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国画的教学设计

国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1 10:09: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国画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画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画的教学设计

国画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水墨,彩墨画法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国画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2、学习中国画写意丝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大提斗笔)}、调色盘、纸杯、毛毡、A4生宣纸。

  2、教师用具:文房四宝一套、丝瓜范画一张、步骤图一张、吸铁石若干。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瓜果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笔墨技法和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紫藤和螃蟹等种类,今天,老师准备来教同学们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丝瓜。(板书解题:中国画——丝瓜)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丝瓜什么时候成熟吗?(指名回答)(——它是夏季的时候成熟)

  (——炎炎夏日,碧绿碧绿,大大小小的丝瓜吊在浓浓的绿荫里,显得分为美观。丝瓜的末端一朵朵的小黄花,像天幕上的星星一样分外吸引人。在中国漫长的绘画史上有很多大画家就喜欢画丝瓜,不仅因为它适宜国画的水墨表现,而更在于它负载着一片浓浓的田园诗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丝瓜的画法吧!

  2、读画

  丝瓜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田间地头,超市菜场都能看

  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齐白石老先生画的丝瓜(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丝瓜图,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瓜叶、瓜身、藤蔓、瓜花)。再看看瓜叶有什么特点?瓜身又有什么特征?藤蔓呢?(——瓜花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圆圆头的椭圆形组成的。

  ②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齐白石老爷爷的《丝瓜图》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先中锋蘸藤黄点花瓣,再换斗笔侧锋画出瓜叶,未全干时狼毫笔勾出叶脉,长锋笔画藤

  ③写意蔬果的技巧特点

  写意蔬果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丝瓜”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3、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丝瓜的花和叶,均需藤蔓撑托,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瓜身,后穿藤蔓。而后添叶,也可先画丝瓜,次画叶,最后穿藤蔓。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藤蔓: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③画丝瓜:先用毛笔饱翠绿色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中锋一笔画出,局部可以补笔。 [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蔬果画的最基本的技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2丝瓜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五笔画叶)

  画瓜身:斗笔蘸翠绿,中锋由上而下顺势画出。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丝瓜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丝瓜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国画的教学设计2

  教学思路与内容设计:

  写意花鸟画由于其独有的人文性,除了能够带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托物言志,深受广大人们所喜爱,其笔墨的特点,也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较工笔花鸟来说,它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学习,也能够充分展示笔墨的情趣。

  在课本中,只是节选了一些近代画家的作品,对写意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所以,在本节课内,我将以写意花鸟代表人物为载体,回顾上节课所花鸟画的发展史,并展示花鸟画常见的内容。再分析两幅能够充分体现水墨特性的作品,以作品来展现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特性。另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生动手画荷花,感受水墨的变化与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2让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常见题材内容。

  3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感受写意画的笔墨情趣。

  4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体会到花鸟画的人文情怀,并能从画家身上感染到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花鸟画课堂实践,让学生能基本掌握笔墨线面的使用,学会使用泼墨和泼墨来完成写意荷花。

  教学难点:

  营造古典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花鸟画家创作的意图,体会花鸟画的寓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文化史料,花鸟画代表作品,画家简介,笔墨,生宣纸张,学生准备:生宣纸4尺对开,笔墨,白瓷盘,报纸

  教学过程:

  一、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简介

  教师出示个人花鸟画作品《琵琶》,播放音乐

  以老师作品直接呈现给学生,会给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且有一定的亲切感。以此为切入点,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花鸟画的发展,尤其是写意花鸟的形成过程。

  图片展示:徐熙,文同,赵孟頫,(陈白)创新生宣纸作画,徐渭的作品

  【隋唐时期,人物画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薛稷,画马专家曹霸、韩干,还有如韦偃画龙,戴嵩画牛)等,画家们越来越倾向于描绘花鸟,花鸟画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绘画科目。

  从隋唐五代到北宋中时期,花鸟画均以工笔为主,描绘细腻生动,色彩艳丽,描绘对象广泛,写实性极强,注重对象的“真实性”,成为花鸟画的主流。北宋中期以后,徐派画风开始发扬光大,工笔花鸟开始衰落。以水墨梅竹为标志的人文画风形成,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文同、苏轼等。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发展文人画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风行一时,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同时,墨法已备,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足以适应这种表现的要求。明代以徐渭为代表的生宣水墨花鸟的出现是中国写意花鸟画风真正确立的'标志。到清代,写意花鸟画得到大发展出现了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尤其是郑板桥,吴昌硕,达到成熟阶段,近代有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题材和形式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此内容为老师带领学生回顾。

  设计意图:水墨写意花鸟发展过程复杂,课堂上不能够详尽地给学生讲解,只能够将代表人物的作品以图片的形式(重点人物:徐熙,文同,赵孟頫,陈白,徐渭的作品展现给学生看,让其粗略地了解到真正地写意花鸟画是形成于明代,以徐渭为代表。

  二、花鸟画常见题材

  梅、兰、竹、菊,荷,松,鱼虾,禽类(鹰,鹤,鸽子,麻雀,鸡)

  为什么画家钟爱这些题材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何渊源?

