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2 16:52: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yì màn diào jiàn xíng wèi měng chǐ bǐ mí

  亿 漫 吊 剑 型 畏 猛 齿 匕 谜

  指导:

  “亿”字第二笔为“横折弯钩”,是整体认读音节

  “漫”的部首为“三点水”,与水有关,字形辨析:慢(缓慢)漫(弥漫)

  “三车并行”其声“隆隆”是为“轰”

  “剑”为刀,同为立刀旁的字有“利”、“刻”、“划”、“削”与锋利的刀具有关

  “畏”,错误可能多一撇

  “型”,后鼻音

  “猛”为“反犬旁”,与动物有关,后鼻音

  “齿”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匕”,第三声

  “谜”言字旁,谜语用口述

  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漫游:随意游玩,本课指恐龙到处随意走动。

  轻型:(机器、武器)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比较小,本课形容翼龙飞行起来比较轻巧。

  神秘:高深莫测。使琢磨不透的。本课是指恐龙的突然消失,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是一个不解之迷。

  锋利:本课形容霸王龙的牙齿非常尖锐,很容易刺入别的动物。

  消失:逐渐地减少以至没有。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本课形容雷龙的形体很大。

  望而生畏:畏,害怕。看到了就害怕。

  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高高地飞翔。

  齐读生字,并完成课后第2题

  三、再读课文,理顺句意

  1、指名读各个自然段,相机指导。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你们想知道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当时它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讲读第2、3自然段

  1、过渡:在两亿年以前这么多恐龙就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这几种恐龙的名称下画一条横线。

  2、学生交流

  3、这些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找出来放声读,再说说这种恐龙的特点。

  4、学生交流

  雷龙:大象在我们同学的眼中是很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真是个庞然大物,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说雷龙走路发出的声音就象雷鸣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指名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又重又大。

  梁龙:二十多米,两个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二十多米能不能换成很长,这种用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据。齐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梁龙很长很大。

  剑龙:指名上台介绍,你对他的介绍满意吗?

  三角龙:想象它的样子,三角龙的脸我们看了都感到非常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

  鱼龙:和海豚相比较。

  翼龙:刚才我们看到翼龙飞得很轻巧,就象一架轻型飞机,这里就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让我们走近翼龙。

  5、课文中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使我们对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的形态特点有了很清楚的了解。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难怪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的2、3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三、那么这些恐龙它们吃些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一节能告诉你答案。

  1、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哪些恐龙吃植物?哪些恐龙吃肉食?

  2、学生交流

  3、霸王龙真有这么凶猛吗?

  指导读(男生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它的凶猛。

  四、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吃食,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女生读这一小节。

  2、看来这些老恐龙都是称职的爸爸妈妈,它们都能细心照料自己的小宝宝。

  五、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五、还有许多同学要交流,那下次班会课我们就开展“恐龙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到时候看哪个小朋友知道得最多。

  六、作业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 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二、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生字、读音。

  2、一个小班展练词语。

  3、一个小班展练重要和喜欢的句子。

  四、课题练习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游历俄国,参观托尔斯泰墓后写的一篇游记。表面看这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表现作者对朴素、恬淡人生的追求,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介绍人物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引导讲述、学生讨论把握课文语言,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掌握对比手法和衬托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命终结无可避免。古往今来,世人对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坟墓作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坟墓通常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坟墓是美的坟墓?让学生思考:(答案不定).世间有哪些美的坟墓?

  课件展示世间公认美的坟墓的图片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幻灯片2--5)。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些坟墓的特点(幻灯片6)

  作者认为上述的坟墓都不是最美的!作者是何许人?

  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7)

  到底在他眼里怎样的坟墓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来到俄国参观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坟墓!(课件展示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图片,幻灯片8),并介绍托尔斯泰其人

  3.托尔斯泰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9---14)

  二、引导点拨,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墓与前面列举的名人的坟墓的差异(课件出示图片,幻灯片15,使学生直观地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试用一词概括对托尔斯泰墓的整体感觉——朴素。

  (二)听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16,播放课文朗读),划出值得注意的字词以及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

  1.正音(课件展示:幻灯片17)

  2.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生回答后用课件展示:幻灯片18)

  师点拨: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三)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1.请一些同学谈谈读完了这些文字,除了“朴素”,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

  师小结: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很美。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亲临墓地的人们有什么感受吧!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明确: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课件直观展示,幻灯片19)

  3.再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4.师点拨、引导: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心里受了强烈的震撼,作者更是用了三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墓冢的朴素,与人们的崇敬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幻灯片21)

  (四)探讨: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美的认识。

  1.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2.师点拨:托尔斯泰坟墓的美,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是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其实“美”不仅仅是指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的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幻灯片22)

