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7 07:35: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常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能力目标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诵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师问: 生答:

  1、诗人看见了什么? (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 (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 (故乡、亲人)

  4、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 、诵读与感悟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笼罩lǒng zhào 模糊 móhu 鲛人jiāo

  3、朗读指导:节奏和重音 (课件)

  4、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写实:月光、树林、白云、疏星

  想象: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小结: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5、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

  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

  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

  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6、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课件)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7、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课件: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地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8、联想在诗中的作用(课件)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鲛人流珠》的传说,从而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四、秀一秀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个人风采。

  五、拓展延伸:

  1、理解小诗

  繁星 冰心

  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 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诗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2)这三节诗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说的话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请想象一下“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它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2、请仿照例子用下面所给的6个图形,先拼成一幅图,再说说它所表示的含义,并给所拼图形起个名字。

  例子:

  我这幅画名字为《青山绿水》,它可以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拥有清秀洁净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希望大家都来珍惜保护这份灵秀,不要随意破坏!

  六、作业设计

  1、背诵

  2、阅读《倍速》第27课练习《云和月》,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灶的用处,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之意。

  3、进步学会使用问号和叹号。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煮、婆、饿、揭、锅、忘”6个生字。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知道表示惊讶或其他感情强烈的句子一般使用感叹号,并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家里烧饭做菜都用的是什么?可你们知道吗?不用煤气、煤炉、柴火也能烧饭做菜。不信,我们学了(23.太阳公公煮面条),就会知道了。

  (2)出示课题:23.太阳公公煮面条。齐读课题。

  (3)教学“煮”。

  ①指名拼读,分析字形。

  ②齐读。

  ③口头组词。

  ④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口述目标。

  (1)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中告诉我们是用什么来煮面条的?

  (2)口述本节课目标。(见(一)教学目标)

  3、再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1)读课文1、2自然段,自学四个生字:“婆、饿、揭、锅、忘”。

  (2)字形难点:婆,上下结构,“女”的一横要写得长些,要注意摆好位置。

  锅,左右结构,右下是“内”,不是“内”,要注意区别。

  读音难点:“锅”是三拼音guo;,中间的介音“u”,不要漏掉。

  用换偏旁记:锅(窝-穴+ =锅)揭(喝-口+扌=揭)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汇报你学会了哪个字(字形);口头扩词。

  (4)星期天,玲玲到外婆家去玩,这天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天气称得上晴朗?

  课文写玲玲到外婆家去玩,为什么要写天气暗朗?

  (5)外婆为什么让玲玲和邻居小朋友去玩,而不陪地,说明外婆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忙着收麦子)

  (6)读第1自然段。

  (7)指名读第2自然段。

  为什么玲玲会认为外婆忘了做饭?(锅于里空空的,外婆要收麦子,很忙。)

  (8)出示句子“呀,外婆忘了做饭!”

  ①“!”这个标点符号叫感叹号。

  ②为什么这一句开头用一个“呀”字,最后还用感叹号?

  ③师:表示惊讶或感情强烈的句于用感叹号。

  ④指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9)用惊讶的语气读第2自然段。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卡片。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锅”。

  5、作业。

  (1)学生书写生字“煮、婆、饿、揭、锅、忘”。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知道太阳灶的样于、好处。

  2、理解“更”的用法,及“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比一比组词

  着( ) 波( ) 饿( ) 锅( )

  煮( ) 婆( ) 鹅( ) 窝( )

  (2)读课文1、2自然段。

  2、细读课文,学习3——9自然段。

  (1)自学8个生字。(字形难点:碗,不要写成“”。蛋:上面是“”。)

  (2)外婆真的忘了做饭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正在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热气腾腾”是什么意思?

  (3)刚才玲玲明明见锅里是空的,怎么会烧出面条和荷包蛋呢?这让玲玲感到很奇怪。(同桌分角色渎4—7自然段,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

  (4)玲玲对外婆手里端着的鸡蛋面是从哪儿来的,感到很奇怪,现在外婆告诉她这面是太阳公公煮的,她就更奇怪了。

  ①比较句子:玲玲觉得很奇怪。

  玲玲觉得更奇怪了。

  a.两句话不同在哪里?

  b.“更”是什么意思?

