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能依据问题理解难句与重点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3、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4、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
教学难点:学生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对我国是"茶的故乡"的含义,对茶的价值,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
三,教学准备
六大种类的茶叶些许;若干套透明茶具;一瓶热水。让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观浙江茶叶博物馆。。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认真默读课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初步培养爱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揭题,释题。
(1)"说"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2)想想,课文会向我们介绍茶的哪几方面的知识
2,自学,要求:
(1)通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
(3)逐段默读,想想该段介绍了茶的什么知识。
3、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交流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为什么
字音:占,暑,尚,兽(翘舌音),族(平舌音),曾(后鼻音),玻璃(轻声)
字形:享(下面是"子")区别曾,兽。
(3)提出不理解的词,酌情处理。
(4)选择难写易错的字写一写,记一记。
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茶的什么知识交流中引导学生朗读并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茶乡,种类,实用价值,精神享受,增进友谊,讲究茶具)
(2)回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具体方法。
(3)根据课后习题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描述同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并,分段。
(4)交流分段,重点点拨:第1,2自然段都讲我国茶的特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归并为一段;第3。4自然段都讲饮茶的作用与好处,并为一段。
5、作业。
(1)通读课文,质疑间难。
抄写生字新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
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
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
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自学,思考:
A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C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交流,重点理解: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
B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
(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
(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
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个总分段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中国茶具的特点。
2、深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3、感情朗读课文,深切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1)回忆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①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②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2)按照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完成填空练习。
这段介绍()。先总说(),然后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一句话点明品茶讲究茶具的()。
(3)交流填空题,了解内容,体会写法。
(4)结合质疑,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5)感情朗读这一段。
2、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6个自然段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法基本相同,
小结: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记叙方式,条理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并按照这一顺序理解段落的内容。我们今后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3、扩展阅读。
(1)学生回顾总结按事物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默读一,二篇课外读物(如《选学读本》上的《松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交流。
作业:(1)听写词语。(2)阅读有关介绍"茶"的文章。(课外延伸)
板书:
9说茶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多。
实用价值
2,喝茶好处多精神享受:观闻尝
增进友谊
质地
3,品茶讲究茶具形状
造型
图案
语文教案 篇2
【课时目标】
巩固复习生字。
了解数字的不通用处,了解基数和序数。
能背诵有关的诗歌、儿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注意纠正四和十的读音。)
2.听写:一、二、三。
如果你还能写其他数字也可以写其他数字。
二、认读笔画横
三、认读儿歌。
上节课,我们学习十个生字,还会写了三个字,你们真的都学会了吗?
1.出示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绕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2.先由老师带读,再学生根据刚才学习的情况跟读。同学互读。齐读
了解数字使用的不同场合。
3.真是不看不知道,简单的数字也有那么多讲究,我们再来读读《一去二三里》齐读
你在这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数字?
如果我们都把他们改为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你看合适吗?(不合适,这是中国古代的诗歌,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格式。)
谁知道一般汉字的数字和数学的阿拉伯数字使用在什么不同的场合?(一般在文章中都使用阿拉伯数字,除了在特别庄重的场合,如文件的题目、标语;或者是古诗,古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到街上去看一看。看投影片日常生活中数字的使用。
了解基数和序数。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必须用汉字的数字,那就是数字是表示事物先后顺序。比如第一、第二等等。
那么反过来,一般1、3这样的数字就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四、小结知识,拓展课外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数字的许多知识,其实有关数字的知识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意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
2,学习写具体的句子.
3,采集旅游知识,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4,看图训练说话.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熟记成语
出示成语卡片
2,组成二人小组进行识记.
填空.
一丝()苟聚()会神()不释卷废寝()食
循序渐()深入浅()()积月累()故知新
4,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的意思吗说一说.
5,说一句话,要求用上当中的一个成语.
6,:这8个词语都是有关学习态度荷学习方法的,希望小朋友们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废寝忘食.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聚精会神.如果你能常常做到手不释卷,温故知新,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积月累,一定会成功的.同时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四,学习把话写具体.
1,小黑板出示例子,学生朗读.
小白兔在捉迷藏.
可爱的小白兔在树林里捉迷藏.
可爱的小白兔在树林里捉迷藏,玩得真开心.
