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难老泉》教案教案》。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语文教案 篇2
《时间》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二册第11个主题单元,本单元以时间为主题,选编了一首古诗,一篇主题课文。并在语文天地中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讨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渗透。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认知特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说话练习。
2.学习朗读课文,进行情感渗透。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注意听如你们的答案和屏幕上出现的字一样,[课件演示:时间]那你就猜对了!全班一起告诉我,答案是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继续学习13单元时间。
二、感知时间,学词语
(一)现在时间是20xx年5月21日9时13分,闭上眼,听,这是什么声?[课件出示钟]在你们闭眼听钟声的时候20xx年5月21日9时13分再也没有了,全世界哪儿也找不到了,时间真是一去不回呀。
(二)复习《长歌行》,[课件演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插件]提示背诵语气。
(三)拼读词语,写词语
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关于时间的词语你还知道那些?
2.这也有些关于时间的词语,你们想知道是哪些吗?请你拼一拼。
3.[课件演示音节]请小老师带全班读,互相检查书写情况,纠正错误。
三、学习关于时间的谚语
小组合作,借助拼音读谚语,在组内背一背。
2.[课件演示谚语]合作结果全班交流。 3.你能说说这两句谚语都告诉我们什么?
四、学习《小河流过我门前》
读一读,想一想:小河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五、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1.小组汇报课前实验结果。
2.推荐汇报。
3.小实验:一分钟能写多少字。
4.评出最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5.小实验:一分钟能认多少字?
6.认字比赛。
7.小结。
六、观察图: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1.关于时间你们能像他们一样提出问题吗?
2.讨论:你将如何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作业布置:回家收集有关时间的谚语或名言,做成书签,互赠、共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预习、课堂朗读、随文赏析共同完成)。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2、技能目标:
初读感知——再读欣赏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 点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 点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 析
学生对下棋比较感兴趣,但对场景的描写却不够细腻。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预习检测:
二、根据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
读书、批注、讨论、汇报,师生合作,赏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学重点
三、同质交流,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四、师生合作,拓展升华
1、师生合作初读,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荐读1、2、3段,范读4段。(听读要求:圈点勾划,读不准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词用“?”标出,有趣的地方用 ----- 标出,观点态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
2、自读、批注棋人趣相。将评赏要点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3、分组交流批注结果。
4、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师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赏析。
5、趣相仿写,深入赏析。
引导:我对2段中作者对情态各异的下棋有争者进行描摹的7个“有”字句特别感兴趣,课前我不光赏了,还仿了,各位有没有兴趣听我用与同学们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赏析展示出来?
朗读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者;有运筹帷幄演兵布阵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驾轻就熟运斤如风者,有磕磕绊绊走走停停者;有雄韬伟略惊心动魄者,有瞻前顾后步步为营者;有宠辱不惊神态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内衣锦还乡者,有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者;有一枰既毕情欢意悦者,有胸怀块垒懊恼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胜负平常事,尽欢尽兴而已者。
光学不用可能会印象不深,流于浅薄,同学们若觉得老师这种赏析方法可取,课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一写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队相,理发相,谦让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鱼相等等,这些芸芸众生相,梁秋实都曾细细地描写过,我们不妨也来写写。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吧。)
6、有句话叫“人生如棋”,反过来,很多人也会用下棋来喻比人生。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笔下的很多人有没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态度了吗?)
适时板书:争而有度、平正通达。
7、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深入领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态度。
领悟到的争而有度、“平出通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师小结
六、当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词语填空。
弱不(禁)风 (恍)然大悟 不解之(缘) 喜出(望)外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在一个精致的小房间里,放着许多玩具。(精巧)
(2)锡兵还是挺直了身子,紧紧地扛着他的长枪。(笔挺)
(3)她也是一样坚定啊!(坚强)
4.认真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仿照该句式写一句话。
他看到那个熟悉的小男孩儿,他看到桌上都是自己熟悉的伙伴;他看到那座美丽的宫殿和那位可爱的小舞蹈家:她仍然用一条腿站着。
一 作者资料库——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被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
二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在19世纪所合编的故事集,原为多则民间传说故事、传说和童话,经过修饰,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集。原本名称为《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三 童话的分类
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 国际儿童图书节和安徒生文学奖
国际青少年读物理事会(IBB)把每年的4月2日定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每年庆祝这个节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4月2日是敬爱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生日。各个国家轮流主办这个节日,其内容是:主办国选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为世界各国的孩子们写一篇献词,并选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插图画家绘一幅特别的招贴画,由此引起人们对读书和阅读的关心。献词将被翻译成数种文字与招贴画一起分发向世界各地。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文学奖,也在4月2日颁发。这一天,获奖作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的名字会迅速传遍世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y、w和单韵母的拼法;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和它们的四声。
教学重难点:
掌握声母y、w的发音,记形和正确书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的四声。
教学准备: 幻灯、卡片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片i、u
2、说说i、u的名称(单韵母)
二、教学语境歌
1、出示语境图;
2、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3、师:妈妈这么关心婴幼儿,那么我们来看动物妈妈怎么做的说说圆圈内画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4、教学语境歌;
(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
师范读、领读
5、师:y和w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两个声母,这堂课我们们先学声母y。
三、教学声母y
1、教学声母y的读音
(1)、幻灯:图上画的是什么?
(2)、把“衣服”的“衣”读得轻短些,就是声母y,也叫大衣。发音时,同韵母i有点相似,但是声母y要读得响而长,韵母i要读得轻而短。
(3)、范读、自读、指读。
2、教学声母y的字形
(1)、声母y像什么?
顺口溜:古人衣领y y y 大树杈y y y
(2)、声母y的写法,同桌讨论。
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弯,两笔写成y y y
四、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和yu
(1)、声母y大衣,单韵母i小衣,小i小i胆子小,出门要由大y带,大y和小i在一起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i
(2)、比较yi和Y的区别
(3)、yi的四声(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小朋友读)
yī yí yǐ yì
医 姨 椅 意
指名读、齐读
(4)、练习四声儿歌
妈妈是医生,阿姨来看病,坐在椅子上,妈妈注意听。
(5)、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和四声
(6)、大y和小i、ü都是好朋友,一起组成整体认读音节,ü急急忙忙跑到y后面,组成整体认读音节时,连帽子都跑掉了。
(7)、yu的四声(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小朋友读)
yū yú yǔ yù
淤 鱼 雨 玉
指名读、齐读
(8)、教学声母y和单韵母a组成的音节
y→a→ya 说说ya是由哪两局部组成的?
yā yá yǎ yà
鸭 牙 哑 亚
五、巩固练习
1、抽读音节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区别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y i ya yu yi
六、作业
誊写声母y一行;
说明: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是相对笼统枯燥的。要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就恰当地运用了情境法、图片、故事,如声母y和韵母i发音相似,为了使学生区别这两个音,把声母y叫大衣,单韵母i叫小衣,这样给它们起个固定的名称后,学生就不会再混淆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20、《司马光》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是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 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 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此文转自斐.斐.园 FF.Net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 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三)全班齐读,感悟全诗。
四、小结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
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的区别。
3 选取两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绘。
语文教案 篇9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黑板 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 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 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