  ②谁能用“更”说说话。

  (5)到底是谁煮的面条呢,玲玲来到后院,看到什么呢?指名读8、9两自然段。

  (6)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或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

  (7)课文上是怎么写的呢?自由读课文。写太阳灶样子的句子用“—”,写太阳灶作用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太阳灶能烧饭、烧莱呢,用“( )”标出,分别读有关句子。

  出示填空

  a.太阳灶远看像( ),朝着( )倒放在空地上,( )放着一只小锅于。近看那伞面是( )小镜子拼成的。

  b.太阳灶能把( )聚集到锅底,用太阳灶烧饭做菜,( )。

  (8)连读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恪⒆饔谩?/P>

  (可以看板书、投影片说)。

  3、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碗、蛋。

  4、作业

  (1)抄写生字(端、碗、蛋、撑、柄、银、拼、灶)。

  (2)朗读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作用。初步培养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叹号。

  3、正确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听写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mian tiao、wai po、guo gai、he bao dan、tai yang zao

  ( ) ( ) ( ) ( ) ( )

  (2)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体会标点的用法。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句话用“!”,哪几句话用“?”。

  (2)自己读读带“!”和“?”的句子,想想怎么读才对。

  (3)指名读,评议,齐读。

  (4)朗读全文。

  (5)完成课后第四题,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3、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用处。

  (1)四人小组说。

  (2)指名说,评议。

  (3)自由说。

  4、小结: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造出了太阳灶,为人们烧饭做莱。人们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来吗?(如用潮汐、风力、水力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

  5、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从小要学好文化,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利用大

  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为建设祖国出力。

  6、作业。

  (1)完成作业本5、6题。

  (2)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关于桥的课件;

  2.学生搜集桥的图片;

  3.学生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在学习了《兰兰过桥》一课后对桥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搜集了不少关于桥的图片老师也搜集了不少,你们想不想看呢?

  2.播放有关桥的课件(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3.师:也把你们搜集到的图片拿出来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学生相互交流)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哪些桥呀?(指名学生汇报)从古至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桥当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先同桌练说,再指名说;引导学生先说喜欢的桥的名称,再说喜欢的原因)

  5.引导生生互评,初步渗透交际时的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倾听。(引导语如:他为什么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呀?他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呢?他在介绍这座桥时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6.小结过渡:小朋友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知道了你们心中最喜欢的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变化着,同学们充满想象力的小脑瓜里,未来的桥是怎样的?请把你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高高举起吧!(板书:未来的桥)

  二、交际训练,教给方法

  1.指名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师生模拟对话。

  师:××同学,你设汁的是什么桥呀?

  生:我设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它有什么特点呀?(或“有什么用途”……)

  生:这种桥的特点是__________。(或“这种桥的用途可多了,可以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等)

  2.引导学生归纳交际的基本方法:先介绍桥的名称,再说桥的特点或用途

  3.在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设计者”。

  三、再创情境,扩展训练

  1.师:在南宁市邕江河面上,不久的将来会建起邕江六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推荐给市长伯伯呢?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已评选出来的“最佳设计者”的“未来的桥”图样,讨论一下,该怎样向市长伯伯介绍,才能让他采用你们的设计方案

  2.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态度大方 彬彬有礼 条理清晰)

  3.小组内商议介绍词,准备交流。

  4.小组问互相交流。

  (1)每个小组选代表向市长伯伯(另一小组的同学扮演)介绍本组的“未来的桥”设计方案,介绍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可以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质疑)

  5.评选“最佳桥梁”(只要方案有特色,就予以充分肯定)

  四、总结

  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真大,你们设汁的各式各样的桥让我大开眼界。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打牢文化基础,相信在我们这些小朋友当中,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出色的桥梁专家:

  五、课后延伸

  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方案介绍给家人或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4

  《我的舞台》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到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再来看习作八的第一个建议正是让学生以本文为范例,写一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为突出本课重点,并为习作八做好铺垫,学习思路设计如下:

  这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怎样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经过研读课文,我决定和习作八结合起来,采用“抓中心句,长文短教”的方法组织教学。

  1、在导入新课,了解完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后,让学生带着“作者对‘舞台’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一问题,速度课文。经过读文,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中心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然后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即文章的结尾句“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这样既引导学生感受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又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

  2、再让学生第二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这样一来,原来长长的课文,就浓缩在几件事情上,学生通过读书归纳,把握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了:除了课文首尾,其他的八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作者的五次舞台经历,学生们找出了四次,我让他们继续去文中找。孩子们很聪明,在我的提示下,一下子就找到了。在学生回答作者每一次的舞台经历时,我又特别注意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醒他们,表述一件事情时,要完整地说出时间、地点、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做了什么事。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结构和脉络。我及时总结:这种记事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不妨在习作八中运用。

  3、三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重点句,谈体会,写感受,深入感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此环节我重点引领学生结合作者六岁时拜师学艺的刻苦练习,把目光聚焦在了第七自然段,特别是动作的细致描写,奶奶的侧面描写,从中感悟了作者学艺的艰辛及作者对艺术的坚定信念和她踏实做人的品格。这样就突出了重点,达成了目标,学生也能模仿着本文来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事和感受了,习作指导也水到渠成。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出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主题,共有五篇课文,依次是《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其中《敬畏自然》和《喂──出来》是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

