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4-13 00:30:44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认读4个字,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难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具准备:投影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柳帘缭绕的三潭印月,俘漾在西湖外湖中央。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三潭印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查字典或者问同学、老师,努力读正确、力争达到流利。

  2、学生练习初读。

  3、检查学生读书。

  4、交流;你又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朋友?学生交流。

  5、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一下三潭印月的美丽。

  6、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三、细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第二自然段:苏东坡多蓄水深挖湖)

  三潭印月什么样?(第四自然段:中秋节的晚上,天上的月亮照在湖面,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火,再蒙上透明的白纸,灯光映在湖水里,就象一个个圆圆的月亮。此时,月亮、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潭印月的美丽?

  (学生自由汇报)

  3、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四、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以及词语,理解相关词语,区分“贮藏”、“蕴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读文章、查阅资料解决疑难。

  教学重、难点:

  学会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准备:

  1.有关书籍。

  2.制作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旅行

  说说“你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

  2.完整板书课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在牛肚子里旅行感觉怎样呢?

  二、初读课文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

  读通课文,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读了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学生自学

  2.交流

  (1)读准字音:ɡú zhù

  骨碌 贮藏

  (2)区别:贮藏 蕴藏

  3.开小火车轮读课文,说说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4.再轻读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呢?

  (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个别疑问,提出最想研究的问题。

  (2)大组绞流

  老师归纳整理、并板书:牛的胃是怎样的?

  牛的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

  ……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读读课文来研究,而有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3)提出研究要求

  ①老师提供书籍;

  ②老师提供有关资料(每组一份);

  ③点击校园网站;

  ④要求在交流时不看资料。

  三、交流研究成果

  1.牛的胃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研究问题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请学生边画边讲解。

  (3)引读课文:青头对牛的胃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当红头认为自己马上要死而大哭起来的时候,青头安慰它说——

  因为——

  2.牛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

  (1)学生交流

  (2)多媒体演示,学生学做讲解员,向大家介绍。

  (3)结合读文。

  3.小组分解色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红头、青头的看法。

  (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读好课文)

  四、小结拓展。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他的朋友茨威格到家里做客,却因全神贯注修改女像把朋友忘在一边的事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学生分析】

  班级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几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年级学生正处在这一阶段。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读书、说;在自读字悟中学习,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大雕塑家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态度。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课文时,注意段与段的联系,在训练读写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是”)。

  二、读文自学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地方。(自读课文,话出不懂的地方,为下一步学生质疑做准备。)

  2、质疑:

  (根据读文提出不懂的`问提,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3、探疑、议疑:

  (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带到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4、解疑:

  (通过讨论,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和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拓展与巩固

  你还能说出做什么事时需要全神贯注。(请同学说出做一切值得做的事时都要全神贯注,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四、总结谈话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作为老师,也同样,我要把教育工作做好,也要全神贯注,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事业做好!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给全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评析的一开始,就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开始。

  全文利用解疑四步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课本践性。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总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学习。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知识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

  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 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 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抢答: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 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1. 当“我”陷入险境时“我”是什么心情?你从那些语句中读出的?谈谈你的体会。

  师:当我陷入害怕恐惧甚至绝望中时,父亲来了,那么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

  分角色朗读16--22段。

  2.思考:在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顿生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过巨大的波澜,从深深的绝望到有了信心,到信心大增,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

  1、这次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获得了很多,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

  请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提醒自己------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

  2、通过这件事,作者学会了应对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不去想困难有多大,只想到到达下一个目标是我容易办到的。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畅谈收获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结束语:

  师:小结: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和成功永远召唤着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师: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阅读教案09-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园地教案12-13

语文园地的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