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
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图文结合,抓关键词句朗读、理解,并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
3、从中受到启发,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出现两条谜语:
A、紫色树,开紫花,紫色果里有芝麻。(猜一蔬菜名)
B、身穿绿衣裳,身胖地里躺,生的籽儿多,个个白脸膛。(猜一蔬菜名)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2、请学生回答。肯定学生的回答: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3、板出:冬瓜、茄子。
谈话:老师看见有些小朋友笑了,是的,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只动物和你们一样笑的这样开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燕子妈妈笑了》。
4、板书课题:燕子妈妈笑了
5、注意提醒学生看“燕”字的笔顺。“燕”字注上拼音。
6、学生读课题。
7、质疑导入新课: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呢?(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解答本课的难点,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知道肯定了进步,表现好才笑)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请学生自由的把课文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到不加字、不丢字。开始自由读。
2、同学们读课文真认真,下面同学们拿出铅笔圈出课文中的会认字。然后再大声的读一读。
(1)同桌同学互相读字,然后再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错、刺、紫、仔是平舌音;“躺”和“能”是后鼻音
(2)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拼音)
同学们我把这课文的生字请出来了,哪个小朋友想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教师肯定学生的读)请一次同学回答
(3)老师去掉音节,你们还会读吗?谁想来读?
读得真好,谁还想来试一下?
(4)下面啊,咱们来开火车好吧,师:“小火车,开起来。”生:“一开开到我这来。”师:“你来当火车头?你想怎么开?”
师:“那你就开始吧。”
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开火车两次,第二次教师语速可快些。
:不错,刚才读的这些小朋友字音都读得很准。
(5)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啊?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
:大家识字的办法可真多。
三、细读课文,理解体会
1、同学们,下面呢,我想请大家把生字放进课文里再自由的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课文读流利,读通顺。把自己的感情给读进去。
表扬: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到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2、课文读的怎么样了?老师想请六位同学读一读。谁想试一下。
要求:大家仔细地听,边听边想一下,小燕子去菜园里一共去了几次?
师:从课题读起
读得情况: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
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3、那么谁来说说,小燕子去菜园里一共去了几次?(3次)
(1)那么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里发现了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板书:大、小
①它对妈妈说了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然后自由的读一读。
②课件请看大屏幕,小燕子对妈妈说了些什么话?谁想读?(请学生读)谁还想来试一下?(请学生读)
师:同学们,小燕子到菜园里呀,它发现冬瓜和茄子大小不一样,它心情怎样?
③学生反馈。(它心情很高兴。)
谈话:教师请学生高兴地读一读。
谈话:我听出来了,你很高兴,谁想和她比一比?
:读得真话,刚才这位同学呀,把冬瓜的大和茄子的'小的语气加重了一点,我觉得这样读非常的好。谁还想来试一下?
④教师语气欢快那么一个大一个小,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⑤指名反馈。(用动作表示大、小)
谈话:那么加上动作,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师:肯定学生的读:读得真好。
⑥那么请全班同学把小燕子的话读一读。加上自己的动作。师起头:
: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子里就发现冬瓜和茄子的大小不一样。燕子妈妈说,不错,让它再到菜园里看一看,小燕子这一次又有什么新发现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
(2)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小燕子第二次在菜园里的发现。
①学生反馈,读书中的句子。
②教师板书:小燕子发现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教师:大家来看一看,冬瓜的颜色是青色,它接近与绿色。这是茄子,它上面的颜色就是紫色。
③那么小燕子和妈妈之间说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在课文中找,把有关的句子划上你喜欢的记号。
④划好之后,就自己小声的读一读吧。
⑤同桌之间自由分角色,把小燕子和妈妈之间的对话,自由练习一下。
⑥课件请看大屏幕,小燕子第二次到菜园里和妈妈说了一些什么话?我想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学生有感情朗读)谁还想来试一下。(学生有感情朗读)。
讨论:刚才老师请了两对同学读了课文,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啊?(字音准、声音响亮,读出了小燕子的高兴)
:对的,刚才他们啊,把小燕子高兴地心情读出来了。
⑦下面啊,我想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咱们男生读小燕子的话,女生读燕子妈妈的话,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同学们,小燕子这一次发现了冬瓜和茄子颜色不一样,燕子妈妈让它再次去园里看一看,哦,我听出来了,这是燕子妈妈在鼓励小燕子。
(3)课件大家请看大屏幕:小燕子听了妈妈的话后,又一次飞到了菜园里,这一次他睁大了眼睛,仔细地看啊,认真地找啊,终于它又有了新的发现。他大声地叫了起来。
谈话:同学们,小燕子发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板书:细毛、小刺。
: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连这么小小的区别,小燕子都发现了,他高兴的叫了。
①我想请小朋友说一说叫了起来,此时小燕子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得不得了、非常激动)
②那么谁能够把小燕子这种心情读出来,首先自己看一下,自由地练读。
③学生反馈。评议。(他读得怎么样,评一评。)
④课件出示小燕子的话。
学生评议,从字音,情感、声音响亮来评。表扬学生
再一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
:读得真好,这真是一只高兴得不得了的小燕子。老师呀,也想读一读,好吗?