2,比较这三个句子,,认识到这三个句子,一句比一句具体,.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怎样的兔子在哪里捉迷藏,让我们知道了兔子很可爱,它在树林里玩捉迷藏,而第三句又告诉我们小白兔在树林里玩得真开心.
3,出示练习.
小猴子在荡秋千.
()小猴子在()荡秋千.
()小猴子在()当秋千,().
五,作业
把句子补充完整.
小姑娘在跳舞.
()小姑娘在().
()小姑娘在(),().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春天图.
2,大声读古诗.
3,这首诗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同学们知道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4,诗中写了初春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春风,花草,友爱子,沙滩,鸳鸯,构成了一副美丽的春景图.
5,齐读全诗.
6,自己试着背古诗.
6,小组背古诗.
二,积累词语
1,出示词语.
有个小朋友他收集了一些很有趣的词语,他把"五岳"的名称的名称都记在了采集本上了,同学们看小黑板,这就是"五岳"的名称.
2,读词语.
3,看看这个小朋友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
(他告诉我们积累词语的方法.)
4,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五岳"的位置.
5,连线练习.
东岳恒山
西岳衡山
中岳嵩山
南岳华山
北岳泰山
6,把词语记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7,读练习.
8,作业
回家后,去看看或世界地图,把认识的河流,山脉,城市名称写在采集本上.
第三课时
看图说话:帮助小白兔过河
一,看图引入.
(一)出示图1,指导观察.
1,图上画的是什么(充分描述)(贴:小白兔)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小白兔为什么哭了(板书:过河)
3,哭得这么伤心它遇到什么难题吗
4,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想些什么呢
5,想了这么多,会自言自语的说些什么呢
6,就在小白兔手足无措的时候,谁来了
7,小花猫见到小白兔会想些什么呢会和小白兔说什么呢
(板书:帮助小白兔过河)
二,出示图2,指导观察.
1,小花猫看着伤心的小白兔,它立刻像箭一般的冲回家,拿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准备帮助小白兔过河.它都拿来了什么工具(师贴工具图)
2,如果你是小花猫,会用什么办法帮助小白兔过河
(看工具图,展开讨论)
3,抽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过河的方法叙述清楚,动词用准确.
(套救生圈,划木盆,撑竹竿)
4,你觉得这个方法满意吗为什么
5,小白兔最后过河了吗
6,小白兔平平安安的过了河,这时,小白兔和小花猫的心情怎样
7,有什么表情呢
8,小白兔过河后会和小花猫说什么呢
9,谁愿意来演一演,表演给孩子们看一看呢
10,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小白兔,乐于助人的小花猫啊!
三,演一演.
1,刚才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小故事表演看一看呢
(同排的学生先商量由谁来演小白兔,由谁来演小花猫,再进行表演.)
2,抽生表演,评议.说说他们什么地方演得好
(抽2—3组)
四,再次看图,说话写话.
出示图1,图2.
1,孩子们表演得真棒,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一讲
2,讲得可真好,这个故事编得太妙了,老师真想听每个同学讲一遍,可时间不允许,怎么办呢
好,就写下来吧!老师等会儿细细的品读,好好的过过听故事的瘾.
3,你打算怎样写呢
五,动笔写话.
将编好的故事读听听,让我们大家都欣赏欣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
3.学习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关于古典音乐我们在上节课有所了解,那就是我们在第三课中所学习的《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外国交响乐的欣赏文章,这首交响乐就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田园交响乐〉〉。而写这一文章的就是十九世纪初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下面我在上课之前对我们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考察一下。
二.课堂过程
1.检查学生背诵《琵琶行》。
2.对乔治.桑这位作者和贝多芬进行简单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
乔:十九世纪法国女作家,她的文章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留给世界大量的钢琴曲和交响乐等。特别是在耳聋以后继续创作,这首《田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3.点出贝多芬《田园》分成五个乐章:
(1).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了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中的喜悦心情。
(2).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奏鸣曲。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出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3).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4).快板,“暴风雨”。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5).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回旋的奏鸣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天晴之后的美景。
4.对于中国语文,有一种通感的修辞方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是运用了这种方式,并且是在全文中使用。从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作者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可视觉上的感受!
5.文章的整体把握: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田园风光?并且找出文章中“我”这个形象经历了哪些情绪变化和动作变化?
教师明确:(1).田园风光:平原、天空、光线、飞鸟、暴风雨
(2).我的情绪:迷惘、孤独、抗争、幸福
6.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听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时的感受,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听这首交响乐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带到第二节课自己在听这首交响乐中去!
