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1 12:21: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单元“语文七色光”围绕学生课外生活这一单元主题,共安排了4项内容。“练”:照例子组新字,知道“口”写在字的不同位置时字形的变化,意在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日积月累”:列举了课外活动的各种名称,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愿望;“知识窗”:主要是从看电视不能离电视机太近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保护视力的常识;“大家一起来”: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自己动手做卡通人物卡片,讲卡通人物故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七色光”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扩大积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照例子组新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引导学生读词语,说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3.阅读短文,了解一些青少年保护视力的常识。

  4.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自主识字和主动积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3.课前完成卡通人物小制作或收集卡通人物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美丽的太阳光芒四射。太阳公公一边走一边把光芒洒向大地,它看到了我们美丽的学校、可爱的小朋友,还看到了我们的“语文七色光”乐园。乐园里有什么呢?大家想不想和太阳公公一起去游园啊?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语文七色光”,看谁在游园过程中收获最大。(板书课题)

  二、情境激趣练一练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大屏幕出示狐狸图片)看,小狐狸带来了一个字谜,请听好:一张大嘴四方方,里面空空无家当。(板书“口”字)

  “口”字在田字格中千变万化,会变魔术。不信你看:“口”在上面可成“足”;“口”在下面可成“石”;“口”在中间又成了“中”;“口”在左面能变成“叶”;“口”在右面变成“加”……(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发现)

  1.“口”字在另一个字中占不同位置时,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后再说说,规律。)

  2.“口”字添上几笔还能变成哪些新字?

  (1)把想到的字写在田字本上。

  (2)同桌交流,看谁记得多。(教师巡视,发现自主识字多的学生予以表扬。)

  (3)实物投影展示其中几本作业,并领读。(鼓励并表扬这些识字多的同学。)

  (4)汉字中有很多像“口”一样的字,作了偏旁、写在不同位置时,会变样,不信,你瞧——(出示“木”字)请你看一看,说一说(再出示树、李、梨、休)。

  三、游戏激趣多积累

  (出示小松鼠的图片)

  看,小松鼠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外参加过哪些活动?能不能写出活动名称?(能写出汉字最好,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1.指名写活动名称。

  2.领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的课外活动真丰富呀!今天我们把课外活动带入课堂,来玩猜词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老师把这些活动名称

  在卡片上,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老师这里看卡片做动作,让本组同学猜这是什么活动,猜完亮出字卡齐读。在相同时间内哪组猜得最多,哪组就获胜。)

  (1)教师计时,各组派代表表演。

  (2)其他同学读词并记住每组猜对了几个词。

  (3)用词语卡片奖励优胜组。

  四、

  同学们,在和太阳公公游园的过程中,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了小狐狸和小松鼠的问题,还认识了好多汉字和词语朋友,真棒!课后,我们和更多的汉字宝宝交朋友,多参加课外活动,好不好?

  第2课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太阳公公去游园,好吗?

  一、快乐阅读知常识

  看这么聪明,学得这么有趣、这么高兴,小白兔也不甘示弱,蹦蹦跳跳地带着礼物跑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读吧。

  1.大屏幕出示“知识窗”的'内容和画面。

  2.学生借助拼音读短文,比一比看谁读得认真。

  3.交流汇报读文后的收获。

  4.师生共同交流一些青少年预防近视的知识。

  二、动手实践练表达

  1.(出示孙悟空画面)这是谁呀?这个孙悟空图卡多有趣呀!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好,我们先来自由读短文,明确短文中提出的要求。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要求:

  (1)自己制作。

  (2)用画、剪、贴等方法。

  (3)根据人物讲故事。

  让我们先来欣赏课前同学们画的或搜集到的卡通人物图片。(实物投影展示)拿出你准备的卡通人物,开始制作吧。做的时候,可以其他人的图案,可以画、剪、贴。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内互相看看,互相提问题,互相交流。

  5.制作完成后,在黑板上展示图片卡。

  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展示,其余的图片全班参观。

  6.边看边说,你最喜欢哪一幅,提问题互相交流。

  7.参观完了美丽的卡通世界,你喜欢哪个图片卡?那就请它的主人来讲讲它的故事吧。

  (1)指名上台讲故事,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谁讲得最精彩。

  (2)鼓励和表扬讲得好的同学。

  三、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太阳公公一起游览了“语文七色光”乐园,你有哪些收获呢?(指名谈收获)是啊,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保护视力的知识,还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制作了精美的卡通画,并讲了动听的故事。希把这些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让他们也分享你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1、听写生字发现错误将自己出错的字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读记酬情抄写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创举美观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3

  任务:1.积累雅词2.读写训练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课文概述。本单元选取的主要是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板书社戏鲁迅小说江南水乡文化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安塞腰鼓刘成章散文诗黄土高原文化豪放火烈,气势恢宏

  绝唱刘鹗谴责小说齐鲁鼓书文化跌宕起伏,千回百折

  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散文音乐艺术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摆渡梁晓声现代寓言作家的使命不惑不屈,真情实意

  二雅词积累(37)

  板书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

  肆无忌惮 踱来踱去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抑扬顿挫 鸦雀无声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五脏六腑 如泣如诉 时过境迁 左右逢源 俯拾即是行云流水

  五体投地 戛然而止 彼岸作孽 娇憨雍容 粗犷谐谑 丰赡亢奋 晦暗羁绊 烧灼冗杂

  归省行辈 撺掇凫水 潺潺宛转

  用造句训练,用的雅词越多越好

  三诵读美段《社戏》中11,12段《安塞腰鼓》中7-10段,《绝唱》中5-7段

  《在声音的世界里》3段

  第二课时

  一雅词写用 肆无忌惮 羁绊 三月不知肉味

  二美段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这段主要的描写手法是描写,从视觉方面写;从听觉方面写;从嗅觉方面写。

  2.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其作用是。

  5.“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的心情。

  6.“似乎听到歌吹了”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7.“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是因为“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此句的意思是。

  8.文中加点的“他”指哪种声音:

  9.在这两段里,我心情是变化的,请在空格处简要地写出变化的过程:→→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11.“朦胧”一词的原义是,词性是,在这里当词用。

  12.这段文字中的“我”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

  13.以上这段文字有不少带“的”字的短语,从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短语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C.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D.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三仿写

  1,仿“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写一句话,用比喻描摹一辆奔驰的车子。

  2,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4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玫瑰可以是一次适时的探望,一句善意的批评,一个亲切的微笑,,……能为别人带来开心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能为别人生活的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平常的人。

  3,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家乡的莲花落表演

语文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师:同学们,最近有几个同学找我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等等。我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知心朋友。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得不够。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是高兴的事,让同学和老师共享;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会痛快一些,也许大家能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你们说好不好?

  二、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

  1、指名朗读习作要求。

  2、说说什么是心里话。

  3、这段话里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4、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拓展思路。

  三、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

  四、模拟情境,典型示范

  1、由老师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爸爸)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2、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并强调习作中的注意问题。)

  ⑴ 要明确心里话是向谁说的。

  ⑵ 心里话的内容要真实。

  ⑶ 习作时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

  五、动手练笔,交流修改

  1、学生动笔习作。

  2、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3、相互朗读习作,相互点评。

  4、自我修改。

语文教案 篇5

  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

  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