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8 12:51: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题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语文教案-20xx年的一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谁能结合你所查找的资料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当前的环境状况?27年后,我们的国家又会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读一篇想像日记,想一想:

  (1)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2)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日记。

  2.指名找出日记中提到的环境恶化的.情况。

  3.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了解造成这种环境恶化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1.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2.针对你所了解的现状,想一想,20xx年还会出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四)总结、扩展

  搜集大量资料,想一想,预防20xx年环境恶化可采取的措施、方法,根据其中一点写成一篇文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20xx年的一天》。

  (五)板书设计

  28* 20xx年的一天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总结扩展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想一想预防20xx年环境恶化可采取的措施及方法,根据其中一点写成一篇文章,让每个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

  1、收集人类破坏地球环境的资料,以及有关环境治理的资料。

  2、制作调查图表。

  3、开个小型演讲会。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了解轮船的主要结构,并会用基本图形画出大轮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发生联想。联系生活经验装饰节日的大轮船。

  3、情感与态度:通过作业感受美术发明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教会同学用基本形画出大轮船。

  2、难点:启发同学对节日的回忆,画出自身对节日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回忆,了解大轮船的结构。

  1、媒体欣赏,知道大轮船是水上的交通工具。(乘过大轮船吗?上面有些什么?)

  2、了解大轮船的结构并用基本图形绘画,反馈到实物验证。(大轮船可以分成哪几大局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看对不对? 还可以用哪些图形画大轮船?)

  3、教师示范讲解。同学绘画。

  (二)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启发发生联想。揭示课题。(大轮船孤零零的.一点也不高兴,我们让它热闹起来。你看到过哪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的场景?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啊?)

  2、找异同。(谁能看出节日的轮船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啊?它用什么来装饰呢?)

  3、再次启发同学画出节日感受。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节日的快乐吧。节日我们是不是和亲人在一起?在做些什么呢?(媒体)

  想一想还可以添画什么来增加节日的气氛呢?

  (三)作业要求:

  1、请大家用喜庆、欢快的色调画出花球、彩带等装饰物来装点我们的大轮船。

  2、还可以添上快乐的朋友和自身。

  (四)作业展示:

  展示同学作业:把自身的大轮船开到我们祖国辽阔的海面上,让全世界的朋友一起来庆祝我们快乐的节日。

  (五)小结:

  1、讨论: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

  2、你在这幅画中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3、你觉得谁的画让你很佩服?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忽而、面临、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庞然大物、古往今来、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

  3、默读课文4~6自然段,填表:

  特点作用说明方法

  4、灰尘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好处?从灰尘的危害与好处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练习提纲

  1、抄写目标1中的词语。

  2、以《假如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二、指导自读自悟4~6自然段,从填表中弄明白灰尘的特点、用途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思维,明白道理

  1、延伸课外,说说灰尘的优劣。

  2、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讲述中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板书: 6 西湖

  四、布置作业  山峦  湖水  (远眺)

  ⒈背诵课文。⒉摘抄好词佳句。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字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一些它们的特点。

  4.拓展延伸,学会创造,说说自己了解的其它蔬菜,并给它们编儿歌。

  重点难点

  1.会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部分蔬菜的特点。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重点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

  2.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教具准备

  菜园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菜地挂图:

  2.菜地里都有一些什么蔬菜呢?

  3.现在的菜园里可热闹了,成熟了的蔬菜都想上市场看看,到小朋友们的家里做客。(教师出示课题)

  4.指名读课题。

  5.全班齐读课题。

  二、摘蔬菜,认读生字

  1.指名拿着篮子上来摘蔬菜。

  2.展示学生采摘蔬菜的情况,认识蔬菜及蔬菜的名称。

  3.认读相关的生字。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蔬菜呀?

  (2)指导认读蔬菜后面的生字。

  (3)指名认读,并教小朋友们读。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5)开火车,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图文结合,了解各种蔬菜的特点

  1.教师展示文中介绍的相关蔬菜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蔬菜长什么样?

  2.指名反馈,教师结合实物引导感知。

  3.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照样子填一填,涂一涂,读一读。

  4.反馈。

  5.全班读一读,巩固对茄子等蔬菜的特点的认识。

  四、诵读儿歌

  1.教师导入:小朋友们,这些蔬菜各有各的样,各有各的特点,多可爱呀!有人把它们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请大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

  2.学生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再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3.同桌互相读,互相帮助,把儿歌读得更好。

  4.指名反馈读,学生语文。

  5.集体一起读一读。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拓展延伸,学会创造,说说自己了解的其它蔬菜,并给它们编儿歌。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

  教具准备

  有关蔬菜的资料、实物,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认读,再次巩固。

  4.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各种识记生字的办法,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多采用形象识记。

  二、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读的情况,建议学生读的时候适当地,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表演读。

  3.检查:教师出示蔬菜的图片,学生口头表达他们的特点。

  4.教师肯定,鼓励背诵课文。

  5.指名交流背诵的'方法,教师、指导。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儿歌。

  7.指名背诵儿歌。

  8.全班齐背诵。

  三、拓展延伸

  1.让学生拿己带来的蔬菜并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蔬菜的主要特点。

  2.教师,全班小朋友把带来的蔬菜放到周围供学生参观。

  3.创作儿歌

  (1)鼓励学生给自己带来的蔬菜编儿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儿歌。

  (3)反馈,诵读学生自编的儿歌。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的写字内容,并让学生认读、组词。

  2.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字在书写上应该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集体反馈,教师强调。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提醒学生注意双姿。

  6.作业点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教后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