三.作业
听一首中国古典音乐,并且在自己的作文本中写下自己的感受 。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拽、茸、副、怜、魔、杖”等六个生字。
2.体会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表演故事并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内心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课文相关角色头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昨天童话王国的国王给老师打来电话,说咱们班的同学在之前童话故事的学习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今天童话王国的一位小木偶遇到了一些问题,国王想让我们帮助小木偶,你们愿意吗?想进入童话王国必须冲过三道关卡你们有信心吗?
关卡1. 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都有哪些呢?( 《巨人的花园》、《陶罐和铁罐》、《去年的树》…… )
关卡2. 多媒体出示表情词语(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师生间互做表情猜词语。展示表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表情词语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关卡的方式导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能更加深入的投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
2、让给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生字,引导学生寻找记忆字词的好方法。(出示幻灯片)
提示:
(1). 魔,可以这样记:住在广阔森林里的鬼
(2). 龇牙咧嘴, 中的“龇”读Zī不读Cī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主动性充分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
3、找找文中有哪些表情词。引导学生学习并表演。
4、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讨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想一想小木偶遇到了什么问题?它都分别遇到了谁,其中谁都误解了它,误解他的原因是什么?谁帮助了他?(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引导小组互相探讨交流小木偶伤心的原因,并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交流汇报
1、问题一:小木偶都分别遇到了谁,谁使他越来越伤心?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小红狐、警察熊、小兔子、老奶奶、蓝鼻子小女巫。其中前三人使小木偶越来越伤心。)
引导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问题二:为什么大家都误会小木偶?
(因为小木偶总是摆出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问题三: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也是内心真实的表情吗?他的内心应该是怎样的?
(不是的,小木偶的内心充满了伤心、委屈。)
老师总结:老木匠说的没错,笑虽然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纳可是远远不够的,你看我们的小木偶就是因为只有笑,受尽了委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答案,得到解惑。
2、 如果你是有着丰富表情的小木偶你遇到小红狐他们时还会是笑嘻嘻的'表情吗?(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填入表情词并用相应的语气读出。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 )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 )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 )地说。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能力。
五、小组合作,表演故事
请小组个别同学上讲台,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并及时予以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引导孩子们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小木偶的遭遇,激发孩子们认知故事中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评价贯穿整个课堂,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帮助了可怜巴巴的小木偶,我们懂得了笑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很重要,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伤心、难过、忧郁的日子,所以仅仅有笑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着丰富表情的好孩子。
2、同学们想一想,现在的小木偶已经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他如果再遇到小红狐他们还会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吗?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不但会发现更会改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3、 背一背古诗《池上》。
4、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让学生懂得“中国之最”。
6、 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
二、.能力目标:
6、 让学生查“笼、绕、羞、隆”
7、 总结部首查字法。
三、 读一读,比一比
小黑板出示:
1、 注目、祖母
2、 古迹、估计
3、 名胜、名声
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四、 作业:用部首查字法查第5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背一背、读一读,我的采集本。
教学目标:
1、学习《池上》,背下来。
2、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3、让学生懂得几个“中国之最”,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和自主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二、 学习《池上》
1、 自由朗读
2、 指名读
3、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讨论。
4、 教师点拨不理解的地方。
5、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6、 指导背诵。
7、 小结。
三、 读一读
1、 出示题目:感谢
2、 请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3、 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4、 分角色朗读。
5、 文中谁感谢谁?(板书)
6、 小鸟为什么要感谢蓝天?……
7、 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8、在我们身边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你想感谢谁呢?能不能学着短文编一编呢?
9、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 我的.收集本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几个“中国之最”,并把他们收集到收集本上。
五、 作业
1、 背《池上》。
2、 朗读《感谢》,并仿写几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2、训练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并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注意语句连贯、通顺。
教学重难点:能够说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就过去了,你在暑假里过得快乐吗?你有什么有
趣的事儿告诉大家?你想知道同学们的趣事吗?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
的题目就是“说说我的暑假生活”。
二、 说一说
1、看图,指名说说他们的话。
2、分组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
3、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三、写一写
1、大家说了那么多,能不能写下来呢?
2、学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读一读,改一改。
4、师讲评学生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预习
荠菜蔷薇掰
琥珀苋菜蒿
惩罚和煦癖
二.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