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7 08:10:52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案15篇[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教案15篇[集合]

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培养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出徐志摩,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相关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4、学生再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描绘了康桥的秀美风光,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确:诗人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2、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建筑美)

  明确:课文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课文语言有何特点?(音乐美)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4、小结。

  本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要多读多体会。

  5、学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争取当堂成诵。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乐美

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散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2、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3、力求使学生体会到赏析散文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发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透课文,令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对作者观点有自己的体会。

  2、详细分析作品中个别经典语句、段落,发表教师的看法,从教师角度讲述作品,讲述作者观点。(要重视学生合理的观点,更要注意学生一些创新的见解,给予适当赞同)

  3、拿最近的一些抒情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流行歌词也可)与本篇课文作比较分析。(此举可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要着重突出课文的优点、境界层次的脱俗,但不必执着高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窗》

  1、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习惯,鼓励他们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学内容分析:

  《窗》这篇文章是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的见解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应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

  3、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上新课前检查并补充有关知识)

  (1)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2)钱钟书先生资料参考: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论《谈艺录》。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文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4、导语

  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有谁曾留意过和我们朝夕相守窗户呢?又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呢?我们不妨就“窗”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穿插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四组竞赛)。……可见,司空见惯的窗户还真不简单,可以解读出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挖掘出这么多的新颖独到的意义。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常常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就让我们追随钱先生一起去饱览人生的风景吧。

  5、默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帮助学生鉴赏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2)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3)第二自然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明确: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存在。

  (4).第三自然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明确: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

  (6)第四自然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明确: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7)第四自然段:“《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

  明确:“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6、诵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1)语言精炼。

  示例:“太贱了”具体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表意准确,新颖传神,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镶嵌”逼真生动地揭示了春天和窗子的关系。

  延伸:“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济南的冬天》. (2)语言的哲理性。

  示例: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3)语言的幽默性。

  示例:“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

  (4)语言多用修辞。

  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引用:①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②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érielé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é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③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

  比喻: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用典:“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

  7、品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作者着重阐述了门和窗的不同意义,说“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小组讨论)

  明确:先破后立,横向铺陈。

  先驳斥了把“有没有人进来出去”作为门和窗的根本分别;再举“赏春”一事说明窗有“赏春”功能而门没有;继而又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哪两句?什么意思?稍微提提)证明,从容主宰自己生活的“羲皇上人”确实可以通过窗户来获取享受;后面又引用缪塞的“妙语”和学习的“捷径”说明通过“窗”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是真正的主人。在这里,作者广征博引,铺陈设譬,信手拈来,直指心灵。

  (2)“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这句中的“逗引”是什么意思?

  谁处于主动地位?(小组讨论)

  明确:用言语、行动招惹对方借以取乐。一开窗,“风和太阳便进来占领”,表面上是风和太阳处于主动地位,其实是窗将计就计,使“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

  (3)门会不会逗引风和太阳?如果不会,门和窗的意义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呢?(小组讨论)

  明确:人为了生存,必须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大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做自然的奴隶;而窗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的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和享受的关系,借此,窗执行了主人的意志,保全了人性。可以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作者发人之所未发, 见解独到,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4)以上的问题确实很有研讨价值,但有研讨价值的决不止这些问题。接下来把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学生,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研讨价值,最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8、课堂拓展学习,领悟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课堂作业: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个事物,写出你对它的独特的感悟,力求有新意(200字左右)。

  9、附:《窗》板书设计

  1段 贱 窗的作用。总领全文 。

  多

  2段 追求、欲望 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占领、享受

  3段 需要 窗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

  奢侈

  4段 窗 窗之于屋内和屋外人的意义。

  眼睛 总结全文

  二、学习《门》

  1、导入

  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在钱钟书的《窗》中“门”代表着一种物质需要,而“开门”这一动作代表着一种物质追求,而莫利在《门》一文中则赋予门更多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从中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吧。