⑤学生老师读得怎么样?
⑥那么全班同学像老师这样读好吗?
:真是一只高兴地小燕子,再来看看妈
妈听了小燕子的话以后,妈妈有什么表情?
⑦学生反馈。
⑧用线划出板书中笑了
⑨燕子妈妈为什么会满意的笑了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在组里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谈话:同学们,谁来说一说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的笑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小的区别小燕子也能找到,燕子妈妈很满意
:大家看看,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大小不一样;第二次又发现颜色不一样;第三次连细毛和小刺都给它找到了。这说明小燕子观察事物很仔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所以燕子妈妈会满意地笑了。
(4)同学们,这课文非常有趣,张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课文好吗?咱们来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男同学读小燕子说的话,女同学读燕子妈妈说的话。听懂了吗?
四、实践观察、动手操作
谈话:1、同学们前几天啊,燕子妈妈邀请我到它家的院子里了呢,我还特意拍了张照片,菜园里不仅有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呢?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
2、菜园里还中了苦瓜和黄瓜,临走的时候,燕子妈妈让我带回了礼物。什么礼物呢?大家看一看。出示实物:苦瓜、黄瓜
3、燕子妈妈说了,她要考一考我们小朋友,小燕子能发现冬瓜和茄子不同之处,其他的蔬菜是不是也有不同之处呢?下面呢,我就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来我这里领礼物吧。发礼物。
(5)大家动手摸,仔细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苦瓜和黄瓜
(6)学生活动。
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啊,仔细的观察了。那么谁来说一说,苦瓜和黄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眼看、手摸、鼻闻、嘴尝
请看大屏幕,按照这个句式请练习说话。课件出示:我发现黄瓜苦瓜
五、
同学们你们真爱学习、太会观察了,刚才找出了这么多不同之处,老师认为啊,你们就像小燕子一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那么就上到这里吧。
yàn
16、燕子妈妈笑了
..
板书:
冬瓜图茄子图
大小
青紫
细毛小刺
语文教案 篇2
一、分析教材:
(一)课文内容:
《选举风波》选自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文章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围绕着林武翔被砸事件的前后,刻画了贾里、鲁艳青、鲁智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活,歌颂了中学生身上那种真诚率直的精神,《选举风波》教案。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贴近中学生生活的作品,是因为她非常熟悉校园生活,同时也结识了许多青少年朋友,爱他们,理解他们,因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就塑造得非常真实,非常受学生欢迎。以此为鉴,告诉同学们平时也要认真体验生活,多与同学交流,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人物,表达真实的情感。
本单元属于小说,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品味精彩语言,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使之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实验目的:
根据实验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实验目的: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
2、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写感想、谈感受;
3、对照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
(三)实验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课时的实验重点、难点设计为:
重点:分析文中人物性格,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不要感情用事,逐步成熟。
二、教学思路
为了完成本课的实验目的,突出实验重点,突破实验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在多媒体教室采用Powerpoint课件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在自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贾里,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的,懂得要勇敢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强乐观地生活,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教学过程】
一、 学会观察
1、 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
3、 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 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 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二、 学会表述
1、 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
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 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
3、 抽样评讲。
(1) 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 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 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 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
三、 实践运用
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本课习作辅导落脚于扎实有效,即通过创设常见的情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练习,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因此本课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粉笔。当时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观察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多少发现。接着借助媒体回放,学生有意识地再次观察了老师的动作,有了不少新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到教师做了什么,还注意到教师是怎么做的,更尝试着从教师的一些体态语言揣测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原本单调的动作一下子丰满起来,在描写动作的同时,还在练习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举动,并尝试进行表述。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3、能抓住游戏中的关键人物或关键环节,进行描写,体现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爱做的游戏种类,从中选择合适的引入课堂。
【教学过程】
一、游戏实践
[设计意图: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观察同学、观察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习作素材。]
1、 导入:同学们,大家一定爱做游戏吧?平时你们都爱做哪些游戏呢?
