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7 08:46:5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又是一篇有趣的知识性童话。课文中的小猪因为迷路,向乌龟和象问路,虽然它很有礼貌,但是在称呼上出了问题,结果闹出了笑话。小猪是根据乌龟和象的身体大小来决定称呼的,乌龟小,它称弟弟;小象打,它称爷爷。这种思维如果用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类推到不同的动物就错了。简单的类推,正是孩子思维的特点。

  课文短小、生动,主要由小猪先后同乌龟和象的对话构成。对话中有问有答,行为规范,充满情趣。小猪先称呼后提问,非常注意礼貌,两次问尽管内容都是关于到蘑菇村去的路,但句式又有不同;乌龟和象对小猪的错误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前者为之不满,后者感到可笑。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欲比较强,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好,独立识字的`能力较强,但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记字朗读方面,速度慢,遗忘率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的字音。认识部首“反犬旁”。正确描写:“猪、今、认、关”。

  2、正确朗读和积累8个词语。

  3、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在此基础上,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重点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并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按字形结构,分类识记。积累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3、初步了解有关动物的基本常识,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小猪图: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是——小猪。

  2、(学生字:猪)认识反犬旁的字。

  3、交流。(适当板书)

  4、知道书写:“猪”

  5、出示课题:小猪问路(读课题)

  6、质疑。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小猪向谁问路?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交流并板书。(乌龟、大象)

  3、看书再听课文录音,识记课文中的生字。

  4、自学字词。

  (1)自由轻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巧记生字、词语。

  (4)全班交流。

  5、巩固识字,游戏。(“认认猪宝宝“)

  三、朗读课文,感受内容。

  1、带着问题:小猪怎么问路?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生字回到课文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进一步巩固复习了所学的生字。同时让学生边读边划边思,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并板书,知道读句。

  (1)“乌龟弟弟,到蘑菇村该走那条路?”(突出小猪疑问的语气)

  (2)小猪这样称呼乌龟对吗?(不能光看乌龟个子小,就称它弟弟。)

  (3)“你叫我弟弟?”“我今年98岁了,比你爷爷年纪还大呢!”(突出乌龟不高兴的语气)

  (4)知道朗读小猪和象的对话。(不能光看象的个子大,就称它爷爷。)

  (5)引读第6、7节,解决问题:小猪问到路了吗?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不是很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有趣。

  在生字学习的过程中,带出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猫狗狐狸狮子……”“犭”的字的积累。

  从识字教学入手,灌输阅读教学,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等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下基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交流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探究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自排课本剧表演。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会,针对哥哥与妹妹的不同表现,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语文教案 篇3

  登上月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最佳),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1.提出研究问题

  (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

  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

  (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 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

  …………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建立句的概念,

  2、会说完整的`句子。

  3、认识姓氏,

  4、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5、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6、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建立句的概念,激发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难点会说完整的句子。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基本思路

  激趣导入--读读说说--独立识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a)读读说说

  b)我会认

  三、读读背背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饿画。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副图画大家看看。

  2、说句子。谁能说一说图上画的是谁,

  3、他在干什么?

  4、读书上的句子。刚才大家是看图说句子,

  5、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句子没有图,

  6、你能读出来吗?(同桌互读)

  7、启发想象。沙沙在做什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 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 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齐读全文。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mo(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

  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