  学生作答……

  教师归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松—长青树,喻长寿。梅—--象征傲骨。兰---古人指君子品格。竹---比喻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眉折腰。菊---清雅,隐士,不问世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净。这些都是形容人品中的高风亮节,都是好的品格,十分符合文人对道德的追求,所以画家会画这些被人们赋予特殊意义的花鸟。

  三、重点作品赏析和画家简介

  本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水墨写意花鸟画有一定认识,理解中国人文画的特点,理解作品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画家是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与民族感情寄托于画里的。对比以往的小写意或工兼写的花鸟画,感受大写意画的豪迈奔放,简练概括,洒脱无拘无束的特点,体验画面不拘于形,追求神韵的意境。

  关于花鸟画意境:(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并不是花鸟的单纯描绘,而是借助于花鸟的描绘,表现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和意愿。被描绘的对象只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当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的神韵气氛交融在一起,通过特殊的构思和形象塑造,巧妙地反映在画面上,使画产生一种动人的境界。这就构成了意境。)

  1徐渭:“青藤画中圣”

  作品欣赏《墨葡萄》

  画家简介:【徐渭,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号名很多)。他是诗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军事家,他是戏曲家,他是民间文学家,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禅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历史学家,他是精神病,他是杀人犯。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文长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徐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国画的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欣赏国画中蜗牛独特的螺旋造型。

  2、学习运用中锋画出蜗牛的螺旋形。

  3、体验国画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了解蜗牛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2、课件:蜗牛图片多幅。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通过欣赏,体验画面中的情趣。

  教师:画上有什么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你感觉它们的心情怎样?

  2、重点观察蜗牛壳独特的螺旋造型,讨论画法。

  (1)讨论蜗牛壳的螺旋形画法。

  教师:这些画中的蜗牛长什么样子?(背上背着蜗牛壳,蜗牛壳都是螺旋形,头上有触角)我们怎样才能画出这种螺旋形呢?

  (2)讨论蜗牛身体的画法。

  教师:蜗牛的身体怎么画呢?

  (3)教师小结:用中锋笔尖从里到外绕或者从外到里绕画i'ijl蜗牛壳;笔尖用淡墨,先按后拖再提画出身体,最后添画触角。

  3、幼儿创作,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教师:你准备画几只蜗牛?你要画的蜗牛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呢?

  4、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教师:你最喜欢哪一幅蜗牛图?为什么?

  ●评价可侧重于画面中色彩的丰富程度、内容和情趣性、用笔的连贯性等。

  【评析】

  在该活动进行前,可以在科普区展示大量与蜗牛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了解、熟悉蜗牛的基本特征。活动结束后,可在美工区提供笔墨,供幼儿继续进行国画创作。

  国画的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交流,感受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诙谐有趣。

  2、继续学习使用浓墨和淡墨表现画面。

  3、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猫和老鼠。

  2、动画片《猫和老鼠》。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欣赏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1)教师:故事中有谁?它们长什么样?

  (2)教师:故事中猫和老鼠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它们的心情怎样?

  2、师幼共同讨论创作方法。

  (1)教师:我们都画过老鼠,那怎么画猫呢?老鼠和猫可能在干什么呢?谁来学一学?

  (2)教师:画面上除了画猫和老鼠,还可以添点什么呢?

  (3)教师小结:可以用中锋画出猫的头、身体、尾巴;用侧锋画出猫身上的'花纹,也可以用侧锋多笔画出猫的身体。可以添画草地、食物、玩具、房子等背景来丰富画面。

  3、指导幼儿将自己的想象画下来,并给作品取个名字。

  教师:你要画的猫和老鼠在做什么?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评价。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画里都有个好听的故事,谁愿意上来讲一讲?

  ●教师可鼓励幼儿大胆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幼儿观察同伴作品中浓、淡墨的运用,尝试从情节、画面、笔法来评价同伴的作品。

  【评析】

  该活动是“猫和老鼠”系列活动之一,表现故事的情节是该活动的重点。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捕捉幼儿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讲评环节,让幼儿以简短的故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可以帮助幼儿相互学习,分享经验。

国画的教学设计4

  第1课时:树木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具有对常见数木生长、生理特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5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石的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对几何形体结构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导入: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绘画步骤

  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教学反思:

  在美术课正式教授中国画以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画。因此,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对学生来说都十分新奇。孩子很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在兴趣中探索、学习正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在八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开始渗透中国画的教学。首先我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水墨画作品,它特有的绘画效果令同学们十分惊奇。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产生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使用的纸张比较特殊、绘画的工具比较特殊和绘画的颜料比较特殊这三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对国画这一前所未接触的艺术感兴趣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针对归纳的这几个问题,又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动手试一试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为找到宣纸的特殊性,同学们试着往宣纸上

  滴水、滴墨、滴颜料。通过动手做,用心观察,同学们马上发现了宣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化性。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中国画,使同学们能真正了解中国画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并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艺术,感受艺术。

【国画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儿童国画教学计划04-03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夹竹桃教学设计04-10

排列教学设计04-07

身体的教学设计04-10

古诗教学设计06-20

《水》教学设计08-2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6-20

《草莓》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