2、 提出游戏中的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之前,老师请大家注意三件事:
1)、注意安全;
2)注意观察身边同学在游戏中的表现;
3)注意体会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3、 明确游戏内容及要求:
1) 游戏名称老鹰捉小鸡
2) 请学生简述游戏规则。
3) 引导学生分组,分配任务。
4、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穿插期间巡视或参与游戏活动。
二、谈话引导选择习作内容及重点,梳理习作思路。
5、 大家玩得开心吗?
6、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
7、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为什么?
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回忆游戏场面,在学生的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机地围绕下列目标进行引导:
1) 通过反馈,与学生一同回忆游戏三方在攻守之间的不同动作,并尝试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述。
2)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不仅能说出游戏三方的不同动作,还要能回忆出当时是怎么做这些动作的,并能用恰当的语句进行描述,使得语言更加具体生动。
3)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内心变化,并尝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
上述三点中,1、2为重点引导内容,3为对习作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的特别提醒。
8、 如果老师要请你写写刚才的这个游戏,你打算怎么写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要体现游戏的快乐,你认为哪个内容可以多写几句的?
引导学生理出习作的思路,分出思路来。
三、佳作欣赏。
1、 教师出示范文,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2、 我们可以从这篇习作中学到些什么?
借助范文,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明确:
1) 习作的答题思路
2) 本次习作素材的详略安排
四、学生当场完成习作
五、讲评习作
1、 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 以学生习作中比较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3、 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者:xx小学 宋珺)
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描写景色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的物产。
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着重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第三自然段作者也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描写了南沙群岛的优美景色。
细细读来,仿佛在观赏南沙群岛的优美风光,了解南沙群岛的愿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由然而生。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凭借图片再现理解“星罗棋布”、“水天相连”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悟“翡翠”、心旷神怡”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培养同学热爱、赞美南沙群岛的感情。
能力目标:4、让同学用自身的感官去欣赏、感悟语言的美丽,从而提高同学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所以我们把理解和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我班大局部同学没有去过南沙群岛,很难让他们陶醉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中,从而发生身临其境感,所以,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准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创设出一个个与课文相通的情境,让同学说说南沙群岛的迷人风光与丰富物产,读读南沙群岛的优美语句。读思结合,读中语情,让同学陶醉在美丽的画面中,陶醉在美丽的语言中。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 我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一、以优美的传说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再质疑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有的可以自身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让同学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导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对于同学理解的词句,可以马上解决。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同学书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员、贴、翔、喂、耍、涛、汹、涌”这8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翔、员、贴、喂、耍、涛”。重点理解“贴着”“沿着”“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直线划出写“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
4、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知道有些动物会“预报”天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了解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理解和运用有关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3、理解海鸥妈妈说的话。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测、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叫气象员。有一种海鸟,我们可以从它不同的飞行情况,知道海面上不同的天气情况,因此有人叫它是“海上气象员”。
2、板书课题:海上气象员
学习生字“员”:读准整体认读音节。
渗透写字指导:员: 口+贝 最后一笔是点。
说说你知道的“**员”,如,儿童团员、少先队员,司令员……
二、初读课文
1、边看书边听老师读课文:海上气象员是什么鸟?课文写了它几种不同的`飞行情况?
2、板书:海鸥。
3、自由读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了解海鸥妈妈三种不同的飞行情况。
(1)自由读前四节课文:划出写海鸥妈妈怎么飞的句子。
(2)学习句子:
A读一读句子:了解句子内容。
B说一说内容:妈妈是怎么飞的?
