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0 09:35:2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记者采访导入:

  小记者:我是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有几个问题想采访一下大家。请问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小记者挂上记者牌)

  学生A:我最喜欢看《少儿频道》……

  学生B:我最喜欢看足球频道。

  学生C:……

  小记者: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平常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A: ……

  学生B:……

  小记者:那如果你在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妈妈喜欢看的舞蹈也开始了怎么办,你平常是怎么做的?

  学生A: ……

  学生B: ……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细读品读课文

  1、进入主题,范读课文: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在家看电视的情况,这里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他家看电视可奇怪了,你们想不想来看一看他们家是 怎么看电视的?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2、教师:明明把他们家看电视的情景写在了书上,请打开语文书20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五课《看电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明明他们家看电视真奇妙、真有趣!你想知道他们家看电视的秘密吗?如果想那就来闯四关!

  第一关:请大家来做个游戏,课件播放“摘果子”游戏:

  认生字,学“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读课文比赛,把生字宝宝在放回课文读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

  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四人为一组读课文:

  读的好,奖给他一颗星。

  读的有问题的地方,你帮他纠正过来。

  第四关:读完之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 ),却换成了( )。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

  我们一起为了妈妈却换成了( )。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却换成了京剧?

  指名读第一小节后,同桌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2、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京剧换成足球?

  看图说图上的'内容,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奶奶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重点感悟、理解奶奶的表情和心理。你从哪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读第二小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3、我们最后为什么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

  指导读第三小节,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4、用自己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1、齐读全文,读完这篇课文,你现在知道明明家的秘密是什么吗?

  2、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以后在家看电视时,你正在看你喜欢看的少儿频道,而爸爸喜欢看的《新闻联播》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把它们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agrave;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ugrave;))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agrave;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棋艺盘鹅弓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下棋,吗?你知道棋的种类有哪些?

  2、介绍围棋(图片出示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隋朝、唐朝时,传入日本、韩国。至今中日韩三国每年都要举行围棋大赛。

  想知道围棋是怎么下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学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2、小组学生自查,并反馈自查情况。

  3、指名分段读

  难读的句子: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他想,要是用弓箭把他射下来/该有多好哇!

  后来,那个专心听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那个老是走神儿的`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

  4、小组读课文,读后评议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书写:棋艺盘鹅弓箭

  1、学生齐读生字

  2、记忆生字、书空默写

  3、教师范写:

  箭、盘、鹅

  4、学生完成习字册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我喜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了喜欢的理由。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条件较其他农村学校稍好一些,学校硬件设施配备较全,这给我们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我们是第一批课改的班级,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板书课题)

  [学生有的说喜欢小动物、有的说喜欢和朋友交往,还有的说喜欢做梦……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拉近了和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再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谈读后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板书:四季景物、自然景物、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学生采用了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动情,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1.让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板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情感。]

  六、拓展

  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为后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了铺垫。]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能写一写吗?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八、全文总结

  自然是和谐的,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去尽情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儿子的采访中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从《我眼中的爸爸》中了解爸爸这个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采访的方式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畅谈理想,埋下伏笔

  导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目的是让我们触摸成人的内心世界。请各位都敞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希望你们能和爸爸妈妈实现心灵的对接。

  1.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同学们,伴着这首歌,不知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童年那美丽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梦想吧!

  学生各抒己见(我梦想当一名音乐家、医生、舞蹈家等)

  二.阅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三个愿望。

  1.我们儿时的梦想都是那么远大、那么令人神往。可在文章《儿子的采访》中,爸爸的梦想却是不同寻常的。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这篇文章,再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一会儿,我们把这个小故事表演下来。(开始阅读,自由结组表演。)

  (第一组学生表演文章第一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预设

  生:我觉得既然已经当了爸爸了就应该有成人的感觉,声音稍粗一点儿就更像了。

  生:我觉得儿子演得很天真。

  2.师:他们不仅按原文演,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再创作,很好。爸爸的第一个愿望是“吃得下饭”,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继续表演?

  (第二组学生表演第二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第二组的表演?

  预设:

  生:儿子演得不够精彩,应该对爸爸比较尊重,因为他已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懂事了。

  生:我认为妈妈演得有点漫不经心?

  师:那你把妈妈的.话再说一说。

  生:

  3.师:他们说得都很诚恳。不过,第二组表演得也很投入。那么,爸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评价)

  师:他们演得都很精彩。现在我们了解到爸爸的三个愿望是——

  生: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3.师:不过看得出孩子并不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于是他在后面附了一篇作文。第二天,孩子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会怎样评价孩子的作文呢?请同学们接着表演下面的内容。(第四组同学上台表演,师生评价)

  三.围绕爸爸的心愿,从不同角度畅谈感受。

  1.师: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爸爸的愿望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你能理解吗?你们生活中有吃不下、睡不着、笑不出来的时候吗?

  (学生积极发言)

  2. 师:你认为爸爸的愿望好实现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不容易,因为爸爸工作忙。

  生:不容易,因为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压力很大。不过我觉得他很乐观。

  3、师:你们喜欢这位爸爸吗?

  生:我非常喜欢文中的爸爸,他的愿望很真实,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作业的高分就很虚伪。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真心和儿子交谈,增进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生:我也喜欢,因为爸爸很乐观。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很风趣,他的话还很有哲理:只有自己不烦恼,才是最好的愿望,也是最难的愿望。

  4、教师小结:有位禅者说过:众生就像牛一样,被尘世中的种种俗务束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悲哀。但不管我们人生道路是曲折还是平坦,我都祝福各位“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作业

  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问他们对这三个愿望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把采访记录在小本本上。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这三个愿望看似简单,有时还真的难以实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