ci、si。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我们已经在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多声母朋友,(出示声母卡片,指名认读)有位小朋友想和小刺猬、蚕姑娘比一比谁最能干,让我们一起来当他们的评委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学习声母z、c、s。(用时:10分钟)

  1.学习声母z的读音和字形。

  (1)课件出示画面,问: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2)出示字母卡片z,谈话:把写字的.“字”读成第一声,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z的读音。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老师纠正读音。

  (3)出示四线格,教师范写z。强调书写要点。

  (4)引导学生自由练习书写z。

  (5)组织展示。

  2.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声母c、s。

  三、拼读音节。(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拼音口诀。交流:z喜欢和哪些韵母交朋友?

  2.组织学生自由拼读出示的音节。引导学生练习拼读zɑ、ze、zu、zuo。

  3.组织学生开火车拼读 zɑ、ze、zu、zuo的四声。

  4.组织学生自主拼读c、s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方法同上。

  四、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读准音。

  (1)听老师读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练读。

  (3)引导学生自由练读四声,采用在学习小组中互读等多种形式读。

  2.引导认清形。

  (1)出示四线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范写。

  (2)引导学生练习书写。

  五、学习生字,朗读儿歌。(用时:7分钟)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出示词卡,引导学生朗读。

  2.课件出示儿歌,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试读儿歌,要求圈出5个生字:字、词、语、句、子。

  3.指名拼读红色的音节,适时点拨。

  4.引导同桌互读、小组读、做动作表演读儿歌。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很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简单的话语就能鼓舞他半天,因此,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自己对他们的赞赏。注重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在学习音节的书写时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来说要注意的地方等,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写的时候自然也就容易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

  (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

  六、总结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生物的存亡或数量发生变化,常常会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影响到其他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鹿和狼等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重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流程

  (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二导入新课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老师总结

  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语言及写法品读

  (一)设疑自探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解疑合探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预设问题:

  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

  3背诵名句名篇

  4检查落实

  5小结回顾

  (三)质疑再探

  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问题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

  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六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补充修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检阅》教案12-13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穷人教案10-29

语文教案[精选]09-15

(精选)语文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