(逐次板书:贴着海面飞;沿着海岸飞;半空中盘旋)
C出示生字卡片,学一学字词:
学习“贴”:用换部首法记住它的字形。
学习“翔”:拼读三拼音;字形分析:左边羊的最后一笔是撇。用双手作海鸥演一演飞的样子。
理解“贴着海面、沿着海岸、在半空中盘旋”的词义。
D练一练朗读:注意情景变了,朗读的语气也应该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三、复习巩固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海鸥妈妈飞翔。
海鸥妈妈贴着海面,欢快地飞翔。
小猫捉蝴蝶。
2、 写字指导。
请分别写出每个字的指导要点。
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羊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撇”。
员:上下结构。最后一笔是点
贴: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下面“撇”是没有的。
耍: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而”,不要写成“西”。
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海鸥妈妈3天飞行情况是不相同的。
语文教案 篇7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长城的远景图,简介:这是我国的长城,它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你们知道有关长城的故事吗?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学过的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知道看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量词。
教具准备
挂图、纸做大转盘,词语卡片、字卡、学生准备彩色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能正确数出学过的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量词。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量词。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1、出示“子、头、长、出、飞、火”,并把花瓶、红花贴在黑板上。
(1)集体认读。指学生说说:题目要我们干什么?(2)齐读:“我会读”。
2、学生填写后,交流填写方法。
(二)、看看读读
1、出示插图。
2、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3、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木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1)齐读。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3)对口令。
4、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比哪组说得好。
(1)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说一说
一( )画 一( )水 几( )小鸡
一( )阳光 一( )手 几( )房子
几( )鱼 几( )星星
(四)、扩展练习
出示“读读背背”中的插图或看文中的插图,用上数量词表示图中的事物。
五、作业布置:回家用一( )( )口头造句。
六、板书设计:子、头、长、出、飞、火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知道看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量词。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量词。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读画画
1、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指学生认读.
2、观察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3、按要求涂上颜色,并分类认读。
4、游戏:给每个字编号,如图,共14个号,号码位置固定,转盘上的`字随转盘转动,停止后,用编号所指的字组词,说句子或背儿歌、古诗。
5、练习:找一找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
(2)汇报、交流。
(二)、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1、自读,指学生读,评议。
2、同桌互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指导学生认清方向。
(1)早晨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
(2)说说图中小女孩面向什么地方去上学,推断出其余三个方向。
4、朗读、背诵。(配上动作)
(三)、扩展活动
思考:下午的时候,面向太阳,方向该怎么说呢?
五、作业布置: 回家认方向。
六、板书设计:东 南 西 北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通过多元朗读,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
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方式的'联系,体会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
乐学善思
办法课本剧表演(三名学生,表演我、妈妈、爸爸)
教学流程
1.导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两股“风”在影响着我们,一股是妈妈的“顺风”,一股是爸爸的“逆风”。其实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饱含着父母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起感受作者是怎样小心地把握父母这两股不同的风呢?板题:10美极了与糟透了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并找与“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个词组的句子,画上横线。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这两个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5.组内互读,从文中找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来对作者有着怎样影响的有关语句,相互交流。
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感情朗读对作者影响的句子,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7.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生本节课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课文,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对巴德的的?
板书:
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母亲父亲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8个字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重难点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卡片识字,看拼音识字,达到让学生识字认字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倔犟的贝多芬》和《女主人与乞丐》这两课文,再次感受科技的神奇。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自己圈画读不准音节的字及不理解的'新词。
二、检测预习情况
1.同桌互考生字。
2.在具体语境中,教师检测要求认的生字:圣族性权势弹旋律越货训斥
(1)指名读(2)领读(3)齐读
3.教师检测要求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出记字方法。
(3)选字组词并练习造句。
(4)联系上下文理解“怒不可遏,倔犟,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5)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6)学生组内练写。
(7)反馈指导
三、完成检测试卷
1.比一比,组词语:
沐()权()奏()斥()
淋()杈()凑()斤()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乐弹
---()---()
3.造句:倔犟沐浴怒不可遏
4.巧手来选词感激异样鄙夷邀请
(1)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地走开了,不知是不不屑那20元钱,还是别的什么。
(2)独臂男人()妇人连同她的家人迁到城里去住,他已经为她准备了楼房。
(3)乞丐接过钱,很()地说:“谢谢你。”
(4)乞丐怔住了,他用()的目光看着女主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0-11
语文教案10-11
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10-05