  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理清思路:

  学生在每一段中划出重点的句子。

  第1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全篇的文眼,即“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2段: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开门的奥秘。“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第3段:说明在诸如接待室那样的场合,门与人命运的关系,开门所带给人的各种复杂的感受。

  “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第4段:说明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提出门的意义,即本段最后一句:“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第5段:通过描述各种情况下的开门方式,描绘了一幅社会众生相。“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6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第7段:全文议论的重点,分别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将门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开门和关门中去体味生活和生命。“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

  第8段:将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写,“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进一步阐释人生就象开门和关门。

  第9段:结尾,重点提出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以“门”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赋予门深刻的意义,平凡中见深意,用文学性的语言说理,结构严整紧凑。)

  教师小结:文章表现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开门和关门两个动作去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涉及了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命况味、人生的终极思考等命题,都从门开始,最后又归结到门上来。

  (3)最能体现本文主题的是哪两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A.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B.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重点分析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的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开门和关门是人们每天几乎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但从这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中,作者却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门具有了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门是隐秘的象征,每一扇门内都隐藏着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一个奥秘的揭开,一种未知情况的出现,这种新情况可能是令人欣喜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无论怎样,开门总是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表示进入一个新时刻;门的关闭则可怕得多,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所以作者认为关门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3、探究:

  (1)思考讨论:学生自己找出不好理解或不理解的句子,互相释疑。

  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由其他学生来解决,教师视学生发言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的句子有:①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教师点拨:“欲望”和“享受”有不同的含义,“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人们只要呆在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

  ②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教师点拨:“牧放的马群”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隐私

  ③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教师点拨:“最终判决”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是指表现。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助“门”这样一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写的虽然是具体的门,但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

  4、写作特点

  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②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课外拓展

  思考题:①比较钱钟书的《窗》和这篇课文《门》,你比较喜欢哪一篇?

  ②对于《门》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悟,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学完的体会,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6、布置作业:联系实际,从开门和关门你又想到什么?

  写一篇自己的体会,两百字左右。

高中语文教案3

  11、城南旧事(节选)

  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二、林海音介绍

  三、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四、研究课文

  (一)简析课文。

  (二)讲析课文: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通过体会韵脚的转换感受诗中箜篌曲的特点,感知乐曲的音乐美;

  3、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诗歌瑰诡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赏析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解题导入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

  李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设计目的] “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箜篌引可以说是“摹写声音之至文”,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从朗读中去体味音乐的魅力。

  1、听范读。

  2、学生齐读。(自信)

  3、学生齐读,读出音韵美(要求:①舒缓、柔和 ②注意节奏和重音 ③注意语调)

  [设计说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

  地点:中国 晚唐(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李凭箜篌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云、江娥、素女、长安、紫皇、石、天、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

  3、这些“听众”有什么特点?

  不仅有凡人,还有动物和天上的神仙,更有没有生命力的云、石、天。

  [设计说明]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五、内容赏析

  1、云:

  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石、天

  补天的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 不是“下”秋雨呢?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音乐太迷人。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3、老鱼、瘦蛟: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化腐朽为神奇!

  4、寒兔: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开。

  5、长安:

  唐代的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

  长安为都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如今清冷的箜篌曲一经传出,整个长安的百姓都沉默了,所以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其实是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乐曲声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6、紫皇: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听过天上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如今,李凭的箜篌曲把她们打动了,可见非同凡响。

  7、江娥:

  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8、素女:

  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9、神妪:

  就是成夫人,身份——仙人;职业——箜篌顶尖极高手。做凡人的'老师绰绰有余,可这儿却用一个“教”字,为什么不是“学‘呢? 因为李凭的技艺太娴熟了,引仙人竞折腰,音乐太美了,那简直就是“此曲只应人间有,天上能得几回闻”,让神妪甘愿向李凭学习。

  10、吴质:

