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4 08:08: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并配有相应的插图,要求识记有关“春天”的词语。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他们的思维需要借助图画、声音、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本课教学中,运用教学挂图,通过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识字的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生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课件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伴着《春之歌》的音乐)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春风像

  (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

  春雨(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

  (3)出示春雨像 ,像 ,又像 。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

  (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出示春风一吹,柳树 。指名读。

  嫩芽(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

  (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

  (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

  小草(1)读准“草”的声母,一齐读两遍。

  (2)你们看到小弟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往外钻呢?

  (3)说的真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布谷(1)齐读词语。

  (2)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能学一学吗?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布谷”的叫声吧。

  (4)初夏时,“布谷”常昼夜不停地叫,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布谷能吃许多害虫,我们可要保护它。

  燕子(1)小燕子穿什么衣服呀?

  (2)你对小燕子有什么了解?

  (3)齐读词语两遍。

  梨花、杏花、桃花

  (1)把这些花儿的名字读准,指读,齐读。

  (2)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花是怎样开放的?

  (4)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

  (5)齐读三个词语。

  二、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将12个词语的卡片分给学生,老师点出课件上某个景物,拿相应词卡的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齐读词语两遍。

  3、 班一起读12个词语。

  三、齐读词语,体会特征

  1、读词串,说一说每一组词串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2、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布、谷”。

  2、学习新偏旁。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先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草、芽、树、梨、杏。

  2、学习新偏旁。

  认识“草字头”、“木字旁”,书写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花草植物有关,含有“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

  3、学生看笔顺记忆生字笔顺。

  4、重点反馈“芽”“树”“梨”的笔顺。

  5、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教师重点点拨并范写“芽”“树”“梨”。

  7、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三)语文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利用晨会时间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分清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论及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提示】文章的主要观点。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三、结合文本,感悟美德

  1如果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句最精彩的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

  过渡: 本文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今天的我们学习本文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明有了高度的发展。有人说,当今的社会,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一位具有道德标杆式的人物呢?有,他就是雷锋。

  1、那么雷锋有哪些美德呢?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活雷锋呢?举例说一说。

  2、教师总结:

  美是什么?美是雷锋在列车上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美是危险时刻女教师张丽莉的奋不顾身,美是司机吴斌在生死抉择中抒写的对职业的忠诚,美是吴菊萍用双手托起对生命的敬畏,美甚至是上课后你悄无声息的坐在座位上。美在哪里?美就在我们的古文中。

  四、寻找历史踪迹,再谈“美”

  示例:“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是美的,可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更美。

  请以“( )是美的,可( )更美。”的形式说话。

  五、课堂总结

  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美是黄金分割,美更是千手观音的普度众生。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但是,求真,求善是美永恒的内涵。同学们,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1.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2. 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另写几句,表达你对美的感受.例句:

  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学生说:“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美,一种执著追求的美.”

  医生说:“————————————————————————”法官说:“————————————————————————”

  3.写出10个体现中华民族美德的词,其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美德,并说明理由。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到美德最美,认识到一个人提升自己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进一步学习如何去分析议论文,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最大限度集合了资源,使原本抽象的“美”,在具体的学习中有了更加实在的内容,让学生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但教师还用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普通话不过关,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学中不要走过场,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回答问题的时间,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门”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进一步掌握字理识字、韵语识字、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

  3、借助拼音读懂谜语,朗读并且背诵谜语,学习猜谜语。

  4、培养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对“手”和“眼’的了解与认识及懂得如何保护。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识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借助拼音读懂谜语,学习猜谜语。

  2、学习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开、子、门”。

  3、增强对“手”和“眼”的了解与认识及懂得如何保护。

  4、熟读《小孩儿不小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汉字家园(二)的第3课《谜语》,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课题。(生齐读课题)

  2、《谜语》顾名思义一定藏着小秘密,你能在学习中把秘密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会很兴奋)

  3、让我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寻找“秘密”吧!(生大声读文)

  二、读文讨论,情境识字

  1、读完课文,谁找到谜底了?

  2、同学们真能干,真聪明,有这么多的谜底到底谁的对呢?让我们赶快揭秘吧!

  3、师出示“手”和“眼”的图片和字。(猜对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智慧星)

  4、下面请猜对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读谜语吧!

  5、没猜中的'同学敢不敢向他们挑战,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虽然没猜中可读课文决不认输!(指名竞赛读)

  6、同学们不仅借助拼音读通了谜语中的句子,还读准了字音,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如果摘掉了字宝宝的拼音帽子,你还能读出它们吗?

  a指名读

  b领读

  c开火车读

  d竞赛读

  7、学习“开、子、门、五”这几个要求会写的字,其中“子”“门”进行字理识字,“开”与“井”进行对比识字,并扩词,练习说话。“五”字用“丑”字减一笔来识记。

  三、指导书写

  1、随教师在虚空格中书空写,注意笔顺

  2、在书中生字表中描红后,在本上写2个。

  3、子:三笔组成,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钩。

  四、借助拼音读儿歌《小孩儿不小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

  2、在儿歌中画出新结识的生字朋友。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说一说,通过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把今天学的谜语回家后,讲给父母听,让他们猜一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千、万、两、间、关、粒、”。

  2、游戏识记课后词语。

  3、完成书后认字交流。

  教学内容:

  一、启发谈话,学习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谜语二则,谁能把谜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呢?

  二、激发兴趣,情境识字

  1、谜语让我们结识了新字朋友,老师想考考你们,记得它们吗?(指名读)

  2、谜语二中也藏着几个想要和我们交朋友的字宝宝,(师出示谜语二)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想把我们加为好友?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千、万、两、间、关、粒、”贴在黑板上。

  4、“千”与“干”“万”与“方”对比识字。

  5、游戏识字:找帽子,请学生把拼音帽子给字宝宝戴上。

  6、游戏:找朋友,给字宝宝扩词。

  7、书空写“万、千”字的笔顺。

  三、课后词语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抗赛

  规则:男女生各派一组代表,(3—5人)每人手里拿一张词卡,不让对方看见,“一、二、三”对面两人同时打开词卡,先读出对方者为胜。

  2、心有灵犀

  规则:

  生自己选择搭档,出示本课生字,其中一名学生做动作,另一名学生猜出来后,扩词并说话。

  四、指导书写

  万:第二笔是横折钩

  五、完成书后说一说,读一读

  1、同学选择喜欢的话题相互表达。用“我是…….”这一句式。

  2、注意表达完整,吐字清晰,条理清楚。

  六、识字交流

  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

  七、作业

  1、背诵谜语二则

  2、书写本课生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