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0 15:06: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优秀(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3.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1. 读议结合法

  2. 分层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

  生进行课前活动

  师有针对性简析

  一、引入

  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2. 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鼓励:男女生曾经都胜过1班的)

  生读后教师简评

  三、讨论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

  (一) 、讨论

  学生形成4人讨论组讨论,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讨论的内容.教师巡视,适当解疑,提醒少言寡语者,提示讨论的时间,要求各讨论组A层次负责人注意把握进度。

  (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讨论。

  1、虚词

  之: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

  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古今义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3、实词

  去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分析论点

  第三四段:.总结论点

  ⑵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

  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

  四、朗读训练

  1、听录音

  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

  作业

  1. 背诵

  2. 分类积累词句

  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理解常见虚词.

  2. 找出疑难语句.

  3. 判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如何划分段落?

  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3 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会用“建议”造句。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讲述故事

  1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领读课题

  简介“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从刚才讲的故事里,谁已经想到题目“卧薪尝胆”中的“卧”、“薪”的意思?

  (卧:睡。薪:柴草)“尝”呢?(用舌头添一添或吃一点儿试试。)

  3 大家再查一查字典,看看“卧、薪”是什么意思,和刚才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学生查字典对照。)

  二初读指导。

  1 出示内容提要: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2)勾践战败求和,受尽屈辱。

  (3)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4)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 各自默读课文,对照“内容提要”将课文为四段。

  (第一、四、五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3 本课生字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让我们重点读这一段,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查字典了解:奴仆、谋臣、万般无奈、后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免除、建议、表示、骄傲

  (3)一般了解:会稽、勾践、夫差

  4 出示生字:吴勾践示谋臣免患议

  (1)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谁有好办法请提出来!

  (2)如有学生提出“谋”是“”和“某”,“践”是“足”字旁加上“线”的右半边,教师可以表扬学生能主动识字。

  (3)“臣”书空: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特别强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5 写字指导。

  (1)吴、患上下结构,注意让下。

  (2)践,左右结构,要写的紧凑。

  (3)免,第六笔是长撇,穿过扁“口”下方,最后一笔竖弯勾,弯勾部分要向外延伸。

  (4)用钢笔描红。

  三作业

  1 练习写生字。2 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吴国谋臣后患免除勾践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几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三、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1)这一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国家。

  (2)教者讲“长江下游”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写越王“卧薪尝胆”的有关句子。

  (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1)指名读:“晚上,总要……尝尝它的苦味。”

  (2)找出句子能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词语。

  (“卧”,睡;“薪”,柴草,“尝”,尝尝;“胆”,苦胆)

  (2)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通过“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理解“时刻不忘”。

  ②理解“总要”,不是一两次,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贯这样做。(板书:卧薪尝胆)

  (4)“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过渡:他所受到的耻辱指的是什么?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复述。

  (抓住越国打了败仗之后,越王、吴国的.谋臣、吴王三方面的表现说)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写越王勾践受屈辱的句子画出。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来推磨,受尽屈辱整整干了三年)

  (3)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所受屈辱一定不少,文章没有详细写,只选了穿、住、做三个方面的事情。

  (4)教者指出:一个国王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到听人使唤,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之类的杂活、重活、累活,这变化是何等的大!

  (5)怎么理解“受尽了屈辱”?(程度深:穿的,住的,做的;时间长:三年)

  4、“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1)齐读第五自然段。(越国转弱为强,终于灭掉了吴国)

  (2)体会“终于”的用法: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胜利,用“终于”。不能突如其来地使用它。(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

  5、漫谈:学习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3、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 只好 推磨 当奴仆 要求 夫差 一只 磨难 上当 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三、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业

  1、用“建议”造句。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           12 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   卧薪尝胆   吴王

  转弱为强

  灭掉

语文教案 篇3

,

  探究练习二: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探究练习三: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探究练习四:

  材料一: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拂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

  材料二: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材料三: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板块三:拓展延伸补充观点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板块四:老师课前也收集不少名人关于成功的观点,大家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

  有人认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2》,来自网!

  ;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

  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

  -------爱默生

  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

  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板块五: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关于成功的观点,构成成功的条件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好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练习巩固:

  1、摘录文中证明观点的论据在积累本上。

  2、请你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3、你人生的目标(预期)是什么?并具体规划一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你准备怎样去做?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读诗与识法

  林岫

  ①年轻人差不多都爱读诗。拈几首有兴趣的,譬如喝水,三下五除二,咕嘟几下,解渴了事,这是一种读法。另有一些人,古代有欧阳修、苏东坡,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当代有钱钟书、程千帆等,他们年轻时读诗,“灯下读诗兼品味,识来妙法与甘辛”,譬如饮茶,慢斟细啜,品出滋味,直欲舌夺精髓,这也是一种读法。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但能知其妙,还能知其所以妙,所以,有些评论家将这两种读法分别称作欣赏和鉴赏。

  ②识法,就是知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使读者真正读进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刨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2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

  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5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6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评:激趣导入,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直观展现地球,让他们看到地球美的一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图,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切入课题后,设疑,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评: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也有感情,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让学生想象地球母亲的样子,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评: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多自己搜集查阅资料,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评: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段内容较简单的情况下,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发表的平台。让他们结合实际谈感受,谈想法,更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评:为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为学习者提供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审美和思想的独创性。]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3 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4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更丰富快捷,相信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xx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