  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六、技巧赏析

  1、刚刚我们讨论了听众对乐曲的感受和反应,那么作者为何要写这么多听众的反应呢?作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呢?(李凭演技的高超,乐曲的动听,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描写乐曲怎么动听,那这是属于描写方式中的哪一种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李凭箜篌引》也是从虚处着笔,让读者自己体会李凭所演奏的乐曲声是如何的优美动听。

  2、那么这首诗有没有正面描写呢?同学们能找出来吗?(写音乐自身的音调、节奏、音色等)让学生朗读这句,看看这句中乐曲是如何变化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 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 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 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 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3、那么在这一句中有修辞手法吗?什么修辞手法呢?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写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写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写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4、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音乐描写的诗歌呢?( 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写声的形象化描写——(学生齐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思考:在这段节选中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 最后一句

  七、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六、思考探究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作者情感,整体把握词的内容,突出教学难点。

  八、全诗总结

  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李贺,才华横溢的诗人,巧遇李凭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梦笔生花。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李贺

  技法——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乐曲——美妙动听、技艺高超

高中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 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 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高中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三、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明确: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

  通过外话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体现娜塔莎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

  明确: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排你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④“马上,马上就好了……” ……

  4、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

  四、阅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明确: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爱仑

  2、女性分多种,比如高贵的贵妇,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明确:高贵又傲慢的贵妇,因为她被邀请时“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慈祥和蔼的老妇,因为她介绍娜塔莎给安德来时是“红着脸”的,舞会前在家准备时,也是“难为情”,可见她性格温婉;性感风情万种的尤物,跟娜塔莎的对比中可见她丰满性感,“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娜塔莎是天真纯洁、心无城府的小女孩。

  3、她何以属于“小女孩”。从外貌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描写娜塔莎的文字,读一读(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等)。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明确:符合。因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

  手臂是细的”。这些都说明她还尚未发育成熟,还是“小女孩”。

  个性上看呢?看个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明确:看个性要从神态、言行、心理等方面着手。

  “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脸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对安德来的邀请,她“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对安德来,“似乎用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说“我等你很久了”,这些都说明她天真,胸无陈府,还是个“小女孩”。要知道,一个在交际圈上混迹良久的成熟一点的女孩子,一般会在众人尤其是异性面前努力掩饰自己期待的情绪。另外,她还很羞涩,还不习惯袒肩露臂的装束,“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这也可见她的纯洁天真,还是个“小女孩”。

  她不被异性关注邀请,就急得“几乎要哭”,一被邀请就,脸色就“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异性欣赏,就发挥出色“跳得好极了”,“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脸上现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来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这些都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现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怀。

  4、除了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描写?

  明确:有。别人不太注意她,说明她还不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的女性,尤其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和副官跳舞时完美的表现,更烘托出娜塔莎焦急等待的内心;跟爱仑的比较;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

  5、你觉得风度翩翩的安德莱公爵与“又瘦又不好看”的娜塔莎一见钟情有可靠的依据吗?

  明确:安德莱公爵“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令他厌烦的拘束”,因此他选择了清纯的娜塔莎。而娜塔莎在跳舞时的种种表现,也正是其可爱性格的体现。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对朦胧爱情的寻觅是两人一见钟情的基础。

  五、解读第三部分。

  1、纯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却也有致命的弱点,阅读第三部分,根据娜塔莎的表现,你觉得这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明确:盲目、执拗、冲动,容易受骗。

  2、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对话。请找出最能表现她以上特点的对话。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等。

  3、你认为此时的娜塔莎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爱情吗?那么又如何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呢?