  (五)思考: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课件展示三位伟人的坟墓图片及简介(幻灯片24,25,26)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明确:对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他们的坟墓虽然豪华、华丽,但这并不为过,这和他们伟人的声名是和谐统一的,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是一致的,因而人们认为它是最美的,那就让这位伟人享受这种自然、宁静,幸福地安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林阴里,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三、拓展延伸

  讨论:对学生化妆,穿高档华丽服装的看法。

  四、作业

  (一)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名著

  (二)预习新课

  媒体和资源: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目的:把握人物形象,《陈奂生上城》..。

  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方法:自读、分析、鉴赏

  过程:

  一、文章导读

  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陈奂生上城》..》。

  二、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情节设计精巧,耐人寻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

  卖油绳的设计。能做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预示“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的设计尤为妙巧。高烧时神志不清,锤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三、测试

  下面几句的话的语序已经打乱,请排列

  ①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

  ②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③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④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⑤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⑥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

  对下面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陈奂生想到这里,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见他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

  A.陈奂生因吴书记送他去招待所这件事非常感动,他的眼泪表示了他对党的关怀的感激。

  B.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自己的朋友;吴书记救了他的命是友谊的体现。

  C.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大好人,大好人就是救人于危难之中。

  D.陈奂生身上存有封建的小农意识,他认为吴书记救他是一种“拔刀相助”的讲义气行为,而不理解这是党的干部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 、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上网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演示。

  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

  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两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一、作者简介

  二、朗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少顷(shǎo ) 犬吠(fèi )呓语(yì )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ǎo)中间(jiàn)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惊觉欠伸(jiào)

  三、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字词,想一想与现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于是( 在这个(时候)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今意是:承接连词)

  2、两股战战( 大腿 )

  (今意是:量词事物的一部分; 屁股)

  师:“两股战战”什么意思:两条大腿哆嗦直抖。 这个词好像在哪学过?在蒲松龄《东郭先生和狼》里面有一句话“屠自后断其股”,其意思是“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指狼)的腿。”

  3、几欲先走 ( 跑 )

  (今意是:步行、行走)

  师:“走”古代作“跑”讲,我们能不能联想到一个词?(走马观花)释 义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常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cū luè)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mí huò)。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师:这几个词属于一种什么文学现象?

  (古今异义)

  师:那么同学们在课文中再找找还有哪些属于古今异义?找到的举手

  古意 今意

  1 (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聚合,合在一起

  句子翻译(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2 (但)闻屏障中 只 转折连词,但是

  句子翻译(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

  3 当(是)时 这 判断动词

  句子翻译(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4 微(闻)有鼠 听 用鼻子嗅

  句子翻译(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5 宾客意(少)舒 稍微 数量小

  句子翻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6 (稍稍)正坐 渐渐地 稍微7 中(间)力拉崩倒 夹杂 房间、中间、间隔

  句子翻译(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8 (虽)人有百手 即使 假设连词 虽然 条件连词

  师:课后要注意归纳整理

  四、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坐 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名词 口技人坐屏障 坐 动词2、妙 众妙必备 妙处 名词 以为妙绝 好,奇妙 形容词3、绝 以为妙绝 极 副词 群响必绝 灭,消失 动词师:那么这种现象叫什么?(一词多义)

  师:这个在课文当中就比较多了。同学们再找几个,找到举手。

  4、呼 忽一人大呼“火起” 呼叫 动词 呼呼风声 拟声词 5、指 手有百指 手指 名词 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 动词 6、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动词 儿含乳啼 奶头 名词 7、起 夫齁声起 响起 动词 夫起大呼 起来 动词 8、一 又一大儿醒 一个 数词 一时齐发 相同 形容词 师:课文当中像这样的词应该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要归纳整理。 师:其实我们文言文当中除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还有一种现象叫什么?(词类活用),同学们能不能在本文中找几个?

  五、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2、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3、妇抚儿(乳 )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4、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5、妇(手)拍儿声 用手 名词作状语

  (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6、无不伸颈,侧(目 )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师: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作动 2、蹄之,用蹄子踢 名作动)

  师:下面老师给一分钟时间给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的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以前就有一个同学问过我,老师:那个“惊觉欠伸”的“觉”字,好像读惊觉jué啊。大家认为应该读什么?有没有同学读jué的.?

  师:那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读jué,而读jiào呢?(是因为这里是“睡醒”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对课文的字词,进行疏通,老师教你们的方法就是,学会归纳整理,课后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再找找。然后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者课本上。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文结构

  六、课文结构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第一部分(1)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过程(写表演者表演的几个场景)

  第三部分(5)表演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