  《敬畏自然》选自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中的一个章节,该文发表在1998年的《散文》杂志上,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作者严春友的知识背景是获历史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某高校工作。

  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作者的这种思想是在当代人类思潮的影响下获得的。1973年《濒危物种法》出现,大自然开始进入天赋权利的范畴。人类在摆脱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枷锁后,开始向“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等宣战。美国人罗德里克?纳什是一位资深的思想史学者,他写的《大自然的权利》表述了两种生态观──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未来人类的教育理想中,号召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动物,尊重自然等。

  【学情预估】

  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

  8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

  8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篇散文,只能给以科学思维情感上关照,使其获得一定的现代意识。

  学生对“与天斗”“与自然斗”“人定胜天”的历史不甚熟悉。学生还没有进行过宇宙宏观的思考,对于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比较难以接受。

  【知识储备】

  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散文,应该说,散文的标题就是一个命题──我们应该敬畏自然。那么,从古到今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何,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话题的,这些资料性的工作,作为课堂设计环节之一,应先行布置、着手搜集起来。

  这些相关论述,将是理解这篇散文的重要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课文作者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这可以找到很多与之一致的论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与该命题相对,也有一个命题──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基督教称上帝为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则是折衷的,或许也是更科学的。

  “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这个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宋以后思想家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关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强调“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内容梳理】

  本文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历史,“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无穷的智慧,“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文章做出的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精点研读】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实的。这篇散文谈论的是一个“真”话题,但使用的是文学性的语句。文学性的语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和不确定性。这对于表达人类还没有形成科学定论的宇宙宏观认识,是非常有用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大量文学化的语句来谈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没有陷入“真”的泥淖。

  关于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还是在其文学性语句的召唤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一定的科学认识,而不要指望得到什么准确的科学知识。可以精点研读这些问题:

  “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学习这篇散文,最好是抓住这些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来朗读,来揣摩,来生发,而防止进入空对空的玄想和谈论、乃至争辩中。

  【问题探究】

  学生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的关键句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教师:请同学把下面的语言加以形象化的理解,并领会它的含义。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案:1.陷阱,就是坟墓。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2.这句话认可人是宇宙中最聪明的,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人类就责无旁贷地来认识宇宙本身。3.这句话认可宇宙生命的可能存在,宇宙意识的可能存在。

  【创意点拨】

  1.可以从当前禽流感的传播,候鸟的迁移等来介入文题,展开学习。

  2.尝试用辩论的形式,分正反两方:让两组同学持作者的观点,让另两组同学持反对意见,双方展开辩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论证套路。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得出了“敬畏自然”的结论。

  3.研究“比较”手法。在熟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请一个同学代表人类的智慧,一个同学代表大自然的智慧,双方进行对话。注意,作者在文中比较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之后,作者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一层。论证上是层层推进的。

  4.进行文本比较,以抓住本文的文体特征。我们知道,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化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让学生找出可资参照的另两个文本(议论文、抒情散文)来,进行横向比较,加以区分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2、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思路:

  自主诵读,积累生字词;合作揣摩,理解童真童趣。共同探究,体会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18课——丰子恺的《竹影》。(板书课题)

  请看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2、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老师相信大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一定能顺利达成目标。

  二、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

  1、点中间的一排8个学生轮流读课文,读错就停,大家帮助更正后接着读下去。

  生轮读课文,师巡视,重点指导差生听读,并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2、积累生字词。

  恺 水门汀 徘徊 撇 参差不齐 口头禅 惬意 蘸

  生读完后,师则指着(投影)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

  点会的学生读,并说出词意,理解记忆,然后齐读两遍。

  三、速读课文,自主合作,概括主要情节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一)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一)

  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批注关键语句,利用“导读提示”和《探究之旅》等相关资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如有疑难,可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说出主要情节。

  生自读课文,查阅资料,师巡视,引导学生兵教兵。

  5分钟后,生说情节,师板书。月夜相聚;探讨问题;描绘竹影;艺术教育。

  四、品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1、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投影出示)进行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自学指导(二)

  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描写充满童真童趣的语句,同桌间交流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并作简要评述。如有疑难,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正确评述。

  友情提示:先指明段落,再朗读然后评述,要敢于表达独特见解。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学生兵教兵。

  师问: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为生动形象?为什么?

  生交流,师及时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关对学生的见解予以肯定或否定。并补充归纳:品析精美语言时可从语句的修辞、含义和作用等方面品析。

  五、当堂训练,探究学习,分享学习体验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出示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相互

  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3分钟后,比谁的表现更精彩!

  六、结束语: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的语文课堂,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