  明确: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

  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爱情的基础上的。

  六、“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1、读完了这三部分内容,你喜欢这位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吗?说说理由。明确:娜塔莎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只要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也可,如联系一些对爱情忠贞不移的人物——刘兰芝、李香君,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人物——杜十娘)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

  (重点说明:娜塔莎这一人物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具有“圆形人物”的特性。也正因为这样,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就更具有典型人物的经典意义。)

  2、结合阅读过的小说,说说对“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理解。

  明确:“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更具有丰富的特点。(具体区别见课文第61页)

  如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

  圆形人物理论上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汇集或集合了几种类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和性格又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而人在

  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高中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赏析诗歌

  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㈢四读诗歌,鉴赏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六。比较鉴赏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

  七。课时小结

  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许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八。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高中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准备】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问卷调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展示

  三、情节简要回顾与结尾猜想

  问:整个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项链

  问:故事基本上可分为几部分,以“项链”为中心词来概括。

  借――丢――赔――假

  问:哪个情节最为震撼人心?

  结尾

  问:故事结尾“抖了一个包袱”,出人意料,奋斗了十年竟然就是为了这一挂假项链!真相大白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大胆推想,同组讨论。

  估测可能结果:

  a、得到全部赔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欢喜

  c、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放弃了(可能性不大)

  d、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索要赔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淡然处之

  估测玛蒂尔德情感表现:

  a、伤心难过,感到命运不公。

  b、非常生气,抱怨对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惊,但很快调整过来,明白了生活的一个幽默,淡然处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溃、喜怒无常。(可能性不大)

  四、人物性格分析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设计都是基于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根据文本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玛蒂尔德。

  1、问:在借项链之前,莫泊桑对她有过一些介绍。从首先外貌看,她长相如何?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让学生1读)

  问:莫泊桑说“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美丽动人”意味着什么?

  是通往上层社会,过上奢华生活的敲门砖。

  问:文中有没有现成的例子?

  佛来思节夫人,她是玛蒂尔德的“一个有钱的女朋友”,而自己则连陪嫁的资产也没有。

  问:长相是美丽动人,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一个副词“也”?

  主人公欲望与处境的反差,虽然具有这一资格,但是她缺少机遇、确切地说是门第和金钱,因此她不甘心。这里表现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让学生1重新读)

  问:一、二两段还有没有表现这种“不甘心”感觉的词语了?

  只得、只好

  问:当我们心有不甘,内心自然会充满对未来的各种想法,那玛蒂尔德在梦想什么?思考三、四、五段,总结为几类。

  豪华的住宅、精美的饰品、与男子闲谈、美味的食品――――“物质享受”

  问:对于这些物质享受作者用了“梦想”一词,却没有用“幻想”或“想象”之类的词语。为什么?

  “梦想”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妄想,二是渴望。玛蒂尔德对这些物质享受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但玛蒂尔德的社会地位似乎暗示了这一切是难以实现的。

  问:当梦想不可得,玛蒂尔德感到怎样?用文中话来说。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一个“常常”,表现出这种苦痛的“绵绵无绝期”。

  过渡:在痛苦之中的.玛蒂尔德终于得到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可以参加教育部部长举行的夜会。接下来就是借项链和陶醉于舞会幸福的云雾里的情节了。乐极生悲,在慌忙赶回家的时候,丢失了项链。

  2、我昨天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观点惊人地相似。这些同学的观点都是基于小说开头的介绍和参加舞会前后的情节。

  展示幻灯片:

  玛蒂尔德充满了虚荣心,借项链和丢项链都是对其虚荣心的极大讽刺

  玛蒂尔德为虚荣心付出了青春

  话题:你是否也认为是“虚荣”,为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话题准备:

  什么是虚荣?虚荣应该是“停留于表面上的光彩”,言下之意是一种虚幻的荣耀,这种荣耀在汉语中指得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

  玛蒂尔德虚荣吗?我认为这肯定是有一点的,例如“她一向就是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虚荣我们有没有?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只要不是在虚荣里面迷失自我,就无可非议。

  但是仅仅认为她虚荣是浅显的。

  理由是:

  一、玛蒂尔德七个“梦想”侧重于物质生活,很显然,她极度渴望能进入上层社会,过着一种高贵奢华的生活,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似乎是被人鄙弃的,因为中国人讲究“安贫乐道”。而西方则讲人权,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渴望是整个社会的特点。因此,我们能否说,玛蒂尔德有着对梦想的渴望,不甘于现状。刚开始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幻想之中,而不是以辛勤劳动来换取,这就是她人性的弱点了!

