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古诗

时间:2024-07-23 12:48:08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杜甫的古诗精品(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的古诗精品(15篇)

杜甫的古诗1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3、《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1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7、《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8、《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9、《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21、《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2、《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23、《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24、《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25、《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26、《秋雨叹》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绸,想许宁论两相直。

  27、《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8、《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0、《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1、《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32、《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3、《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34、《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5、《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36、《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37、《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38、《送灵州李判官》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

  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39、《登白马潭》

  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

  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

  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

  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

  40、《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的古诗2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接下来分享春望杜甫翻译赏析和诗意。

  杜甫春望翻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

  杜甫春望诗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杜甫的古诗3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4.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阅读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赏析】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

杜甫的古诗4

  《新婚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注释:

  1、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3、无乃:岂不是。

  4、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5、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6、姑嫜:婆婆、公公。

  7、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8、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9、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10、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11、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12、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13、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14、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15、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16、不复施:不再穿。

  17、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8、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19、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20、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杜甫的古诗5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登高》的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写了登高远眺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以下是根据原文进行的平仄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仄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平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平仄平平仄仄平)

  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仄平平)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到,该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四句每句七个字。诗的整体平仄安排符合传统的七言绝句的要求,其中多以平声音节作为中心,平仄相间的节奏使得诗歌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境遇的吟

  咏,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困境和个人困苦的思考和忧虑之情。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写法,表达出杜甫内心的苦闷与忧伤,展现了他豪情壮志的一面。

杜甫的古诗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杜甫《江汉》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的古诗7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一、注释:

  曾:通“层”。

  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的古诗8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5、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6、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7、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8、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杜甫——《曲江对酒》

  9、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10、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杜甫——《曲江对酒》

杜甫的古诗9

  wǔ gēng gǔ jiǎo shēng bēi zhuàng , sān xiá xīng hé yǐng dòng yáo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yě kū jǐ jiā wén zhàn fá , yí gē shù chù qǐ yú qiáo 。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wò lóng yuè mǎ zhōng huáng tǔ , rén shì yī yī màn jì liáo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杜甫的古诗10

  宿昔

  [唐] 杜甫

  宿昔青门里,蓬莱仗数移。花娇迎杂树,龙喜出平池。

  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

  作品赏析

  宿昔青门里①,蓬莱仗数移②。花娇迎杂树③,龙喜出平池④。落日留王母⑤,微风倚少儿⑥。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⑦。

  (此追叙明皇逸豫之事。上四叙游幸,下四叙女宠。昔于青门城内,见仙仗数移,自蓬莱而往曲江南苑也。花迎龙出,景物亦若增新矣。日将落而留连王母,贵妃专宠也。风微起而凭倚少儿,秦虢得幸也。当时恣意行乐,不令人知,今果安在哉?上章已说园陵,此处复追叙生前,故用宿昔二字另提,下二章俱蒙此。)

  ①曹植诗:“宿昔秉良弓。”顾注:青门,长安城东门也。②鹤注:龙朔二年,高宗置仗,朝会之仗,三卫分上为五仗。③《李翰林别集序》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鲍照诗:“杂树茂寒峰。”④天宝中,兴庆池小龙常出游宫垣水沟中,蜿蜒奇状,靡不瞻睹,銮舆西幸,龙一夕乘云雨望西南而去。此见《明皇十七事》中。龙池,即兴庆池。⑤卢注:杨妃曾度为道士,故唐人比为王母。《汉武内传》:王母言语粗毕,啸命灵官驾龙,严车欲去。帝下席叩头,请留殷勤,王母乃坐。⑥《卫青传》:卫媪,长女君孺,次女少儿,次女则子夫。少儿先与霍仲孺通,生去病。及卫皇后立,少儿更为陈掌妻。《飞燕外传》:帝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歌酣风起,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乎?”帝乃令无方持后履。朱注:微风倚少儿,盖合用少儿、飞燕事。⑦《汉书》:周仁为郎中令,慎重不泄,以是得幸,入卧内。后宫秘戏,仁尝在旁,终无所言于外。《杨恽传》:“人生行乐耳。”《杜臆》:行乐污亵,必有不可使外人闻者。黄生曰:此章略见风刺,然其词微而婉。如禄山宫里、虢国门前之句,非唯失风人之意,亦全无臣子之礼矣。

杜甫的古诗11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评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

  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

  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

  然,毫不费力。

杜甫的古诗12

  《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文解释】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词语解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是一首七律。这两句精炼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两朝功业——三顾茅庐,累次烦劳,筹划着建国和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创大业,挽救艰危,呕尽了老臣的一片赤胆忠心。上句写诸葛亮的智略才识,下句写诸葛亮的勤劳忠诚。字字千钧,沉挚悲壮,见识卓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出师句: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师伐魏,据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 ②英雄:指千古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仁人志士。

  这两句是赞颂诸葛亮忠贞蜀汉,出师未捷,鞠躬尽瘁精神的千古名句。是说,诸葛亮带兵伐魏,出师尚未胜利,人先死去,长使后代的英雄们,为他的壮志未酬而泪落满襟。诗句评价了诸葛亮的精神品格,表现了后人对他的`追念和景仰。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两句诗内容深刻,影响深远。

  【诗文赏析】

  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杜甫的古诗13

  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6、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8、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9、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的古诗14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杜甫的古诗15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5.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6.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7.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8.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

  9.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10.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11.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杜甫《览物》

  12.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13.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4.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15.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16.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

  17.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杜甫《阆水歌》

  18.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

  19.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杜甫《立春》

  20.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杜甫《至后》

【杜甫的古诗】相关文章:

杜甫的经典古诗05-19

杜甫的古诗01-26

杜甫的古诗(集合)06-08

古诗春望杜甫11-22

杜甫的经典古诗必备(15篇)05-20

杜甫的古诗15篇(荐)06-28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01-20

杜甫的经典古诗合集(15篇)05-20

杜甫《引水》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4

杜甫《又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