  二、舞会时候的陶醉是不是强烈虚荣心的暴露呢?

  是暴露了,但仔细分析似乎有些浅显。她“得到成功”,她“狂热”、“兴奋”地跳舞,疯狂地陶醉了!那她成功的表现是什么?因为什么而兴奋?文中写道“所有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很显然,他现在正在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当初的“梦想”得以暂时的实现了,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在上流社会中获得尊重。

  总之,虚荣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渴望幸福生活更是无可非议的。因此虚荣心不应该成为批评她的最大理由。

  渴求幸福,无可非议。但是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整天的幻想之中,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她输给了自己性格的弱点。

  4、过渡:中国人说“乐极生悲”,项链丢了。经过十年辛苦,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什么变化?

  外貌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

  外貌变苍老了:由一个“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变成了“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学生2读出来)

  问:那性格有变化吗?

  性格变化1、变得勤劳了。过去停留于幻想中,后来的她能够以“英雄气概”面对,变得非常勤劳。

  性格变化2、敢于面对现实。由过去的舞会后“逃跑”,到现在勇敢面对佛来思节夫人。

  问:玛蒂尔德对于当初那个舞会感到后悔吗?文中哪句话有表现?

  “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学生3读)还是很向往那种生活的美好。也许如果生活能够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参加舞会,但是悲剧也许不会重现。

  总之,玛蒂尔德外貌变得苍老了,但是她得性格却变得现实了,成熟多了。具有了更多美好品质。

  5、照应课堂开头:

  根据以上分析,玛蒂尔德听到假项链的消息时会怎样呢?可能是获得部分赔偿,皆大欢喜,赔偿方式可能是多样的。

  五、主题分析

  过渡:小说借助这样一个人物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幻灯展示学生观点

  总结:幻灯片

  主题1、从哲理角度概括,也许就是莫泊桑本人所说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主题2、从情节角度看,对玛蒂尔德遭遇表示同情,赞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

  主题3、结合作者作品看,莫泊桑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生活细节与人物精神的结合。(幻灯展示《羊脂球》等故事梗概)结合这些作品和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篇《项链》主题在于表现玛蒂尔德克服人性弱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并歌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这是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欲望膨胀、精神贫瘠现象的鞭挞和指引。

  六、引申拓展

  通过鉴赏这篇小说,我们有很多收获:

  1、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往往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钥匙。

  2、小说人物,是立体的、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追寻人性发展轨迹。

  七、课外思考

  尝试以性格的全面观、发展观去分析其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教案9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积累运用”部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己的人生车站奋进。)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高中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自渎、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分析

  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高中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

  教学重点:

  1.春愁的表达方式。

  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蝶恋花》。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

  ⑴伫:久立。

  ⑵危楼:高楼。

  ⑶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⑷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

  ⑸强乐还无味:又。

  ⑹消得:值得。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蝶恋花》讨论: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阙写登楼伫望情景,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望海潮》。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中语文教案12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高中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高中语文教案14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来讲评一下第一单元的习作。(板书:)。

  二、提问:

  这篇习作是我们在学习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次同题作文训练,大家都以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为写作对象,写了《我的老师》。在写作之前,我给大家提示几点要求,也就是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了?(学生回答)。

  1.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2.选材要真实,能突出老师的特点或精神品质。

  3.叙事要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4.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三、总体情况:

  关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老师的,同学们不知练过多少遍了,题材并不新颖。但同学们却倾注了全部热情用心去搜集材料,用心去思考、组织、用心去书写。这种精神值得表扬。具体表现为:

  1.选材丰富多彩。老师勤奋工作的老师关心帮助同学的(像母亲),老师和我们做朋友的严格要求的给我巨大鼓励的送我上医院帮我补课温柔慈爱雨中送我回家领我们观察生活举行夏令营老师教学有方的。

  2、书写工整、美观。徐伟尹永诚张东董伟郭新华平时写字比较草的同学,这次都有明显改变。

  3、涌现出一批优秀习作。

  徐可王睿郭晶怡孙洋金兴麟冯光宇董威赵志威屈美特姜美娜李文博,以上习作达到或基本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其中还有需要改进之处。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正提高。

  1.关于六要素:大部分同学都能熟练运用,只有4名学生有要素交代不清的问题:于伟孙洋徐伟王秀,有的事件不完整,有的时间没交代。

  2.关于选材

  1)围绕中心

  写作之前就要想好,你要表现老师的什么特点和品质,然后再从你的材料中查阅找一下哪几个事件能表现这一中心,两者要一致。有六名同学所选事件与主题不符。王炼超韩文玲宋赫孙艺含宋佳新赵伟艾天宝

  实际上,主题是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我们要从事件中去寻求,而不能凭空捏造。改正的办法是重新分析事件,从事件中挖掘提炼,能表现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就写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要实事求是。

  2)力求新颖:材料新颖包括两种情况:

  A.你选的材料别人没有(材料新)。这次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写了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背我上医院、帮我补课,父母不在家照顾我,这样的材料可不可以写,可以,但缺乏新意。

  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就跟我说,老师没啥写的呀,真的没啥写吗?我问问大家:有哪些人跟郑老师玩过篮球?元旦是郑老师领着大家过的吧?郑老师经常住在男生宿舍,对吧?对这些事大家连一点感受也没有吗?有的同学说:“他是来管我们的。”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吗?可是有几个人抓住了呢?只有徐可和王茜,当然我不是让大家都写郑老师,那样材料又不新了。徐可读习作。金兴麟、胡博文的材料也比较新。

  B.立意新。要从平凡的小事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来。

  读:例如:徐树卿的习作,也是写老师辅导我数学,材料不新,但是如果你想一想辅导徐树卿的是裴老师,她是数学老师吗?不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时间她休息一下或是组织大家玩一会,谁又能说她什么呢?这样一想,事件的意义就出来了,体现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在裴教师的心里,寄寓着父母般的殷切希望——可惜的是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材料没有感受,或是感受肤浅。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提炼出来,这些提炼出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去就是议论、抒情,我们放在后面讲。

  3.关于叙事:

  事情是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不仅要把事件的过程叙述出来,而且要把能表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语言、动作、神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的事件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不然只说老师怎么怎么好,谁会相信呢?

  张东:一口气说了五件事都没展开。展出,分析

  徐可:过元旦那段的原稿与修改稿比较。

  4.关于议论抒情。

  在具体,真切的事件中,读者会获得强列的形象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议论和抒情,不仅会加深读者对事件意义的认识,而且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1.什么是议论和抒情?

  2.为什么要议论和抒情?没有行不行?

  例如:徐树卿徐伟尹帅雀龙飞。

  3.议论抒情必须恰到好处。

  有的与事件不符,有的不深刻。有的扣大帽子,不符合实际情况。

  李爽(不符),胡博文(挖的不深),郭新华(不恰当),王春静(大帽子)。

  5.开头和结尾

  尹帅董威

  小结:这节我们讲评了本次作文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课下大家要认真思考,根据老师评语的要求加以修改。

高中语文教案15

  一.导入:

  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齐读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自由诵读找学生诵读、三.走进文本

  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美在何处

【高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案11-10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11-01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10-15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10-24

高中语文的教学总结03-31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1

高中语文工作计划11-21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6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05-13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